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林晓雅感觉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似乎轻了不少。她第一次发现,原来把自己的脆弱和疲惫告诉家人,并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反而能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这天晚上,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熬夜加班,而是准时回了家。她给自己做了一顿简单的晚餐,然后泡了个热水澡,早早地就睡了。睡前,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嘴角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原来,承认脆弱,寻求帮助,真的没有那么难。迈出第一步,世界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
**第一章:迷雾中的灯塔**
这丝笑意,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林晓雅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但她也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如同缠绕在她身上的藤蔓,并非一次通话、一晚好眠就能彻底挣脱。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支点,来撬动这看似坚固的现状。
这个契机,以秦枫的形式,悄然出现。
秦枫是林晓雅大学时的学长,也是她为数不多能交心的朋友。他性格沉稳,观察力敏锐,总是能在林晓雅迷茫时,不经意间点醒她。毕业后两人虽在同一城市,却因各自忙碌,联系渐渐疏淡。这次,是秦枫主动联系她,说最近新发现一家不错的茶馆,想约她叙叙旧。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茶馆古色古香的木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悠扬的古筝曲。林晓雅穿着一身素雅的连衣裙,比平时多了几分柔和。
“晓雅,好久不见,你好像……瘦了点,也憔悴了些。”秦枫刚见到她,便皱了皱眉,语气中带着关切。
林晓雅心中一暖,强笑道:“是吗?可能最近工作比较忙吧。”她习惯性地想将疲惫轻描淡写地带过。
秦枫却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他给她斟上一杯温热的龙井,缓缓道:“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记得你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你虽然也拼,但眼睛里有光,不像现在,好像蒙了一层灰。”
秦枫的话像一把温柔的刀,精准地剖开了林晓雅刻意维持的平静。她低下头,看着杯中漂浮的茶叶,沉默了片刻,才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渴望:“秦枫,我……我好像遇到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林晓雅断断续续地,将自己工作中的焦虑、对家人的隐瞒、对未来的迷茫,以及那个改变她想法的电话,都一股脑地告诉了秦枫。她从未在朋友面前如此坦诚过自己的脆弱,说完后,她甚至有些忐忑,怕被评判,怕被认为是“抗压能力差”。
秦枫耐心地听着,时不时点头,眼神专注而认真。等她说完,他没有急着给出建议,而是问:“所以,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累,”林晓雅几乎是脱口而出,“身心俱疲。而且,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比如习惯把事情都扛在自己身上,不懂得拒绝,也不懂得求助,结果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还有,我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太大兴趣,生活变得很单调,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她越说,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声音也低了下去。
秦枫静静地看着她,眼神温和:“晓雅,你能意识到这些,其实已经很棒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不自知的状态里。承认自己有缺点,有脆弱的一面,不是懦弱,反而是勇敢的开始。”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说你习惯自己扛,不懂得求助。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我必须完美’、‘我不能让别人失望’的想法在作祟?你害怕展现不完美的一面,害怕被否定,对吗?”
林晓雅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秦枫的话,仿佛洞悉了她内心最深层的恐惧。是的,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懂事、独立、成绩优异。她习惯了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害怕一旦示弱,就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包括别人的认可和自己的价值感。
“你说得对……”林晓雅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总觉得,如果我表现出不行,就会被淘汰,会让父母失望。所以我只能一直往前冲,不敢停。”
“但你有没有想过,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秦枫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卸下防备,寻求支持。就像你和你妈妈那次通话,你以为会增加她的负担,结果反而拉近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坦诚和互助中建立起来的。”
秦枫的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林晓雅心中迷雾重重的角落。她一直以来的坚持,那些她以为必须独自承担的“责任”,原来可能只是一种错误的执念。
“可是,我该怎么改呢?这些习惯好像已经刻在骨子里了。”林晓雅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茫然和无助。她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改变,谈何容易?
秦枫微微一笑:“改变确实不容易,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法,更需要坚持。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分析,看看从哪些方面入手。”
林晓雅看着秦枫真诚的眼睛,那里面没有同情,只有平等的尊重和切实的帮助。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一点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我愿意,秦枫,你帮帮我。”
**第二章:抽丝剥茧,直面“痛点”**
那次茶馆深谈后,秦枫成了林晓雅的“非正式”人生导师和监督员。他没有给她灌输太多大道理,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帮她分析问题的根源,并督促她一点点去改变。
他们约定,每周固定抽出一个小时,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沟通。
第一次“辅导”,秦枫让林晓雅列出自己认为最需要改变的三个缺点。
林晓雅在纸上认真地写着,很快列出了:
1. 不懂拒绝,过度承担工作,导致精力不济。
2. 习惯性熬夜,作息不规律,影响健康和效率。
3. 缺乏兴趣爱好,生活单调,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秦枫看着她的清单,点了点头:“很清晰。我们就从这三点开始。晓雅,你觉得这三个缺点里面,哪一个是最核心,或者说,改变了它,能带动其他改变的?”
林晓雅想了想,不确定地说:“不懂拒绝?因为这个导致工作太多,所以才需要熬夜?”
“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是。”秦枫引导道,“你为什么不懂拒绝?深层原因是什么?是害怕得罪人?还是渴望通过承担更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两者都有?”
林晓雅仔细思索着秦枫的问题。“可能……两者都有吧。我怕拒绝了同事或领导,他们会觉得我能力不行,或者不愿意配合。而且,完成更多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会让我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嗯,这是一种常见的‘讨好型人格’和‘成就驱动型’心理的混合。”秦枫解释道,“但你要明白,真正的价值感,不是靠无休止地满足别人的期待来获得的。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它们过度分散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反而会影响你在核心领域的表现。”
他接着说:“至于熬夜,除了工作多,有没有可能是你白天效率不高,或者习惯性拖延,导致不得不熬夜?还有,睡前刷手机,停不下来?”
林晓雅的脸微微一红,秦枫又说中了。“……有。有时候明明没那么多事,也会拖到很晚,或者躺在床上刷手机,不知不觉就到后半夜了。”
“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这会让你的精神世界变得贫瘠。当你的世界里只剩下工作时,工作中的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让你情绪失控。”
秦枫的分析条理清晰,层层深入,让林晓雅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原来,她的这些缺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
“那我该怎么办呢?”林晓雅急切地问,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秦枫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给了林晓雅莫大的安慰。“首先,针对‘不懂拒绝’,我们从‘小拒绝’开始练习。比如,下周如果有人找你做一件你觉得不合理或者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你试着委婉地拒绝一次。不用怕,拒绝一次,天不会塌下来。你可以说‘我手头现在有xx紧急任务,可能没时间帮你,你看看能不能找其他人?’或者‘这个事情我不太擅长,怕做不好耽误你的事。’”
“其次,关于熬夜和作息。我们制定一个‘睡前仪式’和‘早起计划’。比如,晚上10点半开始,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离床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看书,或者听听轻音乐,泡个脚,让自己的身心慢慢放松下来。目标是11点半之前入睡。早上呢,尝试比平时早起半小时,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简单拉伸一下,或者看看日出,喝杯热牛奶,为新的一天注入一点活力。”
“第三,兴趣爱好。你想想,你以前有没有什么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情?或者上学时喜欢做的事情?”
林晓雅歪着头想了想,眼神有些飘忽:“我……我以前喜欢画画,但是后来觉得没时间,就放下了。”
“那就重新捡起来啊。”秦枫鼓励道,“不用追求专业水准,就当是一种放松和自我表达。买个素描本和铅笔,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或者咖啡馆,随便画画,享受那个过程就好。”
秦枫的建议具体而可行,不像一些空洞的口号。林晓雅认真地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她知道,改变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有秦枫这样的朋友在身边开导和督促,她似乎也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
**第三章:蹒跚学步,在实践中碰壁与成长**
决心易下,实践难行。林晓雅很快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周一上班,她就遇到了第一个“拒绝”的考验。同部门一个平时比较懒散的同事小张,拿着一份报表找到她:“晓雅,这个报表数据有点复杂,我弄不太明白,你经验丰富,能不能帮我弄一下?明天就要交了。”
放在以前,林晓雅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嘴上肯定会答应下来。但这次,她想起了秦枫的话,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温和而坚定:“不好意思啊小张,我今天手头有个项目方案要赶,下午就要给经理过目,实在抽不开身。你可以仔细看看之前的模板,或者请教一下李姐,她对这类报表很熟悉的。”
小张显然没料到林晓雅会拒绝,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快,但也没再说什么,悻悻地走了。
林晓雅的心跳得飞快,手心都有些出汗。她紧张地观察着小张的反应,生怕他因此记恨,或者在背后说她坏话。整个上午,她都有些心神不宁,工作效率也受到了影响。
晚上和秦枫通话时,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语气中带着不安:“秦枫,我拒绝了小张,他好像不高兴。我是不是做得太直接了?会不会影响同事关系啊?”
秦枫听后,笑了:“晓雅,你做得很好,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你要明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小张的不快,更多的是源于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这是你的边界。如果一个人因为你合理的拒绝就对你有意见,那这样的同事关系,本身也不值得维护。”
他接着说:“而且,你拒绝之后,是不是发现,天也没塌下来?小张最终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寻求其他人的帮助。你把时间和精力省下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
秦枫的话像一剂定心丸,让林晓雅焦虑的心情平复了不少。她反思了一下,自己确实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雅又尝试拒绝了几次不合理的请求。虽然每次都还是会有些紧张和内疚,但她发现,拒绝并没有带来她想象中的灾难性后果。相反,同事们似乎也慢慢意识到,林晓雅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有求必应的”,找她帮忙的次数反而少了一些,她的工作压力也确实减轻了一些。她开始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分内的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作息调整的挑战则更大。多年的熬夜习惯,让她到了晚上11点依然精神亢奋。按照秦枫的建议,她尝试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结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全是工作上的事,还有对未来的各种担忧。她忍不住想:“要不还是把手机拿进来看看时间?”“就看五分钟,应该没关系吧?”
有好几次,她都差点忍不住要起身去拿手机,但一想到秦枫的督促和自己改变的决心,又强迫自己躺回去。她开始尝试看书,但往往看不了几页就走神。后来,她下载了一些白噪音App,听着雨声或者海浪声,注意力才稍微集中一些,入睡时间也逐渐提前了。
早起更是一场与睡魔的艰苦斗争。闹钟响了,她按下,心里想着“再睡五分钟”,结果一睁眼,半小时过去了。第一次早起计划,以失败告终。
第二天,她把闹钟放在了床头柜最里面,必须坐起来才能拿到。闹钟响后,她挣扎着坐起来,迷迷糊糊地想关掉,但又想起秦枫说的“早起做喜欢的事”。她咬咬牙,穿上衣服,走到窗边,拉开窗帘。
清晨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城市还在沉睡,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和清新。林晓雅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清醒了一些。她按照秦枫的建议,给自己冲了一杯热牛奶,然后坐在书桌前,翻开了久违的画册。
她没有急着画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色彩和线条,感受着内心的平静。那一刻,她忽然觉得,早起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至于画画,林晓雅确实买了素描本和铅笔。但当她拿起笔,对着空白的画纸时,却又有些手足无措。多年不画,技巧早已生疏,她画了几笔,觉得线条僵硬,比例失调,越画越沮丧,最后干脆把本子合上了。
“我好像没有画画的天赋了,画得好丑。”周末和秦枫视频时,林晓雅有些泄气地说。
秦枫看着她皱着眉的样子,笑了:“晓雅,我们不是让你去当画家,是让你享受过程。你太追求结果,太怕画不好,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压力。你就把它当成一种游戏,随便画,哪怕是画个火柴人,只要你觉得开心就好。”
他顿了顿,又说:“还记得我跟你说过,要享受过程吗?画画不是为了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而是为了让你在那个当下,专注于自己,释放情绪。你试试,不要想着画得像不像,就凭感觉画,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用线条和明暗表现出来。”
在秦枫的鼓励下,林晓雅再次拿起了画笔。她没有去公园,就在自己的阳台上,对着一盆绿萝开始画。她刻意不去想技巧,只是专注于观察叶子的形状、光影的变化。画得不好,就擦掉重来,慢慢地,她沉浸其中,竟然也画了一个多小时。当她放下笔,看着那张虽然稚嫩但充满生命力的绿萝素描时,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喜悦和满足感。
这个过程中,林晓雅并非一帆风顺,她时常会因为坚持不住而想放弃,会因为遇到挫折而沮丧。但每当这时,秦枫总会及时地给予她鼓励和引导。他会在她拒绝别人后,肯定她的勇敢;会在她熬夜后,提醒她第二天补上睡眠,而不是一味指责;会在她画画受挫时,分享自己初学某项技能时的糗事,让她放松心态。
秦枫的督促,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温和的提醒和耐心的陪伴。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让植物自己去经历风雨。
林晓雅在秦枫的“监督”下,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跌跌撞撞,时常碰壁,但每一次站起来,都比之前更加稳当,也更加坚定。她的生活,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四章:破茧成蝶,在改变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
林晓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她不再是那个办公室里永远最早来最晚走、眉头紧锁的“工作机器”。她学会了合理安排工作,懂得了拒绝不必要的干扰,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不少。她不再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着,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寻求协作。有一次,一个重要的项目遇到了瓶颈,她没有像以前那样独自焦虑,而是鼓起勇气向经理汇报了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经理不仅没有责备她,反而赞赏她的坦诚和思考,并组织团队一起讨论,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这件事让林晓雅深刻体会到,
《精英养成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精英养成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精英养成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