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桌上,躺着一串钥匙。
铜的,老的,泛着经年摩挲后温吞的光。一共七把,大小不一,串在一个锈迹斑斑的环形铁扣上。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句无声的诅咒,又像一截从旧时光里斩断的、带着血肉的脐带。
电脑屏幕幽幽地亮着,Excel表格里密密麻麻的数字像一群蠕动的黑色甲虫。我是田颖,一家不大不小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些甲虫、以及制造甲虫的同事们打交道。王姐又在抱怨流程繁琐,新来的实习生李默把咖啡泼在了报销单上……这些声音隔着磨砂玻璃,模糊地传进来,却无法覆盖钥匙带来的、死寂的轰鸣。
这串钥匙,是三天前,我同村的远房表叔李建国,硬塞进我手里的。
那时他站在我公司楼下的寒风里,头发凌乱,眼白浑浊得像两颗在劣质酒里泡了太久的枣。他把这串冰冷、坚硬的东西拍在我掌心,力气大得几乎要嵌进我的骨头。“小颖,你、你帮叔……把这个交给你婶子……不,你梅姨。”他舌头打着结,酒气混杂着一种绝望的酸腐味,扑面而来。“她……她认得这串钥匙。你跟她说,我后悔了,真的……后悔了。那个家,门……永远给她留着。”
我看着他踉跄着被两个朋友架走,背影佝偻,像一条被抽了脊梁的狗。那串钥匙在我手里,沉得超乎想象,仿佛串着的不是七把锁,而是七座沉默的山,七口深不见底的井,以及……七个女孩,轻重不一的呼吸。
我的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我知道,这串钥匙一旦送出,某些被刻意掩埋的、危险的真相,或许就会破土而出。它们关联着我的同事周磊,关联着梅姨,更关联着那个我试图逃离,却始终如影随形的,名为“李家庄”的村庄。
我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李家庄的尘土气里泡着的。
那里的天,总是蒙着一层黄蒙蒙的尘;那里的空气,永远混杂着牲口粪便和柴火灶的味道。而关于表叔李建国和表婶王秀梅(我们都叫她梅姨)的故事,则是村里人茶余饭后,一道嚼了又嚼,却始终滋味复杂的“硬菜”。
他们曾是村里公认的“模范夫妻”。相识于微时,一起南下打过工,回来用积蓄承包了鱼塘,日子眼见着红火起来。梅姨长得秀气,干活却是一把好手,里里外外,操持得井井有条。他们最大的“业绩”,也是最初被艳羡的资本,是接连生下的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在那个普遍认为“多子多福”的乡村语境里,他们用一个“好”字,赢得了无数赞叹和嫉妒。李建国那时走路都带风,嗓门洪亮,在村头小卖部门口吹瓶啤酒时,总爱拍着胸脯说:“咱老李家,香火旺得很!”
可这“好”字,似乎耗尽了他们所有的“好运气”。
鱼塘闹过一次病,死了一大半鱼,赔了不少钱。李建国的脾气,从那以后就有些变了。他开始更频繁地喝酒,酒后会瞪着梅姨微微隆起,很快又平坦下去的小腹,眼神复杂。
他们想要第五个孩子,想要再凑一个“好”字里的那个“子”。
然而,命运仿佛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梅姨的第五胎,是个女儿。紧接着,像是打开了某个神秘的闸门,第六个,第七个……全是女儿。
“先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本想再要个儿子,没想到来了三个闺女,不敢再生了。”这话,李建国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气说过无数遍。有时是自嘲,有时是无奈,有时,是掩饰不住的烦躁和……怨怼。
七张嘴,七份嫁妆,像七座无形的大山,压在这个原本还算小康的家庭上。李建国开始长时间不回家,说是跑运输,在外面搞生意。梅姨则像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围着七个孩子、几亩薄田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疯狂旋转。她迅速地苍老下去,眼神里的光,一点点被疲惫和某种麻木取代。
村里人的议论也变了味。
“啧啧,七个丫头片子,建国这是要被拖垮喽……”
“秀梅也是,肚子不争气,连个儿子都保不住……”
“听说建国在外面……唉,男人嘛……”
流言蜚语像李家庄夏天沼泽地的蚊子,嗡嗡作响,驱之不散。
今年六月,一个模糊的消息传回村里:李建国想和一个朋友合伙在县里开家饭店,规模不小,投入很大。他回来过一趟,和梅姨关在屋里谈了很久。我那时正好回村看父母,隔着院墙,隐约听到李建国拔高的嗓音:“……辞职过来帮忙!光靠我那点收入够干啥?七个赔钱货……”
梅姨的声音很低,带着哭腔,听不真切。只记得最后,李建国摔门而出,带着一股决绝的酒气。
再后来,就是他们离婚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短暂得可怜。似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迟早的事。据说,是李建国在一次酩酊大酒后提出的。而梅姨,那个沉默了大半辈子的女人,只回了一句:“离就离。”
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更惊人的消息在后面。村里的大喇叭还在重复着秸秆禁烧的通知,就有闲话传开:离婚才两天,李建国就趁着酒劲上门闹事,动了手。“没事就喝酒找事儿!”这是梅姨对闻讯赶去的村干部哭诉的原话。
而李建国,在离婚四个月后,开始后悔了。他像一头困兽,在村里四处游荡,找族老,找村干部,想挽回。可梅姨的态度,坚硬如铁。面对劝说,她只有一句:“我不后悔!”
现在,这串象征着“家门”,承载着忏悔和沉重过往的钥匙,到了我的手里。
我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钥匙齿痕。
“田姐,这份报表您看一下?”实习生李默小心翼翼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他脸上还带着属于校园的清澈和一丝莽撞,与这串钥匙背后的泥泞格格不入。
我勉强笑了笑,接过文件。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了办公室斜对角,那个靠窗的工位。
周磊坐在那里。
他比我小几岁,是公司技术部的骨干,沉默,可靠,身上带着一种与周遭浮躁氛围格格不入的沉静气质。我们关系不错,偶尔会一起午餐,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但我知道,他有一个秘密。一个关于他出身,关于他那个拥有七个姐姐的家庭的秘密。
他的身份证地址,是李家庄邻镇。他曾无意中提过,母亲姓王,很辛苦。他的眉眼,仔细看去,竟与梅姨有几分隐约的相似。尤其是那双总是带着些许忧郁的眼睛。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谬的猜测,在我心里疯狂滋生:周磊,会不会就是梅姨那“不敢再生”之后,却意外怀上的……第八个孩子?一个因为某种原因(或许是超生罚款的压力,或许是重男轻女观念下的极端选择),被送走、或者隐匿了身份的儿子?
这个念头让我不寒而栗。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么李建国这串祈求回归“家”的钥匙,所要打开的,是一扇怎样残酷的门?门后站着的梅姨,那个声称“不后悔”的坚强女人,内心深处,是否也埋藏着一个关于“儿子”的、永不结痂的伤口?而周磊,这个看似脱离了原生家庭阴影的年轻人,他温和外表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这串钥匙,突然变得烫手。
我决定去找梅姨。不仅仅是为了送钥匙,更是为了验证我那令人不安的猜测。
我没有提前打电话,直接乘车回了李家庄。梅姨离婚后,在村尾租了一间小小的旧屋独自居住。
推开那扇虚掩的木门,院子里,梅姨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摘菜。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给她镀上了一层不真实的金边。她瘦了很多,但脊背挺直,那种麻木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坚韧。
看到我,她有些惊讶,随即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小颖来了?快坐。”
我拿出那串钥匙,放在她旁边的石磨盘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梅姨,表叔让我给你的。”
她的目光落在钥匙上,瞳孔微微一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没有愤怒,没有悲伤,甚至没有一丝涟漪。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看了足足有十几秒。然后,她伸出手,没有去碰钥匙,而是继续摘手里的豆角。
“他后悔了。”我轻声说,像是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
“我知道。”梅姨的声音很平静,“他后悔他的,我不后悔我的。”
“为什么……那么决绝?”我终于问出了口,“是因为他动手吗?”
梅姨抬起眼,看向远处灰蓝色的天空,眼神有些空洞:“动手?那只是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小颖,你记得老六出生那年,他喝了酒,指着我的鼻子骂什么吗?”
我摇摇头。
她笑了笑,那笑容苦涩得像黄连:“他说,‘你这个没用的肚子,除了会生赔钱货,还会什么?’……老七出生那天,他在产房外,听到又是女儿,扭头就走。我在医院躺了三天,他都没来看一眼。”她的语速很慢,每个字都像在冰冷的河水里浸泡过,“十五年,我给他生了七个孩子,操持这个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他眼里,只有儿子才是宝,我们娘几个,都是草芥。”
我沉默着,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那……饭店呢?”我试探着问,“他让你辞职……”
“饭店?”梅姨嗤笑一声,“哪有什么饭店。他是拿钱去堵他在外面的窟窿了。以为我不知道?他在县里那个相好的,早几年就勾搭上了。”
信息在这里发生了第一次大于60度的反转。不是经营不善,是根本没有饭店!是为了填补亏空,甚至是为了外面的女人!
“那……您就没想过……”我斟酌着词语,“再生一个?也许……”
“生?”梅姨猛地转过头,眼睛死死盯着我,那里面终于燃起了压抑已久的火焰,“生老七的时候,医生就说我子宫薄得像层纸,再怀有生命危险!他李建国在乎过吗?他只想再要个儿子!传宗接代!比我的命都重要!”
她的胸口剧烈起伏着,声音带着哽咽:“我死心了,真的死心了。离了婚,我带着老五、老六、老七过,虽然苦,但心里干净,不用再看他脸色,不用再听他那些混账话!”
情感在这里发生了大于90度的反转。不是不爱,是心死。不是不痛,是痛到极致后的麻木与新生。
我看着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那个关于周磊的问题,几乎要脱口而出。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周磊。
我走到一边接起。
“田姐,”周磊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有些异样,带着一种故作轻松的紧绷,“你……是不是回李家庄了?”
我的心猛地一跳:“你怎么知道?”
“我……我刚才好像看到你上车了。”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有件事,我想……也许该告诉你。关于……我的身世。”
我没有立刻追问周磊。
那天下午,我陪着梅姨坐了很久。我们没再聊李建国,也没聊那串钥匙。她跟我说起老五在学校得了奖状,老六的手很巧,会编好看的小篮子,老七虽然最小,却最懂事,会帮她烧火做饭。她说这些的时候,眼神是柔和的,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微弱的光。
那串钥匙,始终安静地躺在石磨盘上,像一件与所有人都无关的出土文物。
回到市里,我和周磊约在公司楼下的咖啡馆。橘色的暖光,浓郁的咖啡香,与我们要谈论的话题,形成一种诡异的割裂感。
周磊搅拌着眼前的拿铁,泡沫慢慢消散。他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
“田姐,我……不是父母亲生的。”他开口,声音平静,却像是在陈述一个练习了千百遍的句子,“我是被收养的。”
我静静地听着。
“我的养父母,是镇上的小学老师,他们对我很好,视如己出。我很感激他们。”他抬起眼,看向我,“但我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了。我的亲生母亲……姓王,来自李家庄。她……有过很多孩子。我是最小的那个,也是……唯一的男孩。”
我的呼吸滞住了。
“生我的时候,家里情况已经很不好了。上面有七个姐姐……据说,我出生后,亲生父亲并……并不怎么高兴,他甚至觉得负担太重。后来,是养父母通过关系找到他们,表示愿意收养我,给我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他们,同意了。”
同意了。轻飘飘的三个字,背后是怎样的权衡、无奈与割舍?
“我成年后,偷偷回去看过她。”周磊的声音有些哑,“就在李家庄村尾,那间旧房子外面。我看到她在院子里洗衣服,背影……很瘦,很单薄。我没敢进去相认。我怕打扰她的生活,也怕……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那你的父亲……李建国,他知道你的存在吗?后来找过你吗?”
周磊摇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他?他大概早就忘了还有我这么一个儿子了吧。或者说,他当年同意的那么痛快,就是觉得少了我这张嘴,能轻松点。他现在后悔?后悔的恐怕也不是失去我这个儿子,而是失去了一个能给他‘传宗接代’、让他‘老有所依’的工具吧。”
真相大白。周磊,果然是那个被送走的第八个孩子,那个在极端观念下,既是“希望”又是“负担”的男孩。他的存在,像一束惨白的光,照出了李建国灵魂深处最不堪的角落——他渴望儿子,但当儿子真的以某种“累赘”的方式降临时,他选择的却是抛弃。
而梅姨,她知情吗?她当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同意送走自己刚出生的、唯一的儿子?这会不会是她心底那道最深、最隐秘、从未愈合的伤口?她对李建国那句“我不后悔”里,是否也包含了对于送出骨肉这一决定的、无法言说的巨大悲怆和决绝?
所有的线索,在此刻交织、碰撞,形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闭环。
那串钥匙,还在我的办公桌上。
李建国又给我打过两次电话,声音一次比一次焦急、卑微。“小颖,钥匙……送到了吗?她……怎么说?”
我握着话筒,看着窗外城市灰蒙蒙的天空,缓缓地说:“叔,钥匙送到了。梅姨……她看到了。”
“那她……”
“她说,她不后悔。”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然后,是压抑的、像野兽受伤般的呜咽,电话被猛地挂断。
我没有告诉李建国关于周磊的任何事。那不属于他。那份迟来的、掺杂了太多算计和不如意的“后悔”,不配去打扰周磊平静的生活,更不配去揭开梅姨心底那道最深的伤疤。
这串钥匙,它打不开梅姨那扇通往新生的门,也打不开李建国自我囚禁的牢笼,更打不开那段被“儿子执念”扭曲的、千疮百孔的过往。
它唯一能打开的,或许只有我,一个旁观者兼亲历者,对人性复杂性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梅姨、周磊他们,那份在废墟之上,艰难重建的人生的,深深敬意。
下班时,周磊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奶茶。“田姐,谢谢。”他轻声说,眼神清澈而温暖。
我知道,他谢的不是我保守了他的秘密,而是谢我,让他看到了生母的坚韧与新生,让他某种程度上,与那段沉重的过往达成了和解。
我接过奶茶,温热透过纸杯传到掌心。
那串钥匙,我最终没有还给李建国,也没有交给梅姨。我把它放进了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里,和那些过期作废的合同、尘封已久的档案放在一起。
就让它们,一起被时间遗忘吧。
锁舌“咔哒”一声合上。窗外,华灯初上,这个庞大的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喧嚣而疏离的夜晚。而我,田颖,一个企业的普通管理工作人员,将继续在我的表格、流程和同事间的琐碎中,经营着我的日常。只是心底某个角落,多了一份对“家”、对“亲人”这个词,更为复杂,也更为沉重的理解。
故事,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活着的人心里,默默生长,或,慢慢腐朽。
《情感轨迹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情感轨迹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情感轨迹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