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孙得功的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了不甘。尽管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但只要家族中的其他人能够存活下来,他便觉得一切都还有希望。尤其是对于他的两个儿子,他更是希望能够为他们争取一个光明的前程。
孙得功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对吴三桂说道:“吴将军,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为天朝立下大功。我愿意戴罪立功,前往耀州和海州一带诈降。我的全家老小都在盖州,我可以利用这一点,劝说海州一带的汉军投降。这样一来,天朝无需耗费太多兵力,便可轻易夺取海州。一旦海州落入我手,剩下的辽阳、鞍山等重镇也将不攻自破。
到那时,辽东镇和辽南镇的军队就能顺利抵达三岔河,饮马于此。如此一来,建奴便失去了所有的险要地势,只剩下一片平坦的原野。
天朝的大军可以顺着辽河逆流而上,如入无人之境,直逼盛京。如此宏伟的大业,必定能够成功!而我自知罪孽深重,待到功成之日,我愿以死谢罪,绝无半点怨言。
只是恳请将军能够看在我一片赤诚之心的份上,为我孙家稍加庇护,留下犬子孙有光和孙思克二人的性命,让他们能够继续为天朝效力。”
吴三桂听完孙得功的这番话,心中不禁有些动摇。就在此时,他得到了先锋营传来的消息,得知了辽东镇最新的动向。
吴三桂心中暗自咒骂着自己的舅舅祖大寿,这个老家伙竟然如此胆小如鼠!他一路败退数百里,一直逃到了辽河边,本以为他会坚守阵地,与敌人决一死战,谁知道他竟然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转头就撒开脚丫子狂奔,一直跑回到广宁城,和袁崇焕会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吴三桂所在的辽南镇就被完全暴露在了敌人面前。就算他们下一步能够攻下娘娘宫这个三岔河的重要据点,也无法与辽东镇连成一片,只能继续各自为战。
吴三桂不禁感叹,作为关宁军出来的旧将,在关键时刻还是会偏向辽东镇啊。毕竟那里还有他祖家和吴家的根基产业。
不过,如果孙得功能够轻易地劝降海州附近的汉军守将,那情况或许会有所改观。虽然可能达不到孙得功吹嘘的那种程度,但也足够让建奴头疼一阵子了。
“有几成把握?”吴三桂面无表情地问道。
“六成。”孙得功赶忙回答道,声音略微有些颤抖。
“六成?太少了。”吴三桂皱起眉头,显然对这个数字并不满意。他挥了挥手,示意孙得功起身回话。
孙得功急忙说道:“若是吴将军愿意让守备张士彦、黄进,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等人随我一同前往,我有八成的把握能够成功。”
吴三桂听闻此言,脸上露出惊愕之色,他瞪大双眼,直直地盯着孙得功,难以置信地问道:“当年广宁之战,我方惨败,那些投降建奴的汉将为何都聚集在盖州这个地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是说皇太极对汉军颇为重视吗?”
孙得功听到吴三桂的质问,脸上不禁泛起一丝愧色,他叹了口气,缓缓解释道:“这其中缘由,实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归根结底,还是我等无能,未能得到那建奴奴酋的赏识。哦,对了,石廷柱和石天柱兄弟二人并不在此地。他们二人如今已成为汉军旗的一员了。”
吴三桂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孙得功所言。最终,他下定决心,毅然说道:“好,孙世叔,侄儿就暂且相信你这一次。”说罢,他翻身下马,快步上前,亲自搀扶起孙得功,脸上流露出一片热忱之意。
孙得功听到吴三桂改变了对他的称呼,不再像以前那样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孙世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吴三桂正有意地驱使那些投降的汉将去劝降其他尚未投降的明军。他深知这些汉将在原明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利用他们去劝说同伴投降,或许能够事半功倍。
而曹变蛟和孔有德则已经开始着手处理战后的各项事宜。尽管曹、吴、孔三人都是游击将军,级别相当于准参将,但他们的实际地位还是有所区别的。其中,曹变蛟跟随崇祯皇帝的时间最早,也是最受宠爱的。因此,在战后的事务分配中,他承担了更多重要的任务。
曹变蛟负责接管官署和军器局,这两个地方对于军队的管理和装备供应至关重要。此外,原本应由文官负责的《安民告示》,也交由他来张贴。他还特别组织了一支五百人的军法队,专门负责维持街面的秩序。一旦发现吴军中有士兵犯下奸淫掳掠妇孺等恶劣行为,军法队会毫不犹豫地当街将其处以极刑,以儆效尤。这一举措使得整个三军都为之悚然,军纪得到了极大的整顿。
相比之下,孔有德的任务则相对单一一些。他主要负责修复西城坍塌的城墙,并增设炮台,以加强防御,防止可能出现的建奴反扑。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