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谢子卓看着御案上泾渭分明的两派奏章,心中自有乾坤。
他深知守旧派势力盘根错节,改革绝非易事,但柳清漪的理念与孩子们展现出的多样才华,确实让他看到了强国的新可能。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打破僵局,让革新理念光明正大展示于人前的机会。
于是,一道特旨下达:三日后,于文华殿举行经筵辩议,特邀范夫人柳清漪携子弟入宫,与李阁老等众臣,共论“育才之道”。
此旨意一出,朝野哗然。
让一个妇人登堂入室,参与唯有大儒和重臣才能列席的经筵?
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
李阁老等人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认为这是皇帝对他们的羞辱,更是对士大夫阶层的挑战。
三日后,文华殿内,气氛肃穆。
皇帝端坐龙椅,两侧分列着以李阁老为首的守旧派官员和以柳禹琛为首的部分支持改革的年轻官员。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门口。
柳清漪来了。
她依旧是一身素雅衣裙,未施粉黛,却步履从容,气度沉静。
她的身后,跟着范祈年、范朝颜(已紧急从江南召回)、范茯苓,以及捧着各种物件的仆从。
“民妇柳清漪,参见陛下。”
“学生等,参见陛下。”
清越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不卑不亢。
李阁老率先发难,他冷哼一声,不看柳清漪,只对着皇帝道:
“陛下!祖宗规制,经筵乃探讨经史、治国安邦之要地,岂容妇人孺子在此妄言?
此例一开,礼崩乐坏矣!”
柳清漪微微躬身,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李阁老此言差矣。
陛下召我等前来,乃为论‘育才之道’。
民妇不才,养育子女二十有余,于启蒙教化,略有心得。
孔子亦云‘有教无类’,何以妇人心得,便不能为国献策?
若论资排辈,闭目塞听,岂是圣君治下应有之气度?”
一席话,引经据典,又将皇帝捧高,让李阁老一时语塞。
另一老臣出列,矛头直指“奇技淫巧”:“纵然可议,尔等所教,不过是绣花做饭、雕虫小技,于国于民,有何大用?
岂能与圣贤之道相提并论!”
此时,范朝颜上前一步,她手中捧着一幅巨大的绣屏,轻轻展开。
刹那间,满殿皆静。
那绣屏之上,一幅《万里江山图》磅礴大气,针法繁复精妙,色彩过渡自然,远山近水,层次分明,竟似将水墨画绣出了立体之感,比许多名家的画作更显生动传神。
“此乃小女范朝颜耗时三年所绣。”柳清漪缓缓道,“绣艺,非小道也。
其上蕴含构图、色彩、意境,亦可传递文化,彰显国威。
若以此技,绣制舆图,供将士参考;
绣制经典,流传后世,岂非大用?
且此一幅绣品,价值千金,可养活了江南绣庄上下百余口人,繁荣地方经济,莫非于国无益?”
接着,范茯苓上前,他年纪虽小,却毫无惧色,朗声道:“学生范茯苓,近日经营西域商路,引入香料、玉石,输出丝绸、瓷器,一季获利,可抵边境一卫所半年军饷。
商贾流通有无,平抑物价,充盈国库,若按各位大人所言为‘贱业’,不知这军饷从何而来?
边疆安宁靠何维系?”
他逻辑清晰,数据确凿,竟让一些武将出身的官员微微颔首。
范祈年最后总结,他将手中整理成册的《青云蒙学成果录》呈上:“陛下,诸位大人。
青云学堂并非摒弃圣贤书,而是主张在通晓道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禀赋,选择最适合的道路。
范凌霄通经史,可为国家栋梁;
范三七精医药,可救死扶伤;
范南星善工巧,可利国利民。
若天下学子,皆能人尽其才,而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我大庆何愁不人才辈出,国力昌盛?”
他言语恳切,条理分明,将柳清漪的理念阐述得透彻无比。
守旧派还想反驳,却发现对方并非空谈道理,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
绣屏的华美,商路的利润,还有那本记录着孩子们在各种领域取得成绩的册子,都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他们固守的观念。
皇帝端坐其上,将殿下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
他看到了一些老臣眼中的震动与犹疑,也看到了年轻官员脸上的兴奋与赞同。
“好了。”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之议,朕已明了。
范夫人所言之‘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并非否定圣贤之道,乃是补其不足,开创新途。
国之所需,人才多样。
格物学堂之事,朕意已决,着有司尽快筹办。”
他目光扫过李阁老等人:“至于妇人干政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范夫人献言献策,为国育才,此乃义举,当赏!”
一场风波,在柳清漪和孩子们的有力反击下,暂告平息。
经筵之后,“柳清漪”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育儿大师”,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敢于挑战陈规、推动变革的标志。
而她女子的身份,在这场辩论中,非但不是弱点,反而成了打破枷锁、带来新风的独特力量。
喜欢育儿师天降,携26子共谱华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育儿师天降,携26子共谱华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