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明在指令发出的第二天,就飞往首都中科院技术交流。
让他失望的是,国内卫星发射技术虽然不错,不过并不能做到制造自主化。
目前只具备设计和技术集成能力。
核心零部件铷原子钟…高性能碳纤维、高温合金等材料等,却依赖进口。
技术缺口比苍穹科技还差,这让张启明有些郁闷。
大陆发射卫星已经有多年,而且已经成功发射过几枚。
没想到依赖的居然是技术整合。
核心命脉依然被西方资本国家把控。
大陆确实还有几枚卫星核心零部件存货,可却并不能提供给张启明。
米国这次发了狠,通知了所有有发射卫星能力和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国家和私人公司。
谁要是给苍穹科技提供核心零部件和材料,都得面临封杀。
大陆现在是两头为难,想要帮助张启明,又担心暴露。
一旦暴露,很可能面临技术封锁。
不仅再也难以合和国际卫星发射公司合作,以后也很难再买到零部件,和稀有材料。
航天总工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拒绝了张启明请求。
张启明对此也不多说什么。
国家的考量永远是站在大局的层面,一切以亿万人民为利益前提。
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张启明当即飞抵鹏城。
和他一起到鹏城的还有一支技术团队。
大陆无法在明面上提供帮助,提供一批人才还是没有问题。
至于是否会获取他的技术,张启明并没有太担心。
现在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才越多越好。
为鹏港科技一体化秘密打造的实验基地,此时为了掩盖基地的大楼主体,已经在开建。
藏在基地地下的真正实验,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转移的实验项目中,就有一些火箭卫星技术和人才、设备。
这里对外宣称是“启明汽车发动机制造研究院”。
实则是消化毛熊技术遗产、进行尖端航天科技研发的核心心脏。
基地表面还是工地,规模庞大的地下实验室中,却已经摆满了各种先进设备。
行走其间,甚至能听到带着浓重俄语口音的交谈声,仿佛一个微缩的毛熊科研小镇。
张启明的到来没有惊动太多人,他直接带着从首都而来的工程师们,进入了基地中央的指挥大楼。
在一间布满黑板、图纸和大型投影仪的战略研究室里,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伊万同志,我理解您对能源号助推器设计方案的推崇。
它的推力和燃料效率确实惊人!
但它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对于我们快速组网、追求可靠性的商业卫星发射来说,是致命的!”
说话的是卫星平台研发部的负责人,一位四十岁出头,戴着金丝眼镜,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华裔专家李维博士。
说起来,李维也就比张启明大两岁,算是张启明学长。
被他称为伊万同志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科学家。
此时脸色涨红,挥舞着一份厚厚的图纸:
“李!你根本不懂!
这是力量!
是直接有效的力量!
你们米国人那套谨小慎微的理论,只会造出昂贵而脆弱的玩具!
我们的联盟号可靠性世界第一,靠的就是扎实的设计和足够的推力冗余!”
“但这冗余是以牺牲有效载荷和成本为代价的!
我们需要的是小型化、标准化、批量生产!”
“小型化?标准化?
你把造火箭当成了生产你们米国的可乐瓶吗?”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旁边还有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毛熊专家。
有的支持伊万,有的则若有所思,没有轻易表态。
语言障碍、思维惯性、技术路线的分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启明对这种争论乐见其成。
科学研究不怕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张启明没有听墙角意思,直接推门走了进去。
开门造成的动静,让争论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看向张启明,眼神中带着尊敬,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们来到已经有一年,张启明对他们的各种优待,和他们在毛熊时的境遇相比,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张启明在科技上的造诣,更是让他们心服口服。
这样的争论,张启明也参与过几次。
结果每次都证明张启明是对的。
张启明是真正理解技术走向,并能做出最终决断的雇主。
“陈玉明总工,这里空位有许多,你们随便找个位置坐吧。”张启明示意跟来的技术团队随着坐。
自己走到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说道:
“争论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在思考。
不过,现在情况特殊,面对米国制裁,我们的时间很宝贵,不能浪费在无休止路线之争上。”
张启明拿起伊万面前那份关于“能源号”助推器的简化版图纸,仔细看了看,然后又放下。
“伊万教授,李博士。”张启明看向两人,严肃道:“你们都没有错。
毛熊的技术追求极致的性能和可靠性,在某些特定领域无与伦比。
而米国的思路,更适合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
但我们现在,既不是纯粹的毛熊模式,也不是纯粹的米式道路。
我们走的是苍穹之路。”
张启明说着,站起身走到一块巨大的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是在最短时间内,用可控的成本,发射足够多的卫星,组成我们自己的导航星座。
所以,一切技术的取舍,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
张启明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坐标轴:
“Y轴是性能,x轴是成本与时间。
我们要找的,不是性能的最高点,也不是成本的最低点。
而是这个区间内,最适合我们现状的最优解。”
张启明将记号笔丢在桌上,看向伊万:
“伊万教授,你们团队的优势在于对大型火箭、重型载荷和某些特殊材料、发动机的深刻理解。
我需要你们成立一个先进推进与材料实验室。
不要局限于复制能源号,而是集中精力,吃透它背后的设计原理,
比如你们独有的,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
想办法把它降维,应用到我们下一代中型火箭“苍穹4号”上面,提升其入轨精度和运力。
同时,你们掌握的耐高温合金、特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是解决我们火箭心脏问题的关键。”
喜欢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