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三十年,七月,南洋城。
这座位于爪哇岛北岸,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庞大南洋封国的都城,在五年的时间中,又扩建了城墙。
康王来了之后。
来往的汉人商人们,看到了稳定,他们纷纷到南洋城买地,营建府邸,整个南洋城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巨人,日夜不停地伸展着它的筋骨。
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忙碌的工地。
城市的肌理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混合风貌,核心区域是规整的大明制式青石板铺就的宽阔街道,飞檐斗拱的官署、王府和富贵人家的宅邸,以及象征着文教传承的孔庙与学堂。
这是南洋城的核心地带。
然而,在不少街巷,又能看到利用当地丰富木材和石材搭建的、带有鲜明热带风情的屋舍,甚至还有一些商贾为了标新立异,或是为了迎合西洋贸易伙伴,修建了带有拱窗和浮雕元素的宅院……
更为显眼的是,在南洋城东西两边,分别矗立着两座风格迥异、互成犄角之势的西洋大教堂。
一座是由英格兰商人资助修建的,风格较为简朴尖耸,另一座则是由西班牙人营造,装饰繁复,带着浓厚的天主教气息。
这两座教堂不仅是西洋商人和少数皈依者的精神寄托,更是其背后国家在南洋角逐的缩影,彼此神父在路上相遇都难免横眉冷对,若非康王府严厉禁止在城内私斗,恐怕早已爆发冲突。
康王府对此的态度是默许其存在,以利商贸,但严格限制其向汉民传教,将其影响力框定在有限的范围内……
康王府,静修堂
相较于城内的喧嚣,王府深处的一间静室却静谧得落针可闻。
室内陈设简朴,仅一蒲团,一香案,案上供奉着三清道祖像,清香袅袅。
康王朱常洛,时年二十有五,正盘坐于蒲团之上。
他面容俊朗,但因长期身处热带且勤于政务,肤色微深,眉宇间少了些养尊处优的慵懒,多了几分沉稳与干练,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身着简单的青色道袍,闭目凝神,手掐子午诀,正在进行每日雷打不动的早课修道。
这是他自幼在李太后影响下养成的习惯,也是在这远离故土的异乡,寻求内心宁静与力量的方式。
不知过了多久,他缓缓睁开双眼,眸中一片清明,却也带着一丝深藏的落寞,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出静室。
室外,王妃刘氏已静候一旁。
她衣着素雅,容颜温婉,见朱常洛出来,脸上露出柔和的笑意,轻声道:“王爷,早课结束了?膳房已备好了早膳。”
朱常洛点了点头,与刘氏并肩向膳厅走去。
看着身旁温婉贤淑的王妃,他的思绪却不自觉地飘回了两年多前。
那是万历二十九年,来自大明的官船带来了迟到的噩耗。
他最敬爱、也是从小将他抚养长大的皇祖母,仁圣李太后薨逝了。
消息传来,如同晴天霹雳。
朱常洛当场呕血,随即大病一场,数月不起。
在那段昏暗的日子里,是刘王妃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悉心照料,处理藩国政务,稳定人心,才让他得以熬过那段撕心裂肺的时光。
皇祖母的离去,对他而言不仅是亲情的割裂,更是精神支柱的崩塌。
病愈之后,朱常洛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并未消沉,反而将所有的悲痛与思念化为了治理藩国的强大动力。
他变得更加勤政,每日早课修道,与其说是求仙问道,不如说是一种自省与激励,提醒自己不忘皇祖母的期望,亦要在这远离京师的海外,打拼出一片坚实的基业。
他要证明,他这个皇长子,即便不是嫡出,亦非庸碌之辈。
当然,直到如今,朱常洛做的也挺好的。
在这五年时间中,朱常洛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给儿子起名,朱由检,也早就上了玉蝶,取这个名字,朱常洛也是有殷切期盼的,想要儿子即便是天皇贵胄,也需勤俭持家。
用膳时,朱常洛看似随意地问起:“昨日户曹呈报的户籍册,王妃可看了?”
因为朱常洛生病那段时间,刘王妃经常给他念公文,所有,到如今,有些事情,朱常洛也会给自己的妻子商量。
虽然,朱常洛在北京城的时候,好色如命,可是到了南洋城这么多年了,也没有找侧妃,偶有的几个通房丫头,还是他在北京城当最强富二代时,就已经拥有的。
刘氏放下银箸,回道:“看了。截至上月,登记在册的汉民人口,已逾三十万户,丁口估算已过百万之数。比之王爷就藩初年的六十余万,已是天壤之别。”
朱常洛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是他五年来呕心沥血的成果之一。
通过优厚的移民政策,如分予土地、提供农具种子、减免初期赋税,鼓励商贸,以及……对不服王化的土着势力进行毫不留情的军事清剿与强制迁徙,汉民的数量终于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
广袤的南洋封国,涵盖爪哇、苏门答腊大部及被称为“皇明洲”的大部地区。
沃野千里,气候炎热,稻米可一年三熟,粮食从来不是问题,缺的始终是开拓与耕种的人手……
如今,曾经遍布雨林、时有不臣的土着势力,在持续移民,以及明军的挤压下土崩瓦解。
偶有残留,也大多退入内陆深山,或是只能在汉人建立的城镇、种植园周边做一些零工杂役,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
广袤的平原、河谷地带,已然是汉家村寨林立,阡陌纵横的景象……
“生聚教训,乃强国之本。”
“我听说,父皇在大明也搞着这些事情呢,昨日京师来的官员已经到了南洋城,本王去年的王令便能顺利颁发,凡汉民之家,新增丁口,无论男女,赏一两纹银,米一石。多生者,累进嘉奖。务必使我华夏子民,在此地枝繁叶茂,永固藩篱。”
“王爷英明。”
刘氏柔声应下,她知道,这是丈夫心中宏图的一部分。
当然,这个赏赐,可不是康王府全出,是需要南洋总督府执行,而所花费的银钱,需要三七分担。
因为赋税收入,是王府三成,朝廷七成。
那这个封赏承担的也就是王府三成,总督府拿七成。
也就是要用朝廷在南洋的税收,故需要上奏,得到中枢的批准。
当然,这种政策,作为老爹的朱翊钧当然不会卡脖子……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