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七月,雄踞岭南的冯盎在李靖檄文的感召下,以其祖母冼夫人“宜依中华”的遗训为念,毅然率八州之地归唐。这位本可效仿赵佗裂土称王的枭雄,最终选择以“耿国公”的身份成为大唐藩屏,使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便将辽阔的岭南纳入版图。
这场充满政治智慧的归顺,不仅标志着隋末以来南方割据的基本终结,更为接下来李唐强化中央集权的系列举措铺平了道路。
八月初四的朝会上,李渊面对新绘的疆域图,道出了深谋远虑的布局:
“自太原起兵至今,天下渐定,然四方犹存隐忧。河北刘黑闼余焰未熄,岭南虽归而政令未通。朕思之,当设大总管府于要冲,使军政合一,以固根本。”
侍中陈叔达立即领会了皇帝的深意,接话道:
“陛下圣明。洺州扼河北咽喉,荆州控江汉要道,交州镇岭南门户,并州守龙兴之地,幽州防突厥南下。此五处设府,正如五指握拳,可收臂指相使之效。”
兵部尚书杜如晦补充道:
“昔年隋室之弊,在于地方权轻,变起时难以应变。今设大总管,特许‘承制便宜’,正是要重臣坐镇,遇变不惊。”他目光扫过殿内众将,“譬如并州大总管,非但统辖河东,更可节制河北诸军,使刘黑闼无所遁形。”
此时李世民出列奏对:
“儿臣以为,此策尤利新附之地。如冯盎新归,其地仍设八州,却统于高州总管府。既保全其颜面,又行分化之实,假以时日,岭南可渐行王化。”
就在众臣议论之际,李渊突然提起一个敏感话题:
“隋炀帝葬于江都,荒冢孤立,终非新朝气象。朕欲改葬于雷塘,诸卿以为如何?”
萧瑀作为隋室旧臣,闻言眼眶微红:
“陛下仁德!杨帝虽失德,然终是前朝天子。今以礼改葬,足显大唐气度,亦可安天下隋臣之心。”
听闻此言,房玄龄迈步出列,敏锐地指出道:
“此举更可昭示正统。雷塘在扬州,正是当年杨帝丧命之处。于此地以帝王礼重葬,恰似为前朝划下终局。”
翌日,诏书颁下:
“制曰:其以洺、荆、交、并、幽五州置大总管府,授旌节,许便宜行事。改葬隋炀帝于扬州雷塘,追谥曰炀,以王礼葬之。”
唐朝初年设置五大总管府的五州,它们在当时是重要的军政中心,洺州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附近,是河北道重要州郡,位于太行山东麓。荆州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为中心的区域,是唐代山南东道重镇,地处长江中游,战略地位同样显要。并州是今山西省太原市为中心的区域,是唐代河东道核心,亦是北方防御重镇,李唐起家之地之一。幽州位于今日北京市及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天津市北部,是唐代河北道北部核心,防御东北诸族的前沿。交州位于今越南北部河内一带,是唐代岭南道重镇,当时是南疆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设置这些大总管府或都督府,是唐初李渊政权为了加强对关键地区的军事控制,以应对隋末动乱后的残余势力和边境威胁。这一制度后来演变为都督府,成为唐代地方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也为后来节度使制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弑后,历经了多次殡葬,最初由萧后等人草葬于江都宫流珠堂。随后,江都太守陈棱将其改葬于吴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后,皇帝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七月下令以帝礼将其改葬于雷塘。
当信使手持旌节奔赴五州时,扬州雷塘的工地上,工匠们正在整修陵墓。一位老石匠边凿石刻边对徒弟感叹:
“这天下啊,就像这场葬礼,大隋的棺材入了土,大唐的根基才算真正扎稳了。”
十日后,临近八月的扬州城仍带着溽暑的余威,雷塘郊野的泥土却已翻出新痕。工部官员捧着《大唐凶礼》疾步往来,黄帛覆盖的灵柩静静停放在新掘的墓穴旁。这场迟来了十四年的葬礼,正在新旧王朝交替的晨曦中缓缓拉开序幕。
“吉时已至——”
礼官清朗的唱诵声划破晨雾,十六名身着素甲的卫卒抬起柏木灵柩。当棺木与泥土接触的刹那,前隋旧臣裴矩颤巍巍捧起一抔黄土,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望着简朴的墓穴,不禁想起江都宫变那个血色的夜晚:
“陛下当年乘龙舟下扬州时,锦帆蔽日,笙歌彻夜…谁料今日亦归于此地三尺坟茔。”他手中黄土簌簌落下,在棺盖上撒开深色痕迹。
身着祭服的李孝恭肃立墓前,作为皇室代表主持仪式。他接过礼官递来的玉帛,朗声诵读李渊亲拟的祭文:
“隋帝杨广,承基履运,本有混一之资…然穷奢极欲,终丧邦国…”每字每句都经过史官精心打磨,既陈述亡国事实,又保持对前朝的最后体面。
随行的太常寺乐工奏起《薤露》,悲怆的挽歌在荒丘间回荡。几个自发前来观礼的扬州老者低声私语:
“听说当年在江都宫遇害时,萧皇后拆床板为棺…如今总算得享安葬。”
“唉,这雷塘倒是应景,杨帝当年在此建迷楼,如今长眠楼下,也算因果轮回。”
当覆土官开始填埋墓穴时,突然有匹快马驰来。骑手滚鞍下跪呈上木匣:“禀都督!萧皇后从突厥遣人送来随葬物!”匣中静卧着半截断弦的琵琶,一块褪色的龙纹锦帕,正是当年龙舟上宠姬弹唱时所用。
李孝恭轻叹一声,亲自将木匣放入墓室。黄土渐渐掩埋了前朝最后的印记,新立的石碑简单刻着“隋炀帝陵”四字,既无歌功颂德的谀辞,亦无贬斥罪责的判词。
夕阳西下时,祭祀的青烟尚在墓前缭绕。守陵老卒看着远去的仪仗,对同伴喃喃道:
“听说长安城里正在设五大总管府…这天下,终究是李家的了。”
残照映在石碑新凿的刻痕上,恍若为那个昙花现的盛世,画下了最后的句点。
《大唐凌烟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唐凌烟志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