牛吏

天下九九

首页 >> 牛吏 >> 牛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大文豪我也是皇叔女帝:别闹,朕怀孕了!太古剑尊盛唐剑圣五龙同朝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重生宠婚:吻安,老公大人带着农场混异界
牛吏 天下九九 - 牛吏全文阅读 - 牛吏txt下载 - 牛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83章 太学学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郑深回京几天后,便开始张罗恢复太学,太学名义校长是英明神武的大汉建世皇帝陛下,执行副校长是尚书令郑深,朝中的博士和一些请来的着名学者负责教授。

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向来是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有汉以来,出身太学的官员数不胜数,一个朝廷官员,要是没有过太学的学习经历,简直有点说不出口。

故此,太学一出,立即引起贵族豪强的兴趣,大家都意识到,跻身于新朝廷官员阶层的机会来了。

但是一见到太学的入学条件,很多人都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原本太学的入学条件是由朝廷规定,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子弟,或者是郡县推荐的贤良才能入学,入学之后一应学杂费都由官府供给,学生只需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即可。

可这次太学的入学居然没有条件,即不需推荐,不用选拔。只有一条硬性要求,那就是每个太学生要自己负担学杂费,交纳钱粮。

每个太学学生,入学时都需要交粮两百石,这是新生的入校费,除此之外,还需要每半年为一学期,每学期交一次学费,学费为钱十万,粮二十石。

这个招生条件一出来,一片哗然,关中士人都觉得将培养国家人才与钱粮赤裸裸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太不舒服了。

可是等到见到随旨而来的一篇文才斐然,气势慑人的《太学招生赋》,便全都默然了。

这篇赋由当代赋学大家,博士冯衍所做,他先是盛赞了当今皇帝的德行,说他爱民如子,求贤若渴,亲自指示要兴太学、郡学,为国家陪养后备人才。之后又旁征博引,怀古思今,讲述了国家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子要积极入太学,多长本事,为将来的国家建设出力。

冯衍还专门就学费之事写了大段的文字,开头便是引用了论语里的话:“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说明作为圣人的孔子从来都是收学费的,官办的太学当然也需要费用。当今皇帝陛下免了天下的税赋,但依旧保护你们,为百姓创造一个太平之世,你们本来就于国家没有贡献,如今要送你们的子弟去读书,难道还要陛下出钱来养吗?再者说了,太学时平时负责教授的都是俸禄六百石的博士,太学还会请俸禄千石、两千石、一万石的朝中重臣轮流来讲课,甚至皇帝陛下都说要常去太学,与学生们交流。他们的身价一个比一个高,难道不需要高额束修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个学费已经是打折优惠了,太学名额有限,过了新年就要开学了,欲报名请从速。

冯衍的赋才气逼人,说理性极强,许多人看了居然生出愧疚之感,自己真是混蛋啊,刚才居然还质疑太学收费,太学这收费很便宜了好吧!

皇帝陛下自从入长安之后,胃口已经水涨船高,有许多豪强进城贡献,都见不到皇帝一面,除非那些出手豪阔的大手笔,才能偶然引起陛下的注意,如一个茂陵的张姓豪强,宰牛担羊,带着家兵,拉着粮食,奉钱数百万,又走了杨延寿的门路,才算是入了皇帝的眼,为自己的儿子弄到了一个比三百石的郎中位置。

现在不是在郑县的时候了,六石粮六丈布就能让家中子弟成为皇帝的羽林郎,如今的羽林郎价码涨了十倍百倍,要想进去光有钱不够,必须还要有门路。

因此,这太学生虽然不是官员,仅仅是个国家的人才库,便让许多土豪动了心,毕竟这里面的教授至少一半是朝廷命官,学生们入学之后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甚至有机会接触高官,更有甚者,有可能还会见到陛下,若是入了陛下青眼,入朝为官,对家族的好处是极大的。

这么好的事还不需要走门路,交钱就上,这样的机会,这样的价格贵吗?一点也不!

于是,太学的报名工作就是意想之中的火爆了,没几天的功夫,就报了上千人,一时骡马车辆络绎不绝,纷纷向长安城运送粮食,各地学生的报名粮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的官仓之中。

等到开学时,太学已招收新生三千余人,京兆长安附近大大小小的豪强,凡是经济实力足够的,几乎都把子弟送了过来,有的一家送了好几个子弟,足足带了一个车队来长安上学。

这一次招生让皇帝陛下的官仓之中增加了几十万石粮食。而郡里也有样学样,陆续建立郡学,当然学费比起太学低了许多,不过也使郡中府库充实了不少。

这是皇帝与郑深研究制定的教育致富的路径,与小皇帝在郑县招兵的路数如出一辙,充分利用了世人望子成龙的心理,狠狠地宰了学生家长一刀。

除了教育致富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充实府库的法子,如赐建石阙,也受到豪强的欢迎,朝廷鼓励民间向朝廷捐献钱粮,如捐献达到一定的数量,便授予其“高贤”称号,以后郡县长官每年要定期上门拜访慰问,并且由官府授权其建造石阙,以表彰其为国贡献的功绩,使之传于后世。

如果贡献的粮食达到一千五百石,皇帝陛下会亲自下旨,赐其建造石阙,相当于勒石记功。

与此同时,民间自行建造石阙的行为被禁止,这种旌表的方式被官方垄断,需要官府授权方可施行。

这种方式极其受大商巨贾的欢迎,商人在汉朝地位低下,虽然家资巨万,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时常遭到官府的歧视,赐建石阙法一出台,便有许多大商向朝廷捐献,金额巨万,都受到皇帝亲自赐建石阙,赐号“高贤”。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

京兆杜陵豪强陈太公,有良田数百顷,家资巨万,听说了赐建石阙法,嗤之以鼻,说道:“这不过是朝廷敛财之法,一个石阙有什么用?”

面对其儿子要入太学的请求,陈太公也不置可否,说道:“家中自有名师,足够教授尔等,花费不足太学学费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学读书?”

他的儿子们当面不敢顶撞,背后却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陈太公凭经商致巨富,有头脑,擅算计,自认绝不会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骗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养尊处优,丝毫不为外界风波所动。

直到有一天,听到家人议论,说是邻村的高太公,因为捐献了五百石粮,得到郡中赐建石阙,尊其为“高贤”。

当天县令亲自登门慰问,官差来了不少,有锣鼓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村中的里正也跟着脸上有光,对高太公愈发看重,这时县令说了句话:“既然贵地有高太公这样的高贤,何不索性改名为高村,这名称流之后世,使后人皆知高氏世代为本地之高贤大德。”

县令发话了,里正立即附合,当即将其所住之村命名为高村,高氏一个原本的商户竟好像成了当地名门,每日上门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高太公一见,觉得这事也不错,说道:“莫不如我再多捐些钱粮,将这乡更名为高乡,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齐声附和,高太公便准备钱粮,又要贡献。

陈太公听了这事,突然一改往日的淡定上,拍案大怒道:“想那高家,从前不过是我家的伙计,背主单干,挣了些钱,此时竟如此嚣张,竟要骑到旧主家头上去?这好好的乡为什么非要叫高乡?要改也该叫陈乡!”

陈太公当即去寻乡三老理论,乡三老说人家出了钱,他也没有法子,唯一的法子是陈太公也出钱粮,两人较量一下,这个乡的名称由他们贡献多寡来定。

高太公已有了高村,对于高乡是有则更好,无则也可接受,陈太公却是势在必得,当即表示要捐献粮食两千石,条件只有一个:将这乡改名为陈乡。

当时各乡都在推行捐献,互相攀比,县令也以各乡捐献来称量乡里的政绩,乡三老正为比不过别的乡而烦恼,听陈太公一说,当即大喜,立刻应承下来。

两千石粮食虽然不少,对于家资巨万的陈太公来说,却也不是件了不得的事,他家的田都是亩产五石以上的良田,光地里每年的产出就不下两千石,何况他家的主业是经商。

没几天的功夫,陈太公准备好了粮食,一直接入长安城,交到府库,京兆尹亲自登了陈家的门,称其为“高贤”,并带来皇帝的圣旨,为陈太公赐建石阙,并将乡名改为陈乡。

陈太公心里别提有多痛快,虽然花了许多钱粮,可钱粮就是用来花的,留着也吃不了喝不了,还不如物尽其用,为他们陈家搏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石阙建成后,陈太公又准备钱粮,要送他的两个儿子进入太学学习。

“你们去了不要逃学,莫要玩闹,要好好读书,争取得陛下青睐,做皇帝的贴身近臣,将来飞黄腾达,那么我们陈家就当真要改头换面了。”

两个儿子点头称是,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赶着粮车进了长安城,开始了他们的太学生活。

喜欢牛吏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牛吏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都市超级邪医重生之我从天龙活到现代末世:洗劫海外万亿物资我无敌了终止暗恋后,傅总对我死缠烂打与南宋同行一品国将苟在无尽海域修妖仙农夫凶猛天才布衣九重仙图重生后肆爷他嗜妻如命煮酒点江山重生后,爷爷为我暴打富豪爸爸绝世剑神内重生爆红娱乐圈后,渣们后悔了四合院: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强爱蜜宠:傲娇老公,请矜持逆天魔妃太惹火地球唯一修士权财
经典收藏流放三年,百官跪求我进京称帝!穿成傻子后,彻底放飞自我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人在大唐已被退学行道:兵道千古奸臣罗斯君王混在大唐当首富攻约梁山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三国之诸葛天下参商初唐:砥砺前行血药世家陛下,六皇子的娇妻们造反了帝国再起嫡女狂妃塞音老仙闹大明
最近更新世子无双,这纨绔不当也罢!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曹操刘备,那些美人是我的乾元盛世系统谁主噬心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始皇帝看到地球仪后,炸裂了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惭愧惭愧,小爷天生富贵巨宋乱世红颜之凤临三国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大秦海晏:嬴傒复辟记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一世豪权,一世月明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逍遥王传说
牛吏 天下九九 - 牛吏txt下载 - 牛吏最新章节 - 牛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