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利害相关又相矛盾的纠葛,工作上杂乱的琐事,身体上偶尔的小疾,感情上的磕磕碰碰等,面临各种各样的麻烦。
都知道李旭东的主张很正确,但是全国这么多乡镇,光靠政策,有能力引导大家走上致富路的乡镇干部能有多少人?
让全国人民甩掉饥饿,才是最为迫切的事情。
包产到户虽是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极弱,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往往束手无策,因此经常出现土地兼并的事情。
想要改变这一点,只要土地是国家的,私人无权买卖,更不许买卖,土地兼并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土地归属的问题解决了,家家户户只要精耕细作,很容易就能实现粮食满仓的盛况。
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家家户户吃得饱,穿得暖,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发展其他产业。若是引导他们办集体企业,让富余的劳动人口也能拿到工资,盛世不就来了么!
李旭东的提议错了么?也没错,但他忽略了广大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知道怎么才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问题,还有这么些年来“大锅饭”政策带来的恶劣影响了。
“大锅饭” 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所得的报酬相差无几,这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努力劳动的动力。
实行包产到户,能够有效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现阶段确实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其实不仅是李旭东不同意,有些省份的主要领导也反对搞包产到户。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能够将分散的农民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能在思想层面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确保国家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避免因个体逐利而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陷入资本主义的困境。
姓资还是姓社?包干到户同样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毕竟不管姓什么,吃饱穿暖永远是第一大事。
在李旭东看来,包干到户着眼于眼前利益,所有的干部甚至只需要按照政策去做就行,甚至不需要动脑筋。这样虽有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这条路毫无疑问的走偏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旭东终于明白历史顽固的惯性有多强大了,由此萌生出退意,也就十分正常了。
辞职报告还没写完,秦京茹就进了书房,“爷,有位很有气质的夫人找您,说是您的老朋友。”
能称得上李旭东老朋友的没几个人,尤其还是位女士,他几乎不用想就知道是谁来了。
“哦,我马上就来。”说完这句话,李旭东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当初自己的建言若是管用,华夏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吧。
来到客厅,那位衣着朴素的夫人正十分安详恬静的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欢迎,欢迎,夫人可是请都不敢请的稀客,您能拨冗而来,真令蓬荜生辉啊。”李旭东笑着打了个哈哈说道。
“真欢迎么?我看你是言不由衷吧。是不是很讨厌说客上门?你放心,我不是来劝你的。”
在秦城监狱待了这么些年,夫人已经看淡了很多,她打量了一下给她上茶的秦京茹,笑着问道:“这是你媳妇儿吧?”
“嗯,是我在内地的媳妇儿。雪茹在公私合营那会儿,我就把她和她家人送到了香江。她是个女强人性格,到哪都不肯消停,打拼了很久,在国际上闯出了些许名头,算是薄有虚名吧。”李旭东笑了笑,随即解释道。
“她优秀,但你比她更优秀百倍。要是没有你,她或许就是个普通的富翁老板,但是跟了你之后,你让她变得光彩炫目。”夫人摇着头,带着赞许的目光对着李旭东说道。
“嘿嘿,您是想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么?家国天下,如果连家都治理不好,怎么治理国家啊。当然,雪茹她们几个根本不用我操心,有些事她们虽然不懂,但只要是我说过的话,她们就很乐意照着做,然后,我家就这么发财了。”
李旭东不想扯到政治上面去,民众的心理和心智因为社会的封闭而不健全,只要宣扬得当,包产到户的计划会迅速开始实行。毕竟除了高层本身的阻力,基层只会欢呼雀跃,迎接新政。
上一代政治家的主张,基本算是失败了,不管是因为组织形式与平均主义的问题,还是管理混乱与脱离实际,又或者是经济政策与生产力脱节,思想觉悟与制度缺陷,说到底,想要与过去割裂,统一思想,就必须和以前有所不同。
那些政治家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能给予别人什么,有什么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就为了这么做更能把握人心。
“小李,你知道么,在监狱的日子,我时常思念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但更多的,是思考华夏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怎么走才能最快实现共产主义。”
“嘿嘿,夫人,您眼中的共产主义是个什么样子?”李旭东笑着问道。
“我眼中的共产主义,应该是全民工作,全民休息,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夫人严肃的说道。
“您眼中的共产主义太低级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或许是全民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在休息,只有百分之十以下的人在工作。工业革命以来,机器代替了人工。如果下一步计算机加入到机器中来,那么不管是八级技工还是工程师,都得失业,精密仪器将代替他们的工作。假设计算机进化到出现人工智能,那它是不是可以代替我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作呢?”
“那不可能,计算机怎么可能代替人呢?”夫人有些惊讶,在她的脑海里,计算机就是丑丑的样子,那玩意儿怎么可能做人能做成的事情呢。
“夫人,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机械臂早已经出来了,福特公司将其第一个用在流水线上,到了现在,我家的公司已经做出了第三代机械臂,假以时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
李旭东顿了顿,让夫人有消化这个世界高新科技的时间,等了一会儿,他才又说道:“科技的发展解放了我们的工作时间,如果在资本主义国度,无数人失业,会是个什么情况?之前我们实行集体主义,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摔了一跤,难道就拐个弯,走别人的老路?”
这话里的意思就带有些许指责的意思了,别人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咱们走的是共产主义道路,这是两条道啊。
夫人尴尬的点了点头,然后问道:“所以你这是打算离开了?”
“国家是国家,政府是政府,我爱的是这片土地,为啥要离开呢?封建王朝时期,小农经济的积弊就已暴露无遗,我们虽然主张土地国有,不允许买卖,但那也只是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等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集体涌进城里谋求更好生活的时候,咱们的农业建设就会出现完全的停滞。我们向耕种土地的农民索取了这么多年,可吃不饱的却是他们,您觉得可笑不可笑?”
生气归生气,但离开华夏,李旭东并不愿意。
“小李,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你呀,还是要看开些,现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焦点就在是不是包产到户这个事情上,你支持集体主义,那就是不支持改革派。”夫人苦笑着说道。
“嗯,我知道他们的想法,包产到户能迅速让农民吃饱穿暖,也能让八亿农民真心拥护,可是,算了,我再怎么阻拦都毫无意义,还不如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
李旭东摇了摇头,他太清楚,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淘汰,就是一个弱者被淘汰的世界。万物都有一套筛选机制,默默地筛选掉一批又一批的人。
人活在每一个时代,只能接受每一种客观现实,无法抱怨,只能改变和接受。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强调的是适者生存。
所以这人呐,还是要活在现实层面,而不是理想层面,不抱怨、不怨天尤人,继续不断前行。
“小李,我听说你想当个老师,我能有幸去听你讲课么?”夫人的心里百味杂陈,这么些年了,小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以他的能力完全能当上更高的领导,可惜,可惜还是逃不过复杂的现实啊。
“听我的课?我每次开会都是信口开河,前言不搭后语的,而且我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真要带学生,那可就误人子弟咯。”
尽管读了一肚子的书,李旭东还是觉得只要看透本质,很多东西甚至都不必学习,就能体悟出来,而这种体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知识。
“你这样的人才即使是去哈佛、牛津之类的大学,随便开门功课,都能让学子们趋之若鹜,哪还需要什么毕业证哦。”夫人四十年代初求学并任教于北平辅仁大学,获科学硕士学位,是不折不扣的才女。
“那是,的确有不少大学找我去做演讲,但我知道,我这人有时候说嗨了就容易口不择言,如果在国外倒是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内地,影响会很不好。所以夫人呐,我还是准备去香江大学当个老师算啦。您家子弟要是有谁不愿意从政,当我的弟子,我倒是可以保证他衣食无忧。”
真不是李旭东要巴结夫人,只是作为故人,保持一段友谊而已。再说能当上东方财神爷的弟子,这可是天大的人情了。至于说衣食无忧,李旭东随口一句话能赚到的刀乐,就是别人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
更重要的,李旭东想要委婉提醒一下夫人,官员最不缺的就是权力,他们的家属最不缺的就是资源,当资源转化为利益的时候,国家的利益就将受损。
“哈哈,小李,姐谢谢你,姐承你的情。只是小李啊,你能不能在清大或者随便哪所大学开门课程,带一带学生啊?你放心,即使你针砭时弊,也没人会找你麻烦的。”夫人这次来不是为了自己,老领导还是不想放弃李旭东,这才找她来当说客的。
“夫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靠体力吃饭,老了就得靠脑子吃饭。您说对吧?咱们国家也一样,我们现在可以靠人口多、成本低,靠把别人设计的东西造出来卖。可当人口红利见顶,成本优势在消失,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该怎么办?”
“要想一直往前走,我们就得自己造发动机——也就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新的商业模式。现在欧美市场有需求,他们需要我们造的衣服、玩具、电子产品。可是当我们想发展自己的高精尖的时候,欧美就会开始和我们玩脱钩断链,想把一些关键产业搬回去。”
“以前和现在,大家缺吃少穿,只要能生产出东西就行。将来不一样了,吃饱穿暖之后,大家想要更好的体验:看病不用排队,教育资源更公平,养老更有保障,甚至大家还想去别的省份或是出国旅旅游。您看,傻子瓜子就靠胆子大、敢闯敢拼抓住了机会,据说还成了百万富豪。”
“前两次工业革命,靠的是蒸汽机和电力,这两次革命使得企业等现代组织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也催生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其根本动力是群体生产力实现了数量级增长。那第三次工业革命会靠什么呢?是不是还会有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穿越1951》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穿越1951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1951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