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妃,唐代着名才女。她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徐孝德曾任果州刺史,良好的家学渊源让她自幼便展现出超凡的聪慧——五个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经》,八岁便能挥笔成文,所作诗文意境清雅,文采斐然,远近闻名。
贞观中期,徐惠因才名被选入宫中,初封才人,后凭借出众的才情与温婉的品性,逐步晋封为婕妤、充容,最终位列贤妃。入宫后,她并未沉溺于宫廷的荣华,反而始终保持着对书籍的热爱,即便身处后宫,仍手不释卷,诗文功底日渐深厚。她的作品不仅辞藻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当时宫廷中流于浮华的文风截然不同,因此深得唐太宗赏识。唐太宗常与她探讨诗文、商议政事,将她视为可以倾诉的知己,甚至在处理朝政疲惫时,也会召她入宫吟诗作赋,舒缓心绪。
徐惠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她的才情,更是她以文进谏的胆识与远见。贞观末年,唐太宗在开创“贞观之治”后逐渐滋生自满之心,开始频繁征调民力修建宫殿、巡游四方,百姓负担日益加重。众臣虽有劝谏,却多因唐太宗的威严而言辞委婉,收效甚微。此时,徐惠挺身而出,写下着名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疏中,她引经据典,从“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的道理出发,直言不讳地指出“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劝谏唐太宗停止征战、减免徭役、与民休息。这篇奏疏逻辑缜密、言辞恳切,既有女子的温婉,又有大臣的担当,唐太宗看后深受触动,不仅欣然采纳了她的建议,还对她更加敬重,特意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称赞她“有汉之班婕妤之风”。
除了政治上的远见,徐惠与唐太宗之间的情感也极为深厚。她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唐太宗,更在精神上与他高度契合。唐太宗晚年,身体日渐衰弱,徐惠始终陪伴左右,衣不解带地侍奉汤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悲痛欲绝,自此水米不进,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表示“先帝遇我厚,我愿先狗马侍园寝”,决心殉葬先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因过度哀伤,年仅二十四岁便香消玉殒。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感念徐惠的忠贞与贤德,追封她为“贤妃”,并遵照她的遗愿,将其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让她得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陪伴君主。徐惠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她以才情立足后宫,以胆识辅佐君王,以忠贞诠释深情,打破了人们对后宫女子“只懂争宠、胸无点墨”的刻板印象。
她的诗文传世虽不多,现存《赋得北方有佳人》《秋风函谷应诏》等寥寥数首,以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一篇,但皆被收录于《全唐诗》《全唐文》中,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千百年来,徐惠不仅以“才女”之名被人传颂,更以“贤妃”之德成为后世宫廷女子的典范,她的故事也成为贞观盛世中一段兼具才情与温情的佳话。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徐氏略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