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凯旋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一场关于如何封赏的风波,已在朝堂暗流中悄然酝酿。
以斛律光为首的一干武将,认为高长恭此战功在社稷,当加封更高的爵位,甚至有人私下议论,非“柱国大将军”不足以酬其功。而太子一系的文臣,则对此极力反对,言辞间不乏“赏功过度,恐非人臣之福”、“恩威当出于上”等论调,意在压制高长恭日益高涨的声望。
皇帝高湛高踞龙座,听着下方争论,面色深沉,不置可否。他既需要高长恭这柄利剑守护江山,又忌惮其功高震主,更不愿看到太子被彻底比下去。这种微妙的平衡,最难把握。
这日下朝,高长恭回到王府,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并非身体劳累,而是心倦于这无休止的朝堂纷争。
郑璃奉上热茶,观他神色,心中已猜到大半。她挥退侍女,轻声道:“可是为了封赏之事?”
高长恭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暖意,微微颔首:“不过是些虚名,本王并不在意。只是……”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只是朝中这般态势,让他心寒。
郑璃在他身旁坐下,声音平和如涓涓细流:“王爷不在意虚名,但将士们在意,天下人在意。陛下……也在意。”她点到即止,转而道,“妾身听闻,太子殿下近日对京畿防卫颇为上心,似乎有意举荐其舅父掌管部分禁军。”
高长恭目光一凝,看向郑璃。她这是在提醒他,太子也在借此机会巩固自身势力。若他在封赏之事上咄咄逼人,不仅会引来皇帝更深的猜忌,也可能将太子彻底推向对立面。
“本王明白了。”高长恭沉声道。他并非不懂政治,只是以往不愿将心思用在这些方面。如今郑璃稍加点拨,他便洞悉了其中利害。
次日朝会,当再次议及封赏时,高长恭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此次侥幸获胜,全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实不敢居功。所有封赏,臣恳请陛下尽数犒赏此次出征的将士,尤其是阵亡将士家属,更需厚加抚恤。至于臣个人,守卫疆土本是分内之事,不敢再求封赏!”
他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将功劳全然推予皇帝和将士,自己分文不取。
一时间,满朝寂静。那些准备反对加封的太子系官员愣住了,连斛律光等武将也面露诧异。唯有御座上的高湛,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满意和放松。
“爱卿忠勇体国,实乃百官楷模!”高湛终于开口,声音洪亮,“既然长恭执意如此,朕便依你所奏,厚赏三军!至于你……爵位虽不加,但朕特许你王府仪仗等同亲王,另赐丹书铁券,以彰你护国之功!”
丹书铁券,乃是极高的荣宠,象征着免死与信任。
“臣,谢陛下隆恩!”高长恭叩首谢恩。
这一招以退为进,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危机,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更高的殊荣,更在军中赢得了“体恤士卒”的美名,可谓一举数得。
退朝后,高纬看着高长恭远去的身影,心情复杂。他既庆幸高长恭没有借此机会更进一步,又隐隐觉得,自己这个四哥,似乎比以前更加难以捉摸,也更加……可怕了。他那种完全不将权势放在眼里的姿态,反而更衬得自己汲汲营营。
回到东宫,高纬对郑儿感叹:“四哥今日竟推辞了所有封赏,只要了抚恤将士,真是……”
郑儿正在为他剥葡萄,闻言心中一动,面上却笑道:“兰陵王殿下深明大义,一心为国,不恋权位,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呢。陛下定然更加看重殿下,太子哥哥有如此贤臣辅佐,真是福气。”
她再次将高长恭的行为解读为对皇权的忠诚和对太子的辅佐,努力淡化高纬心中的芥蒂。
高纬哼了一声,未再多言,但紧绷的神色明显缓和了许多。
兰陵王府内,高长恭将那道丹书铁券随手放在书房案上,仿佛那只是一件寻常物事。
郑璃看着他,轻声道:“王爷今日之举,甚是妥当。”
高长恭望向窗外,目光悠远:“若非王妃提醒,本王或许……”他没有说下去,但彼此心照不宣。他转身,看向郑璃,眼神复杂,“有时觉得,这朝堂之争,比战场厮杀更令人疲惫。”
郑璃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王爷守护的是北齐的疆土和百姓,妾身能做的,不过是与王爷一同,守护好这份安宁。”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高长恭侧头看着她沉静的侧脸,心中那因朝堂纷争而生的烦闷,竟奇异地平复了许多。
有她在身边,这冰冷的王府,似乎才有了真正的温度。
赏功风波看似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帝王的信任、太子的猜忌、朝臣的倾轧,如同交织的罗网,笼罩在兰陵王府的上空。
而郑璃与郑儿这对姐妹,便是这罗网中,努力挣扎,意图破局的两只蝴蝶。她们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她们的智慧与情谊,将是这乱世中,最不可预测的变数。
《综影视:莜莜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综影视:莜莜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综影视:莜莜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