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四月的汴京,暮春的雨刚歇,紫宸殿的金砖地面还沾着潮气,踩上去隐约能闻见砖缝里泛出的泥土腥气。
檐角垂落的水珠顺着鸱吻边缘滴下,在阶前青石板上砸出浅浅的坑,晕开一圈圈湿痕,殿内檀香混着雨后的凉意飘满殿宇,连案上烛火都晃得慢了些。
值殿内侍捧着两份鎏金镶边的文书,腰弯得几乎贴到地面,尖细的嗓音突然刺破寂静,像颗石子猛地砸进平静的湖面:“东辽皇帝耶律不贴致书大周皇帝陛下——辽主耶律洪基昏聩失德,宠信奸宦,滥征赋税,致民怨沸腾!朕举义兵清君侧,今兵锋已过潢河,中京指日可下!
念及大周与东辽已有盟约,恳请陛下遣兵共伐辽国,复燕云旧疆!功成之日,以白沟河为界,云州以南诸州尽归大周,永结盟好!”
内侍喘了口气,手指哆嗦着换了份叠得齐整的辽使文书,语气瞬间软了三分,连声音都带了哀求:“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谨呈大周陛下——东辽叛贼耶律不贴勾连女真部族,屠我城郭、掠我子民,北疆千里皆成焦土!朕暂避辽西鸳鸯泊,聚兵屯粮以图恢复,然粮草将尽、兵力匮乏。
若陛下赐粮草十万石、精兵三万,助朕击退逆贼,朕愿将云州以西三州永久割让大周,此后双方互约为兄弟之国,取消岁币,辽国每年进献马匹1万头!”
“哗!”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文官们交头接耳,手里的笏板都忘了攥紧;武将们按捺不住地攥拳头,议论声此起彼伏;连最沉得住气的老臣都忍不住抬头,目光在两份国书上打转,眼里满是纠结。
绯色官袍的韩章第一个出列,他双手拢着象牙笏板,花白的须发因激动微微颤抖,却依旧保持着三朝老臣的稳重,笏板在金砖上轻轻一顿,发出“笃”的脆响:“陛下,当援辽国!”
“云州自后晋石敬瑭割让,已离中原百年!太祖爷当年亲征幽州,太宗爷北上收复燕云,两位先帝毕生都没圆了这个愿,如今辽主主动献城,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得此宝地,这是天赐良机啊!”
他上前半步,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地砸在众人耳中,“且古语有云‘唇亡齿寒’!辽国若亡,东辽与女真合兵一处,数十万铁骑能直抵黄河!我朝只需出些粮草兵马,便能换三州之地,还落个‘扶危济困’的名声,何必跟东辽混在一起,背个‘趁火打劫’的骂名?”
“韩相公此言差矣!”
一道洪亮的声音骤然炸响,文彦博身着紫袍大步上前,“辽国早是个空架子!耶律洪基连祖宗陵寝所在的上京、中京都守不住,逃去鸳鸯泊像条丧家犬,你还指望他日后能守住疆土?今日送粮草,明日他再败,咱们的粮草精兵岂不是白白打水漂?”
他扫过殿中众臣,袖口一扬,语气更激,连袍角都晃了起来:“东辽请咱们当盟友,这是送上门的机会!趁辽国内乱、兵力空虚,咱们直接派兵占了云州、幽州!等东辽灭辽,咱们早占了燕山、雁门天险,辽东的女真兵再凶,还能插翅飞过来不成?这是复故土、固边防的好事,犹豫什么!”
欧阳修立刻出列附和,他手持笏板的姿势温和,指尖却微微泛白,语气半点不含糊:“文相公说得对!臣曾阅北疆舆图,云州夹在燕山、雁门之间,驻兵十万便能挡百万敌!李郡公在太原守了多年,他最知边情,如今主动上书请战,必是看出辽国要完!陛下若错过这机会,日后入太庙祭祖,怎么跟列祖列宗交代?”
朝堂瞬间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韩章的老臣们围着他,低声念叨“道义为重”“恐生祸端”;拥护文彦博的官员则聚在另一边,高声喊“机不可失”“复土为先”。
争论声吵得烛火不停晃,连殿外值守的禁军都忍不住探头往里看,想知道这朝堂究竟要议出个什么结果。
元丰帝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龙纹,指腹蹭过龙鳞的凹凸处,心里像揣了团火。
他登基两年,天天想着干出点政绩,收复燕云更是从太祖就传下来的心愿,可韩章是三朝老臣,说话句句在理,他又不敢贸然拍板——万一出了岔子,这责任得他来担。
帝王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中,最终落在右侧队列最前面的徐子建身上。
徐子建穿一身玄色袍服,袍角绣着银色麒麟纹,站在那儿像棵挺拔的青松,连吵架的官员都没敢往他身边凑,生怕扰了他的气场。
“徐卿,”元丰帝的声音不算高,却稳稳压下了殿内的嘈杂,“你掌枢密院,管着大周兵事,北疆的虚实你最清楚,说说你的看法。”
徐子建上前一步,紫袍蹭着腰间的玉佩发出轻微的“窸窣”声,动作利落得不含半分拖泥带水。
他目光先扫过争论的两派,最后定在元丰帝身上,语气稳得没一丝波澜:“陛下,臣派枢密院探子查了东辽半年,不敢有半分虚言。东辽能打赢耶律洪基,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能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到了辽东女真部的支持。
耶律不贴为了拉拢女真,娶了女真节度使完颜劾里钵的女儿,换来了完颜女真部的鼎力支持,这才敢跟辽国叫板。”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像是在说什么天大的要紧事:“那女真族素有‘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说法。前任首领完颜乌乃古,五十多岁还能披甲冲阵,黄龙府一战亲手斩了辽军主将;
现在的首领完颜亥里波,跟他堂弟完颜娄室并称‘女真双璧’,领着几万精锐在辽东作战,这几年就没打过败仗。
还有完颜亥里波的孙子完颜阿骨打,十岁就跟着父亲带兵,去年出河店一战,八百人破了辽军七千,达鲁古城更是用三万兵力打垮了十七万辽军,这战力不是吹出来的。”
殿里瞬间静了,连韩章都闭了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笏板边缘。
徐子建话锋一转,抬手虚指殿外北疆的方向,眼神锐利得像把刀:“不管陛下选援辽还是联东辽,现在最要紧的是调禁军北上——太原是河东门户,丢了太原,关中就暴露在敌锋下;
幽州是河北屏障,没了幽州,黄河以北就无险可守。
这两处必须派重兵守着,如今北疆兵力不足,不可不防。
如今的东辽的耶律不贴吞并了辽国的核心地区上京府和中京府,实力大涨。
保不齐已经有了收回幽州的想法。
诸位大人与其想着云州城那几处地方,还不如做好队,东辽人南下的准备。
臣的意见是云州城要拿回来,但是东辽人不能不防!
最好是兵分三路,东路人马从燕山,居庸关出兵挡住东辽人西进的步伐,另外两路,中路兵马,出代州雁门关,从东面西进云州城。西路人马从宪州宁化军出发北上汾河,直插云州西面后路。”
元丰帝眼里闪过明显的赞许,手指猛地攥紧龙纹扶手,指节都泛了白,沉声道:“徐卿说得对!朕意已决,出兵北疆,收复云州!但三路大军的主帅人选,还得众卿举荐。”
这话一出,殿里的气氛瞬间变了。
谁都知道,中路军要北出雁门关直取云州,是实打实的主力,战后论功行赏,中路主帅的功劳肯定最大,谁都想争这个位置,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尚书右丞赵忠全第一个挤出来,:“陛下!中路军得要个又勇又有谋的!宁远侯顾廷烨最合适!之前兖王之乱,他带着三百亲兵从乱军里救了先帝;后来守京畿,禁军被他练十分精锐;
去年江南平天圣教叛乱,他三天就破了城,城里的叛军见了他的旗号就投降!
臣举荐宁远侯顾廷烨担任中路主帅!”
“臣有异议!”
徐子建立刻上前一步,语气坦诚得很,半点不藏着掖着,“顾将军确实厉害,只是他长居南方,并不熟悉北疆地形。让其担任中路主将怕是力有未逮!臣举荐由忠信侯。韩世忠担任中路主将,其在北疆任职。多年熟悉地形,更为适合担任中路主将收复云州。”
韩世忠?
元丰帝的脸瞬间沉了沉,手指摩挲龙纹的动作慢了下来,眼神里多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谁都知道,当年他没登基时,因为朝太后的干涉让他娶了高太尉家的嫡次女高涛涛为妃。
从而导致和徐晴儿的恋情无疾而终。
后来徐晴儿却嫁给了韩世忠,这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
若是说元丰帝对韩世忠没有想法,那是骗人的,只是为了朝局稳定,他并未对韩世忠有什么过多的针对。
只是这次北伐元丰帝确实不想让韩世忠再立功劳,只能找其他理由将他否决。
他盯着徐子建,语气像是在找借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韩世忠虽勇,却从未有担任过一路主帅。如今让其担任此职,怕是不妥!”
元丰帝正准备下令让顾廷烨担任中路军主帅。
谁知曹太后轻哼一声,站了起来。
“顾将军骁勇善战,西路军要沿汾河过吕梁山脉,地形复杂,沿途多有辽军残部和山贼盘踞,正需要猛将震慑。
不如让他当西路军主帅,威北伯沈从兴当副将,领兵五万从宁化军西进,牵制云州守军,也算人尽其才。”
元丰帝皱着眉,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他知道太后是在报复顾廷烨关于玉玺的事,可曹太后背后有曹家、高家的势力支撑,贸然违逆恐引发后宫与朝堂的纷争,反而打乱北伐的部署。
他只能点头,语气带着几分无奈:“那就依母后所言!西路军就交给顾卿和沈卿,务必牵制住云州守军。”
“陈顾廷烨领旨!”
顾廷烨有些苦笑。
没想到曹太后的报复来的这么快。
不过他很清楚,即便没有曹太后发话,这中路主帅也不见得能落到自己头上。
大家都很清楚,其实最适合作为中路主帅的是如今官居枢密使的,北平郡王徐子建。
徐子建自出道以来,用兵如神,立下了无数功劳。
只是他如今已经位极人臣,若是再立下大功,怕是功高难赏。
除了当宰相,已经没什么官职可以封了。
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没有人提议让徐子建担任中路主帅。
“那中路军主帅……”
元丰帝看向下面的大臣。
康王赵元俨立刻凑上来,脸上堆着笑,语气却带着点急切,“陛下!臣举荐镇西伯高遵裕为中路主帅 。高将军他在西北为将多年,熟悉边地的气候地形,治军也严,早年在西疆多有功劳,让他来担任中路军主帅,必能收复云州!”
高遵裕是曹太后的表外甥,这话一出口,曹太后立刻微微颔首,眼神里带着满意。
“高将军自然不错,只是北疆那边他不够熟悉,由他担任主帅怕是……”
元丰帝心里不乐意。
他知道高遵裕刚愎自用,早年征西夏时就因不听副将建议,擅自出兵导致损兵折将。
“那就安排一名老将为副将,我看那黄州防御使郭逵倒是不错!皇帝不如让他作为副将辅佐高遵裕!”
这郭逵虽然是老将,可是早些年因为违抗徐子建的命令,被嘉佑帝贬官。
让他担任副将,元丰帝自然是不乐意。
可这会儿太后和康王都开口了,他只能点头:“便命高遵裕为中路军主帅接任太原留守,老将郭逵为副将。”
徐子建站在一旁,眉头忍不住一皱。
他之前在西疆和高尊裕还有郭逵打过交道,知道这两人都是十分自负,刚愎自用之辈。
如今这两人搅在一起,统领中路军,希望收复云州,不要出什么幺蛾子!
最后便是东路军的人选。
东路军需支援幽州,阻挡东辽与辽国残部南下,直面女真铁骑,凶险万分,且关乎北伐大军的后路安危,人选同样关键。
韩章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得很:“陛下,东路军得要个可靠的主帅。鲁国公曹盖,是开国功臣曹彬之后,继承了鲁国公爵位,早年在河北抵御辽军时屡立战功,沉稳可靠,可任东路军主帅。”
曹盖是太后的远亲,这举荐正中太后下怀,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元丰帝又看向自家大姐夫曹盖,“鲁国公由你担任东路军主帅不知你可愿意?”
“臣曹盖,遵旨!”
曹盖瓮声瓮气地站出来。
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陛下,东辽女真人悍勇,韩世忠武艺不错,臣打算让他作为副将一同出征,不知可否!”
元丰帝看了眼徐子建,见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忽然想起刚才否决了韩世忠,多少有点过意不去。
毕竟徐子建是三军统筹的关键人物,不能让他寒了心。
元丰帝沉默了一会,随后点了点头。
“准奏!”
韩世忠站在武将队列里,握着腰刀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白了。
“谢陛下!”
他多没说话,只是重重朝元丰帝拱了拱手。
虽然没当上主帅,但东路军能直面女真,也算遂了他想上战场的意愿。
元丰帝最后看着徐子建,语气郑重得很,带着几分托付:“徐卿,这次北伐事关重大,三路大军分散各地,需有人统筹调度,粮草后勤、情报传递更是重中之重。
朕命你为河北招讨使,坐镇雄州,管着粮草后勤和作战调度。雄州是北疆咽喉,有你在,朕才能放心。”
徐子建躬身到底,紫色袍服几乎贴到地面,语气坚定:“臣遵旨!必定协调好三路大军,不负圣望!”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