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1 日凌晨 2 点,纽约曼哈顿下城的一栋灰色写字楼里,第 17 层的窗户还亮着冷白的光,像嵌在暗夜里的一块冰。
楼外飘着细碎的雪粒,被寒风卷着撞在玻璃上,留下转瞬即逝的白痕;楼内却没有半分寒意,几十台服务器运转的嗡鸣混着空调出风口的气流声,在密闭空间里织成一张紧绷的网。
亚历山大站在指挥台后,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不锈钢台面。
他穿着深灰色定制西装,领带松了半格,平日里一丝不苟的头发此刻有两缕垂在额前 —— 这是他少见的松弛姿态,却掩不住眼底的锐利。
视线扫过前方开阔的操作区,一百名黑客正坐在黑色人体工学椅上,脊背挺直得像上膛的枪管。
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双屏显示器,主屏幕亮着淡蓝色的代码流,副屏幕则显示着实时网络拓扑图,幽光映在他们脸上,把瞳孔染成深浅不一的蓝。
有人在调试机械键盘的轴体,指尖叩击试键的声音清脆如碎冰;有人戴着降噪耳机,头微微倾斜,正在听耳麦里的节点测试反馈。
还有个穿连帽卫衣的年轻男孩,正用镊子夹着散热贴,往笔记本电脑的 cpU 上贴 —— 那是台改装过的 Alienware,机身侧面的 RGb 灯效被调成了单色冷白,显然是为了避免强光干扰操作。
“尼尔,其他地方的黑客都准备好了吗?” 亚历山大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操作区的细碎声响。
他没回头,目光仍锁在大屏幕上跳动的节点分布图 —— 那些代表黑客据点的绿色光点,正均匀地铺满美国地图。
尼尔快步从技术台走过来,手里攥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实时通讯日志。他比亚历山大年轻十岁,穿黑色战术马甲,胸前挂着无线电对讲机,耳机线从领口绕到耳后,耳麦上还沾着点咖啡渍。
“都确认完毕了,局长。”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亢奋,指尖在平板上划了一下,调出设备清单,“全国 200 个据点,从西雅图到迈阿密,每个点至少配了 5 台高性能工作站,用的都是 Verizon 的专线,延迟控制在 15 毫秒以内。刚才加州那边还传了测试数据,破解速度比预演时快了 23%。”
亚历山大终于转过头,嘴角勾起一点极淡的弧度。他抬手拍了拍尼尔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马甲传过去:“非常好。剩下的事,全部交给你了。我在监控室等你好消息。”
尼尔用力点头,转身走向操作区中央的讲台。他踩上台阶时,整个空间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服务器的嗡鸣还在持续。
他拿起讲台上的麦克风,指腹在开关上顿了两秒,才按下按钮:“各位伙计们,先把手里的活停一分钟。”
黑客们纷纷抬头,目光聚在他身上。有人摘下耳机,耳尖还沾着汗;有人端起桌边的能量饮料,却没喝,只是盯着尼尔。
“我知道,咱们大多数人是这两周才凑到一起的 —— 有人刚从斯坦福的机房里出来,有人昨天还在西雅图的地下室里写脚本,还有人……”
尼尔笑了笑,目光扫过那个穿连帽卫衣的男孩,“是我上周在黑客大会上硬拉来的。但不管咱们之前是谁,现在都只有一个身份:十字远征军。”
“十字远征军” 五个字出口时,操作区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有人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 —— 那里别着个银色的十字徽章,是三天前分发的标识。
这名字是亚历山大定的,没人问过含义,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次行动的目标:亚洲某大国的网络防护墙,以及隐藏在防护墙后的根服务器。
“之前的两周,我们每天训练 14 个小时,从漏洞扫描到流量伪装,从分布式攻击到反追踪,每一步都练到了肌肉记忆里。”
尼尔的声音沉了下来,手里的平板被他攥得指节发白,“现在,该上真战场了。”
他抬手看了眼手腕上的机械表,表盘里的荧光指针正指向 2 点 04 分:“现在是纽约时间凌晨 2 点 04 分,而地球的另一面 ——”
他顿了顿,刻意加重了语气,“是下午 3 点 04 分。他们的办公室里正人来人往,服务器在满负荷运转,没人会想到,一场来自纽约的突袭已经到了门口。”
操作区里彻底静了下来,连呼吸声都变得轻微。有人悄悄坐直了身体,双手重新放回键盘上,指尖悬在键帽上方,像蓄势待发的猎豹。
“还有一分钟。” 尼尔按下麦克风的静音键,快步走到技术台边,拿起无线电对讲机:“各据点注意,各据点注意,准备同步时间。倒计时 60 秒,60 秒后准时发起攻击。重复,60 秒后准时发起攻击。”
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回应,声音来自不同的州,却带着同样的紧绷:
“加州收到。”
“德州收到。”
“佛罗里达收到。”
尼尔把对讲机别回腰间,重新拿起麦克风。这次他没再说话,只是抬起手,掌心朝下,慢慢倒数。
黑客们的目光都盯在他的手上。有人开始敲击键盘,提前调出攻击脚本;有人快速切换屏幕,确认 VpN 节点已经全部加密。
那个穿连帽卫衣的男孩,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着节奏,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当尼尔的手最后一次落下时,墙上的电子钟刚好跳到 2 点 05 分。
“开始!”
两个字像惊雷般炸响在操作区里。
下一秒,键盘敲击声骤然爆发,密集得像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一百双手在键盘上翻飞,指尖的残影几乎连成了线。
主屏幕上的代码流瞬间加速,原本缓慢滚动的绿色字符变成了奔腾的河流;副屏幕的网络拓扑图上,代表攻击流量的红色箭头从美国各地涌出,像无数条毒蛇,朝着地图东侧的那个目标扑去。
“节点 12 请求分流!目标防火墙开始拦截数据包!” 一个戴眼镜的华裔女孩突然喊道,声音里带着急促。她的主屏幕上弹出一串红色警告,数据包丢失率正在快速上升。
尼尔立刻抓起对讲机:“东部集群支援节点 12!用备用漏洞绕过拦截,快!”
“收到!东部集群已分流!丢失率下降到 5%!” 对讲机里的回应几乎没有延迟。
操作区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有人的额角渗出了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却没空去擦。
有人对着麦克风快速报着数据,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根服务器 A 端口响应延迟增加!请求西部集群集中攻击 dNS 解析器!”
尼尔站在讲台边,眼睛死死盯着中央大屏幕。屏幕上,代表防护墙的蓝色屏障正在被红色箭头一点点侵蚀,原本完整的界面上出现了细碎的裂痕。他抬手抹了把脸,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报告!防护墙第一层突破成功!” 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华裔男人突然站起来,声音里带着兴奋。
他的屏幕上,蓝色屏障轰然碎裂,露出了后面密密麻麻的服务器图标。
操作区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但没人停下手里的动作。
亚历山大从监控室走出来,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疯狂却有序的场景,嘴角的弧度又深了几分。
他端着一杯冷掉的咖啡,却没喝,只是静静地看着大屏幕上那道越来越脆弱的蓝色屏障 —— 再过不久,这场跨越半球的网络突袭,就要迎来终点了。
键盘声还在持续,像永不停歇的战鼓。窗外的雪还在下,把纽约的凌晨裹得更紧。
而地球的另一面,那个阳光正好的下午,没人知道一场无声的战争,已经在网络深处打响。
喜欢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