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2章:实习听到这话,阎立德不由得抚掌大笑。
“哈哈哈,知我者,怀仁也!”
这几年阎立德可以说是一直都在庄子上,与李复之间关系甚好,在这边,他也能放下长安官场上的拘谨,一门心思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要说阎立德喜欢什么,老阎家的传承了,不然阎立德兄弟俩也不能一个是工部尚书,一个是匠作大匠。
“不瞒你说,接到旨意那一刻,我这心里头,就跟点了燎原火似的,高兴啊。”
李复面带微笑。
“可不是,这可不是咱们庄子上小打小闹了。”
“啧。”阎立德不由得啧了一声。
“小打小闹?”
“怀仁,你的眼界真是不低啊,这庄子上,不管是书院还是行宫,可都是规模宏大,可算不得小打小闹了。”
算算这庄子上,从一无所有到今日,也有十载春秋了。
真算不得小工程。
但是如果说朝廷在龙首原上修宫殿,那的确是庄子上比不了的,若说规模宏大,可能十年都不一定能完全修完。
“跟龙首原上的新宫殿比起来,庄子上的这些,的确算是小打小闹了,老阎,你想想,如今大唐是个什么模样,朝廷为什么要修新的宫殿,单纯只是陛下住的不舒服了,恐怕朝臣们也不会同意陛下下旨去修宫殿。”
李复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自己的脸。
“咱们大唐人,对得起自己,如今国家强盛了,要脸。”
“在大多数人心里,朝廷的脸面可比陛下住的舒服不舒服重要多了。”
阎立德听着这话,脸上的表情十分精彩,只不过,这话的内容倒是不令人惊奇,令人觉得有趣的是.......
“怀仁,你这语气,跟谁学的?”
“多少有点.....”
李复哈哈一笑。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龙首原上修新的行宫,那就是要修一座配得上万国来朝的大唐的新宫阙啊!”
阎立德微微颔首。
“嗯,是这个道理。”
“那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李复问道。
说起这个,阎立德兴致更高。
“我们兄弟仨也研究过了.......”
“你书房里的舆图呢?”
李复闻言,起身走到架子边上,在架子上挂着的地图上翻找几次,而后将长安城的地形图翻了下来。
阎立德来到地图前,打量一番。
“就这里,这里是龙首原最高的地方。”
“我们仨商议着,主殿必须建造在这里,借地势之利,殿基须高出地面数丈,前设漫长的龙尾道,陛下升殿御极之时,俯瞰百官如蚁,远眺长安如画,这是何等的威仪!何等的胸襟!”
阎立德一边说着一边在图纸上比划着。
“还有这里,借助原本有的凹地,挖池,要挖的比曲江池还要大!引水入宫,营造蓬莱意境,当然也不仅是为景致,更是为了宫中防火,冬夏调整温湿。”
“妙!实在是妙!”李复连连点头,由衷赞叹。
即便是知道阎家兄弟主持修建的大明宫,但是当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阎立德做设想,还是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毕竟,后世的大明宫,人们也只能仅凭遗址去猜想它有多么的规模宏大,有多么的震撼。
最后再复制个丹凤门做个景点,把原先的城门坑道包裹起来,收费参观........
这下好了,说不定有生之年,不用掏钱买门票,也能看到完整的瑰丽的大明宫。
“依势而建,规制与灵性兼具,老阎,此宫若成,必是千古杰作,当载入史册。”
得到李复的肯定,阎立德更是兴奋。
“旨意下来,老三就已经开始统筹物料了,整个匠作监都忙起来了。”
阎立德所说的老三,就是阎立本,他还有个弟弟阎立行,如今在少府监。
“名垂青史不敢想。”阎立德神色认真起来,“但求无愧于心,不负陛下重托,让后世之人,看到这些殿宇,便能想见我贞观朝的气象!”
“我得抓紧时间,将图纸给绘制详细,等到来年开春,就要动工了。”
明年一开春,只是拾掇龙首原那片地方,就得耗费好些时日。
加上原先存在的宫殿,还要再次翻新修整,并且要融入到后续的宫殿群当中,这图纸,就要更仔细思量了。
“今日与你聊过之后,我就要赶紧回长安了。”
“连带着家眷,也要回到长安去住,往后的时日,都要泡在龙首原上咯。”
阎立德要画图,肯定是要带着一大帮人到龙首原上去,仔细再勘探一遍才行。
李复笑道:“这活儿可比在庄子上辛苦多了,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庄子上这边出力出人的,你尽管开口,别的没有,人还是有的,你知道的,咱们庄子上折腾了这么多年,干活的可都成了经验老到的师傅了。”
“不过有一说一,得算工钱。”
朝廷要修建宫殿,动辄就是征调几万人,让户部掏钱,户部可没这么大方。
因此,修大明宫,朝廷必然要征徭役。
大唐的徭役,是建立在朝廷的“租庸调”制下的。
武德七年规定,二十一岁成丁,六十岁为老,凡是获得授田的农民,每丁每年需缴纳粟二石,称为“租”。
根据当地的物产,每年需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
成丁每年需服力役二十日,若遇闰月,则增加二日,称为“庸”
若年役期超过二十五日,则可免交“调”,若超过三十日,则“租”和“调”皆可免除。
历朝历代,朝廷都会想一些办法,来减免税收以及徭役,治世或者盛世嘛,朝廷总要表示表示。
你看我们在减轻百姓的负担了,我们是好官,是好皇帝,好朝廷,要记录在史册里哦,我们的名声很重要的。
阎立德闻言,脸上露出感激之色:“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更有底了,不瞒你说,这方面,管事的有,干活的也有,既能管事,又懂干活的,可不多啊。”
李复哈哈一笑。
“庄子上的这许多人,还不都是你带出来的,你知道他们。”
“对了,工学院那边,还有一些没有去西边的学生呢,尽管调用,书院给他们发补贴,反正这钱,也得跟陛下要。”
李复琢磨着,这样一来,也能给学生们找个“实习”的地方。
这可不容易啊,又有干活的,又不用多掏钱,关键是这帮学生,识文断字的,还能看图纸,干活也细致........
李复眯着眼睛笑。
要么怎么说学校里也喜欢往行政管理岗上拼命靠呢......给学生送去实习,真是一举多得........
走两步大劳的钥匙都掉地上了。
让李二凤给书院拨一笔款项,这是补贴。
工部雇佣学生,这是酬劳。
书院给学生发放补贴,那发多少,还不是书院决定?
而学生们呢?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增加个人能力,增加履历,这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那可是给朝廷帮忙主持修建宫殿!!!
将来宫殿修完了,这一出门跟人家吹.......跟人家聊天,都言之有物。
你看见龙首原上的新宫殿了吗?
那可是我.......
李复越想越觉得这主意妙不可言,脸上的笑容都快藏不住了。
身为书院的副院长,我真是为了学生们鞠躬尽瘁啊。
“老阎,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工学院那边,我去协调。你放心,这一点,陛下也不会反对,学生们到了那里,也能给你帮上忙啊,到时候你就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用,该使唤就使唤,该教训就教训,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学点东西!”
阎立德脸上的笑容更甚。
瞧瞧,还得是泾阳王殿下啊,多厚道的一个人,给弄了这么多能帮忙做事的人。
“行,怀仁,你可是又帮了我一个大忙!工学院的那些学生,那都是些识文断字、通晓算学、能看懂图纸的年轻人,作用更大啊。”
干活过程里少不得许多繁琐的记录,核算还有传达的事儿,这些事儿,庄子上的庄户是干不明白的。
“我们兄弟仨,先谢过了。”阎立德说着,对李复拱了拱手。
“你看,你又跟我客气。”李复的脸上,笑容更灿烂了。
大事已定,阎立德不再耽搁,风风火火地告辞离去。
李复心情大好,叫来了小桃,让她磨墨。
得给李二凤写封信,把学生实习的事儿给坐实了。
错过这机会,上哪儿给学生们找这么好的实习的地方去?
窗外,冬日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格外明媚起来了。
信让石头送去长安,李复则是穿戴整齐,出门去了。
得去行宫一趟,跟太上皇通通气。
太上皇可是书院的院长,调用学生,怎么着也要拿到院长的调令。
这叫啥?
这叫名正言顺。
行宫殿中,李渊正倚在软榻上,听着内侍读学生的文章解闷,听闻李复求见,李渊脸上露出笑意。
“这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准是又有什么幺蛾子,让他进来。”
以前在大安宫的时候,但凡没事儿,特意来探望自己的,那准是人没到,声音就先嚎出来了,热切的很。
如今,这般规矩,那必定是有事了。
借用他说狸奴的一句话,叫做‘孩子静悄悄,保准在作妖’。
内侍引着李复进来,果然,李复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安,脸上还带着热切的笑容。
李渊看得心里直乐,面上却不动声色,慢悠悠地坐直了身子,挥挥手让读文章的内侍退下。
“行了,这儿没外人了,别装模作样了。”李渊睨了他一眼,“说吧,是庄子上又缺什么了,还是书院那边又有什么事儿,要朕这个老头子出面了?”
李复嘿嘿一笑,脸上笑意更是热切,凑到软榻前的锦凳上坐下:“看您说的,小侄我就不能是单纯想您了,过来看看您?”
“哼,”李渊从鼻子里哼出一声,“你想朕?”
说着,李渊摆了摆手。
“非也非也啊。”
“你要是单纯想来看朕,可就不是这样一副做派咯。”
李渊打趣着李复。
“你就直截了当的说吧。”
“叔您明鉴万里!”李复立刻顺杆爬,脸上堆起灿烂的笑容,“还真是有件大好事,非得您这位书院院长出面不可,这可是能给咱们书院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
“哦?那这可是大事啊。”李渊眼皮抬了抬。
看他那样子就知道,这说辞就有多夸张了,因此,李渊也懒得反应了。
活这么大岁数,什么没见过?
“说吧,什么事。”李渊问道。
李复便将龙首原新宫工程、阎立德升迁、以及打算调用书院工学院学生参与实践的事情,原原本本、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遍,尤其突出了此举对于锻炼学生、为书院扬名的重要意义。
当然,书院的账目,肯定是瞒不过英明神武的院长的,因此,这一点,李复也老老实实的说了。
李渊挑了挑眉。
“叔您想啊,等将来这座宏伟的新宫殿落成,史书上除了记载陛下圣明、阎尚书功高,是不是也得提一笔‘泾阳书院工学院学子?这可是咱们书院实实在在的功绩,是您这位院长领导有方啊!”
李渊抬起了眼皮。
“然后就是朝廷补贴款的事儿........”李复仔细解释了一遍。
李渊瞪大了眼。
“最后就是书院给学生们补贴.........”
李渊坐直了身子。
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这真没见过........
“你都算计到你二哥头上了。”
“唉↗~↘~~!这怎么能是算计呢?”
“这不叫算计。”
“这是帮忙。”
“不过是朝廷出一点小钱而已。”
“您想想,庄子上这么大的一个书院,为朝廷培养人才,朝廷也不能.......分币不掏,对吧?”
“在朝廷需要进行一些事情的时候,用到学生,但是呢,朝廷又不能给学生许官,那就做个临时工嘛,反正学生们都还没毕业。”
“工学院的学生,尤其需要这种真抓实干的机会。”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