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没出林牧预料,李畅得到消息后,立马召开议事,准备发兵收服北方。
既然朝廷已经失去了正统性,也是时候灭亡了。
如今的起义军拥兵五十万,且日夜操练、兵甲齐备,称得上是兵强马壮。
不过仗该怎么打,还需要斟酌一番。
有人说,咱们兵精将足,完全可以横推天下;
有人说,需要谨慎一些,北方一直在战斗,活下来的都是精兵,以一敌三绝非良策;
更有人说,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先将京城拿下再说,再逐一清除西北军和异族;
林牧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联合西北军,共同对抗朝廷和异族联军。
若能战而胜之,以起义军的威势,西北军未必会选择敌对。
许以高官厚禄,未必不能让对方臣服。
毕竟,无论经济、人口、粮草、兵力,起义军都是最强一方。
形势比人强,西北军即便想要称王,也得掂量掂量。
所以,不妨先派人与西北军取得联系,以民族大义先促成此次联手再说,往后再徐徐图之。
听见林牧的建议,李畅不由开怀大笑,直言林牧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
而且西北缺粮,自己这边可以为对方提供部分粮草,如此一来,联手之事大有可为!
至于林牧这二十来岁的愣头青为何能出现在核心议会上?
不是别的,只因杀的太狠了……
南方官员和世家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寒门士子想进核心圈不容易,领导层又大多都是武将,缺人啊!
加上曹欣她爹乃是起义军高层,林牧能混进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方向定下之后,众人又建议李畅称王,否则师出无名。
就连西北军都已称王,李畅若不开府建牙,如何册封文武百官?
此乃必要之事,韬光养晦这么久,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对此,李畅并未拒绝,草草走了个形式,被众人推举为楚王。
随后李畅便开始册封文武百官。
曹文渊被封为前军都督、征北将军!
就连林牧都被封了个参军,曹欣受封参将,与曹文渊领五万前军先行……
哦,曹文渊自然是林牧的便宜岳父。
半个月后,西北军那边终于传来消息,同意与起义军结盟,共同出兵。
这倒是一点也不意外,谁让西北军缺粮呢?
中原和西北地界面积虽大,可两年大乱斗打下来,早已民不聊生,若是不与起义军联盟,迟早会被活生生耗死。
策略定下之后,曹文渊当即带领五万大军渡江,西北军也同时出击。
朝廷方面得到消息后,顿时乱作一团,不得不许以重利,让异族去牵扯西北军,朝廷则派遣大军南下拦截。
不得不说的是,朝廷派出的统帅确实不凡,用兵极为老辣。
就算曹文渊亲自领兵,又有林牧出谋划策,也只斗了个旗鼓相当。
不过随着林牧对战场慢慢熟悉,逐渐将兵法韬略融会贯通,胜利天枰便开始倒向起义军一方。
他这个参军,也就相当于军师。
排兵布阵有曹文渊,他只需要出谋划策即可。
分兵之时,则与曹欣一同领兵作战,在熟知敌人信息后,计谋不断,屡立大功。
一时间,声名鹊起。
莫说起义军,就连朝廷和异族都知晓了林牧大名,如临大敌。
时间飞逝,大战不息。
这一仗,从开春鏖战至秋收,直到立冬前夕,起义军凭借强大底蕴,才终于打到京城附近。
至于西北军,却依旧在和异族纠缠,双方斗了个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得谁。
眼看京城被数十万大军围困,异族又无法前来支援,文武百官顿时乱作一团。
要不是起义军以前的所作所为太过狠厉,怕是早就有人建议开城投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天气越来越冷,京城附近早已坚壁清野,若坚守下去,未尝不能将起义军逼退。
京城作为天子脚下,百姓倒是颇为拥护,再加上文武百官不敢投降,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着实不易。
毕竟,这可是一座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超级巨城!
而且京城的储备粮,足够百万人度过这个冬天!
对此,哪怕林牧智计百出,也无可奈何。
只能建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逐步瓦解对方士气。
没办法,谁让对方压根不信投降免死呢……
以前实在是杀得太狠了!
眼瞅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坚固的城池又难以攻下,起义军内部都有了退兵的念头。
这也是无奈之举,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又是长途远征,运粮殊为不易,剩余粮草根本挺不过这个冬天。
京城久攻不下,不退兵又能如何?
至于去支援西北军?
别闹,隔着上千里地呢……
然而,就在李畅准备下令撤兵,准备来年再战之时,京城内却突然大乱,甚至有人打开了城门,欲要投降。
一问才知,原来是皇帝病故!
说来这位皇帝也是可怜,身为帝王,却掌握不了权力,犹如傀儡一般被文官摆弄,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想来这位皇帝整日郁郁寡欢,眼瞅着就要成为亡国之君,这才病死的吧。
皇帝一死,京城百姓最后一丝念想也没了,不投降还能如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连守城武将都不愿拼死抵抗,反正死的又不是他们。
武将本就被文官压制,能捞几个钱?
罪不至死啊!
有了带路党,起义军顺利进城。
让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感到诧异的是,起义军接受城防后,并没有滥杀无辜。
毕竟这里乃是京城,即便王朝落幕,也该有自己的体面。
最主要的是,起义军早就不是当初那支农民军了,如今已是军纪严明。
李畅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荣登大宝,却并没有飘,反而勤勤恳恳的开始处理政务。
当然,赏功罚过自然免不了。
前朝官员并未一刀切,而是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彻查,该杀杀,该用用。
毕竟,偌大的国家还需要人治理。
文武百官当中也有一心为国为民之人。
从龙之臣的封赏自然也少不了。
作为征北将军,曹文渊毫无意外的被封为国公,世袭罔替。
神奇的是,林牧居然也被册封了侯爵,同样是世袭罔替。
然而,曹家唯有曹欣一个女儿,曹文渊年纪虽不大,却压根没有续弦的想法。
也就是说,这一门两公侯,还都是世袭罔替,最后的爵位全都会落在林牧孩子身上。
若不是林牧推辞,李畅甚至想让他执掌兵部!
虽然林牧且屡立大功,如此封赏无可厚非,却依旧有些过了。
赏功罚过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愁,日子却在继续。
改天换日之后,无数事情千头万绪,全都需要处理。
好消息是,异族得知前朝覆灭,当即退回关外。
西北军纠结了一段时间,在各种糖衣炮弹下,也愿意归顺新朝。
天下平定,却也千疮百孔。
想要重新恢复民生,至少需要一代人共同努力。
林牧倒是懒了下来,除了大朝会,其他时间压根不上朝,反正他也没任职文官。
治理天下有的是能人异士,李畅也是从底层爬起来的,知晓民间疾苦。
确切的说,绝大多数帝王都希望百姓过得好。
因为他们清楚,唯有百姓过得好,位置才坐得稳。
关键是如何设置朝廷制度。
好在一场大乱下来,世家门阀都给清理得七七八八,沉疴尽去,新朝一片欣欣向荣。
岁月流转,转眼五年过去。
曹欣已然生下二胎,生活美满。
可就在这一天,朝廷准备开疆拓土,出兵关外。
此次出兵,老将一个没用,反倒让林牧领兵十万。
要知道,那些老将也不过三四十岁,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再怎么样,也轮不到林牧领兵才对。
得到这个消息,林牧幽幽一叹,“该来的迟早还是会来。”
纵观新朝,所有开国功臣的年龄都和当今陛下相当,唯一年轻的,只有林牧一人。
林牧如今不过才二十五岁,二十岁便是开国侯爵,又不愿去当文官,协助治理天下。
少了往来,关系自然也近不了,还如此年轻,一门两公侯,称得上是顶级勋贵。
陛下这是不放心啊……
怕后代驾驭不住?
若是此次出征再度大胜,那铁定是一门两公爵,还都是世袭罔替,想想都让人害怕!
事情也果然不出所料,林牧率领十万大军出关,半年时间连战连捷,兵峰直抵塞外王庭,将塞外最大一股异族王庭直接覆灭!
班师回朝后,毫无意外被赐予了公爵。
此外,陛下再次下旨,欲要册封他为兵部尚书,入内阁参政。
如此封赏,算得上是位极人臣!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牧再度拒绝,直言自己志不在此。
用他的话说,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能人辈出,有没有他都一样。
更离谱的是,林牧居然开口请辞,将兵权全部上交,只想当一个闲云野鹤,从此不再上朝,并离开京城,返回南丰城。
至于家里的爵位,陛下也可一并收回。
说到底,林牧不想参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害怕功高震主,等当今陛下殡天时,将他一起打包带走……
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林牧的心思已经十分清楚。
李畅见状,虽有些可惜,却并未强求。
毕竟,林牧都如此识趣了,总不能太过。
何况那么多开国大臣看着,曹文渊这位头号功臣也在,自然得成全。
当然,李畅并未收回林牧自己的国公之位,还说让他多生几个孩子,将来好继承两个爵位。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林牧算是放弃了所有名利,以白身功成身退,往后只愿做个闲云野鹤,与曹欣一起游历天下。
反正吃穿不愁,家族将来也有保障,自己既无心权势与名利,何必那么累呢?
书看得越多,林牧对这个世界便看得越透彻。
世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已经走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不妨将过往全都放下,好好享受人生,岂不快哉!
是为,知足常乐焉!
……
pS:第二次轮回写完了,这两章五千多字算是大纲,不能不写,又不敢多写,就这样吧。
后面的轮回不会再写得这么详细,偏离主题又吃力不讨好,顶多一笔带过。
这两次轮回,主要是给静儿乖乖和令狐小欣一个交代!
毕竟连南宫轻舞都已经收下了,最先认识的二女却迟迟没有拿下,有些说不过去。
此外,明天应该能回到轮回之地。
通过两次轮回,诸位大哥应该能看出点东西。
没错,林牧会在轮回里渡过九难!
这也是前文提到过的另寻他法,否则他的九难根本没法渡。
别人也是一样,虽然无法以入轮回的方式渡过九难,却可以化凡、附身、入梦、分身等等,总有办法可以渡劫。
在此稍作解释,也让大家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传奇开始证道成神》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从传奇开始证道成神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从传奇开始证道成神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