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三国军神大唐:李世民死后,观音婢怀孕了铁甲轰鸣内绝世废柴狂妃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寻唐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中世纪崛起一戟平三国蒙山军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29章 徐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建安三年的暮春,庐江舒县的雨总带着三分缠绵。

徐府后院的枇杷树刚挂了青果,檐角的铜铃被雨丝打湿,晃出的声响都闷了些。

廊下坐着个年方十六的少女,素手拈着绣绷,指尖下的并蒂莲已初见模样,正是徐琨的独女,名唤则徐氏。

“小姐,都尉府又派人来送新茶了。”侍女青禾捧着个锡罐进来,鞋尖沾了些泥点,“听说那是江东孙策将军特意从丹徒带来的雨前龙井呢。”

徐氏抬眼时,鬓边的珍珠耳坠晃了晃。

她生得极美,不是江南女子常见的柔婉,眼尾微微上挑,鼻梁挺秀,偏偏肤色是冷玉般的白,笑起来时才泄出三分暖意。

“收着吧,回头让账房记上。”她低头继续绣活,丝线穿过素娟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父亲还在营中?”

“都尉说今晨孙策将军召他议事,怕是要晚些回来。”青禾给炭盆添了块银骨炭,“小姐,您说咱们庐江真能安稳下来吗?前阵子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听说许都那边动静不小呢。”

徐氏的绣针顿了顿,针尖刺破了一小片莲瓣。

她望着窗外被雨水打斜的芭蕉叶,轻声道:“乱世之中,安稳从来不是旁人给的。”

这话里的冷静,不像个深闺少女该有的。

她自小跟着父亲在军营长大,见惯了旌旗变幻,听熟了金戈铁马,那些闺阁女儿的情思,早被她藏在了针脚深处。

这年秋天,孙策亲率大军攻皖城,徐琨随军出征。

徐氏在府中整理父亲的兵书,无意间翻到一页批注,是孙策的笔迹:“庐江险塞,当以心腹守之。”

墨迹还新,旁边父亲添了行小字:“女已长成,可托大事。”她指尖抚过那行字,忽然懂了父亲为何总在议事时让她旁听。

十月,皖城破。

孙策班师回吴郡时,特意到徐府探望。

他身着银甲,腰间悬着古锭刀,见了徐氏便笑道:“徐家有女,果然名不虚传。前日听闻你为守军眷属筹粮,竟能说服城中富户捐出三成存粮,这份胆识,寻常男子也不及。”

徐氏敛衽行礼,声音平静无波:“将军谬赞。不过是念及城破之后,妇孺无依罢了。”

孙策看着她,忽然话锋一转:“我有一弟,名权,年方十八,英敏果决。若将你许配于他,你可愿意?”

炭盆里的火星噼啪爆了声。

徐氏抬起头,正对上孙策坦荡的目光。

她知道这不是求娶,是结盟。

庐江徐家是本地望族,父亲手握兵权,孙策要在江东站稳脚跟,需得这样的助力。

而她,就是那枚最恰当的棋子。

“愿听父亲与将军安排。”她答得干脆,没有丝毫扭捏。

建安五年,徐氏嫁入吴郡。

婚礼那日,江风卷着红绸掠过城门楼,她坐在花轿里,听着外面百姓的欢呼,忽然想起舒县后院的那棵枇杷树。

如今该挂满黄澄澄的果子了吧。

孙权那时还不是后来的吴大帝,只是个眉眼尚带青涩的少年将军。

他初见徐氏时,总被她那双过于沉静的眼睛看得不自在。

新婚之夜,红烛摇曳,他举杯道:“你若不愿……”

“夫君不必多言。”徐氏接过酒杯,与他轻轻一碰,“既入孙门,自当尽妇道,分君忧。”

她仰头饮尽杯中酒,酒液辛辣,却让她想起父亲教她看地图时说的话:“天下棋局,落子便不能悔。”

婚后的日子,比徐氏预想的要平静。

孙权常在外征战,她便在府中打理家事,闲暇时研读他留在案头的奏章。

有次孙权回府,见她在批注一份关于盐铁专营的文书,字迹遒劲,竟有几分其父徐琨的风骨。“你也懂这些?”他有些惊讶。

“幼时听父亲与幕僚谈论,记下些皮毛。”徐氏指着其中一句,“海盐产区若由官府直接管理,虽能增收,却恐失民心。不如仿蜀地之法,官民共营,三七分成,既保了税利,又安了商户。”

孙权盯着她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原来我娶的不是个夫人,是个谋士。”

建安十三年,赤壁战火起。

孙权在柴桑召集群臣议事,张昭等人力主降曹,周瑜与鲁肃则劝战。

争论最激烈时,徐氏正在后堂为将士缝制寒衣,听着前堂传来的争执声,她让青禾取来笔墨,写了张字条递给孙权的近侍:“曹操虽强,然北人不习水战,且荆州新附,民心未稳。周郎有赤壁之险可依,鲁肃掌粮道无忧,此战当战。”

孙权见了字条,忽然拍案而起:“孤意已决,与曹贼一战!”

后来赤壁大胜,他回府对徐氏道:“那日若无你字条,孤或许真要被张公等人说动了。”

徐氏正在灯下为他缝补战袍,闻言只是淡淡一笑:“是夫君自有决断,我不过是恰逢其会。”

她心里清楚,孙权需要的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妻子,而是一个能在关键时刻推他一把的知己。

变故发生在建安十五年。

徐琨在攻皖城时中流矢身亡,消息传到吴郡时,徐氏正在给孙权准备生辰贺礼。

她手里的玉佩“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摔出一道裂痕。

青禾吓得跪了下去,她却只是弯腰拾起玉佩,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备车,我要去江边接父亲灵柩。”

灵堂之上,孙权按剑而立,看着一身素缟的徐氏,低声道:“岳父之死,孤有责任。此后徐家之事,便是孤的事。”

徐氏叩首时,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谢主公。”

她不再称他夫君,这声“主公”里,藏着多少悲恸与决绝,只有烛火知道。

建安十七年,孙权迁都秣陵,改名建业。

徐氏随迁时,只带了父亲的兵书和那枚摔裂的玉佩。

新宫建成那日,孙权设宴,席间有臣僚进言:“徐夫人之父功高,当立为后。”

孙权看向徐氏,她正为他斟酒,手腕稳得没有一丝晃动。

他想起这些年她为他稳定后方、献策良多,正要开口,却见徐氏轻轻摇头。

散席后,她对他说:“如今四海未定,立后之事,恐引朝臣非议。主公当以大业为重。”

孙权握住她的手,那双手曾绣出并蒂莲,也曾批注过军书,如今掌心结着薄茧。

“委屈你了。”

“不委屈。”徐氏望着窗外建业城的万家灯火,“待天下安定那日,再议此事不迟。”

她以为这一天不会太远,却没料到,命运的刀锋,早已悄悄对准了她。

建安二十二年的冬天格外冷,建业城里流感肆虐,连孙权都染了风寒,卧床不起。

太子孙登年幼,朝政暂由长史张昭主持。

徐氏每日亲侍汤药,夜里便在偏殿处理各地送来的急报。

这夜三更,青禾匆匆进来,手里捏着封密信:“夫人,江东都尉孙翊派人送来的,说是十万火急!”

徐氏拆开蜡封,信纸在她手中微微颤抖。

孙翊在信中说,丹阳太守妫览与郡丞戴员勾结,暗中联络曹操部将张辽,意图趁孙权病重时夺取丹阳,响应曹军南下。

信末还写着:“弟已察觉其谋,然兵力不足,望嫂嫂速发援兵。”

她猛地站起身,烛台被带倒,蜡油溅在裙裾上,她浑然不觉。

丹阳是建业屏障,一旦失守,曹军便可顺江而下,江东危矣!可此时孙权病重,张昭素来谨慎,未必肯冒险发兵。

她走到地图前,指尖划过丹阳至建业的水路,忽然有了主意。

次日清晨,徐氏去探望孙权。

他睡得正沉,脸色苍白如纸。

她坐在床边,轻轻为他掖好被角,低声道:“夫君,丹阳有难,我不得不自作主张了。”

回到偏殿,她召来徐家家将徐穆,此人是父亲旧部,勇猛善战。“你即刻带三千精兵,伪装成运粮队,沿濡须水秘密前往丹阳。记住,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暴露行踪。”她取过一枚虎符,“持此符可调动丹阳附近驻军,若孙翊有难,即刻驰援。”

徐穆领命而去后,徐氏又写了两封信。

一封送与张昭,只说“丹阳收成不佳,恐生民变,已遣徐穆送粮安抚”;另一封则派人快马送与孙翊,信中只有八个字:“以静制动,诱敌入瓮。”

七日后,丹阳传来急报:孙翊被妫览刺杀!

徐氏正在给孙权喂药,闻言手一抖,药碗摔在地上。

青禾惊呼着去收拾,却见她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底已没有半分波澜。“备车,我要去丹阳。”

“夫人不可!”侍中胡综急忙劝阻,“妫览刚夺了丹阳兵权,此时前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正因如此,我才必须去。”徐氏的声音冷得像冰,“孙翊是主公亲弟,他的仇不能不报。丹阳百姓受妫览胁迫,若我不去,他们便真要落入叛军之手了。”她转向胡综,“你速去调遣五千水军,在牛渚待命,只等我的信号。”

三日后,徐氏的车驾抵达丹阳郡府。

妫览听闻她来了,心中暗喜。

他早就觊觎徐氏美貌,如今见她孤身前来,以为是自投罗网,便假惺惺地出府迎接:“夫人远道而来,辛苦了。只是如今郡中不稳,夫人安危……”

“我夫君病重,太子年幼,只能由我来为亡弟收尸。”徐氏打断他,目光如刀,“妫太守能保住丹阳城,真是辛苦你了。”

妫览被她看得心头发虚,强笑道:“分内之事,不敢当。”

入府后,徐氏一面命人筹备孙翊的葬礼,一面暗中联络孙翊的旧部。

有个叫徐元的亲卫告诉她,孙翊死前曾说,妫览与戴员约定,待张辽大军过江后,便以“清君侧”为名进攻建业。

“他们急于成事,必然耐不住性子。”徐氏在灵堂前焚香时,对徐元低语,“你去告诉妫览,说我一介妇人,无力报仇,愿依他所求。”

徐元大惊:“夫人!您怎能……”

“照做便是。”徐氏看着孙翊的灵位,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要让他们死得心甘情愿。”

次日,徐氏派侍女对妫览说:“夫人言,若太守能为孙翊报仇,诛杀戴员,她便嫁与太守为妻,且将徐家在丹阳的产业悉数奉上。”

妫览果然心动。

他本就与戴员面和心不和,如今既能得美人,又能独吞丹阳,当即决定除掉戴员。

三日后,他在府中设宴,假意商议军情,席间刺杀了戴员。

消息传到徐氏耳中时,她正在梳妆。

青禾为她插上金步摇,颤声道:“夫人,妫览杀了戴员,怕是很快就要逼您履约了。”

徐氏对着铜镜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彻骨的寒意:“告诉他,待孙翊下葬之后,我便依约行事。”

葬礼那日,丹阳百姓自发前来送行,哭声震野。

徐氏一身孝服,扶着孙翊的棺椁,忽然转身对众人道:“孙翊将军为保丹阳而死,凶手妫览就在此处!他勾结曹军,谋害主将,你们能忍吗?”

人群哗然。

妫览见状不妙,拔剑就要上前,却见徐元带着数百名孙翊旧部从两侧冲出,个个手持利刃。

与此同时,城外传来震天的鼓声——徐穆的军队到了!

妫览这才知中了计,他挥剑砍向徐氏,却被徐元挡开。

混乱中,徐氏从发髻上拔下一支金簪,狠狠刺向妫览的咽喉。

那支簪子是当年孙策所赠,如今染了血,红得像朵凄厉的花。

“我徐氏的人,你们也敢动?”她站在血泊中,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住了手。

丹阳之乱平定后,徐氏带着孙翊的灵柩返回建业。

孙权已能下床,在城门口等她。

见她一身血污,他快步上前握住她的手,指尖冰凉。“辛苦了。”

“不辛苦。”徐氏望着他,眼中终于有了暖意,“只是可惜了那支金簪。”

孙权大笑,从怀中取出一支新的,簪头是用南海明珠雕的凤凰:“这支,配得上我的夫人。”

那年春天,建业的桃花开得格外好。

徐氏站在宫墙上,看着孙权检阅水军,忽然明白父亲当年那句话的意思。

乱世之中,女子未必只能做棋子,若有足够的智慧与胆识,亦能成为执棋之人。

黄武元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朝野上下都以为徐氏会被立为皇后,可孙权却迟迟未下诏书。

那日早朝,丞相顾雍上奏:“徐夫人辅佐陛下数十年,贤德闻名,宜立为后,以安社稷。”

朝臣纷纷附议,唯有校事吕壹沉默不语。

退朝后,孙权在御书房召见吕壹。

此人是孙权的心腹,专掌监察百官,素与徐氏不睦——当年徐氏查处他贪墨军饷,虽未深究,却也让他怀恨在心。

“陛下,徐夫人虽有功,然其外戚势力过大。”吕壹叩首道,“徐穆如今掌禁军,徐家家将遍布军中,若立为后,恐尾大不掉啊。”

孙权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沉默良久。

他不是不念徐氏的好,只是帝王心术,从来不止于情爱。

徐家在江东根基太深,若再加上后位,难免让他心生忌惮。

这日徐氏在御花园修剪梅枝,青禾急匆匆跑来,声音带着哭腔:“小姐,陛下……陛下要立步练师为后!”

徐氏手中的剪刀掉在地上,咔嚓一声断成两截。

步练师是去年入宫的,生得温柔貌美,极会讨孙权欢心。

她想起昨夜孙权来她宫中,还笑着说要在梅树下为她设宴,庆贺他们相识二十周年。

原来那些温情,终究抵不过帝王的猜忌。

“知道了。”她弯腰拾起断剪,指尖被划破,血珠滴在雪地上,像极了那年丹阳灵堂前的红梅,“去告诉陛下,我无异议。”

青禾跺脚道:“小姐!您怎能就这么认了?当年若不是您……”

“住口。”徐氏打断她,声音平静得可怕,“他是帝王,不是当年那个在庐江听我说话的少年了。”

步练师被立为后的那天,建业城张灯结彩,唯有徐氏的宫殿冷冷清清。

她取出那枚摔裂的玉佩,用金线细细缠绕裂痕。

这是父亲留给她唯一的念想,如今看来,倒像是她一生的写照——看似完好,内里早已伤痕累累。

成为皇后的步练师,对徐氏却颇为敬重。

有次她特意送来西域进贡的织锦,笑着说:“姐姐若不嫌弃,便收下吧。陛下常说,朝中之事,还需姐姐多费心。”

徐氏接过锦缎,淡淡道:“皇后客气了。我如今只是个闲人,朝政之事,不敢妄议。”她知道步练师的心思——此人虽无大才,却也懂得明哲保身,不愿与她为敌。

日子久了,徐氏倒也乐得清闲。

她在宫中开了间书斋,收集天下典籍,有时也教皇子们读书。

三皇子孙和聪慧过人,最得她喜爱。

有次孙和问她:“母后,父皇为何总不来看您?”

徐氏抚摸着他的头,笑道:“你父皇是天子,要操心的事太多。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帮你父皇分担才是。”

她从不说孙权的不是,也从不抱怨深宫寂寞,那些委屈与不甘,都被她酿成了书斋里的墨香。

嘉禾三年,吕壹因构陷江夏太守刁嘉,被顾雍弹劾。

孙权虽震怒,却念及旧情,只将他贬为庶民。

徐氏得知后,让人送了坛酒给吕壹。

吕壹以为她是来羞辱自己,打开酒坛却发现里面是满满一坛铜钱,还有张字条:“当年你贪墨的军饷,折算成铜钱,正好这些。念在你曾为吴效力,好自为之。”

吕壹看着那坛钱,忽然吕壹看着那坛钱,忽然瘫坐在地。

他这才明白,徐氏从未真正忘记当年之事,却也从未想过赶尽杀绝。

帝王家的恩恩怨怨,在她这里竟藏着这样一份清醒的宽厚。

他对着建业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连夜带着家人离开了江东,从此隐姓埋名,再未出现。

此事传到孙权耳中时,他正在批阅孙和的课业。

见那少年在《孙子兵法》的批注里写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字迹颇有徐氏的风骨,他忽然叹了口气:“终究是她看得透彻。”

那年冬天,建业下了场罕见的大雪。徐氏的书斋里却暖意融融,她正与孙和讲解《史记》中的《项羽本纪》。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却终败于刘邦之手,为何?”她指着书页问道。

孙和思索片刻:“因他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不止于此。”徐氏摇头,“他忘了初心。起事时为‘诛暴秦,安天下’,可入咸阳后却烧杀抢掠,与暴秦何异?”

她抬眼看向窗外,雪花落在梅枝上簌簌作响,“做任何事,都不能忘了为何出发。”

孙和似懂非懂,却将这话记在了心里。

后来他被立为太子,每当处理政务犹豫时,总会想起书斋里的那场雪,和徐氏说这话时平静的眼神。

赤乌四年,步皇后病逝。

朝野再次响起立徐氏为后的呼声,这次连孙和也在孙权面前进言:“母后德高望重,若能正位中宫,儿臣愿以死保其周全。”

孙权看着日渐长成的儿子,又想起徐氏这些年在宫中的隐忍与支撑。

她从不多言朝政,却总在关键时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化解危机——吕壹案后朝局动荡,是她暗中联络顾雍与陆逊,稳定了朝臣之心;去年东吴与蜀汉重修盟好,也是她提醒孙和“蜀吴唇齿相依,当以诚心待之”,才让使者顺利完成使命。

他终于动了立后之念,便在一日晚些时候去了徐氏的书斋。

她正就着烛火抄写《女诫》,鬓边已添了几缕银丝,可那份从容淡定,比年轻时更添了几分风骨。

“这些年,委屈你了。”孙权坐在她对面,声音有些沙哑。

徐氏放下笔,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黑影。

“陛下言重了。”她微微一笑,“臣妾守着书斋,看着皇子们长大,看着江东安稳,已是心满意足。”

孙权望着她,忽然问:“若朕立你为后,你想要什么?”

徐氏抬眼,目光清澈如当年在庐江初见时:“臣妾什么都不要,只愿陛下记得,江东的安稳,从来不是靠权谋算计,而是靠民心所向。”她顿了顿,又道,“还有,别让孙和走了项羽的老路。”

孙权沉默良久,起身离去时,只说了句:“朕知道了。”

可立后的诏书终究没能发出。

赤乌五年,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储位之争愈演愈烈,陆逊等重臣因卷入其中而被赐死,朝堂一片腥风血雨。

徐氏看着昔日和睦的皇子们反目成仇,看着孙权为制衡朝局而日渐多疑,知道此时若登上后位,只会让局势更乱。

她主动向孙权请辞,愿去豫章郡的白鹿观为道,远离朝堂纷争。

孙权起初不准,可在她三次上表后,终究点了头。

离宫那日,孙和前来送行。

少年已长成挺拔的青年,眼眶通红:“母后,儿臣定会查清真相,还您一个公道。”

徐氏为他理了理衣襟,笑道:“公道自在人心,不必刻意强求。记住,无论将来走到哪一步,守住百姓的温饱,比什么都重要。”

她登上马车时,青禾忍不住问:“小姐,您真的甘心吗?”

车窗外,建业城的轮廓渐渐远去。

徐氏望着天边的流云,轻声道:“当年在丹阳,我握着染血的金簪时就想,我要的从来不是后位,而是江东能有太平日子。如今虽未完全如愿,可终究护住了该护的人,这就够了。”

白鹿观的日子清苦却安宁。徐氏每日读书、种花,偶尔有江东的百姓慕名而来,求她指点迷津。

有人问她如何在乱世中安身,她便说:“守住本心,做好分内事,便是安身之道。”

赤乌十三年,孙权废黜孙和,赐死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消息传到豫章时,徐氏正在院中浇菊。

青禾急得团团转:“小姐,太子被废,将来江东可怎么办啊?”

徐氏放下水壶,看着满园盛放的菊花,淡淡道:“天下事自有定数。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在其位时尽心,不在其位时安心。”

太元元年,孙权病重,派人将徐氏从豫章接回建业。

他躺在病榻上,已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握着她的手。

徐氏看着这个与她相伴了大半辈子的男人,从少年将军到一代帝王,他有过雄才大略,也有过猜忌多疑,可终究是守住了江东的万里河山。

她在他耳边轻声说:“陛下放心,臣妾会看着孙亮长大,看着江东安稳下去。”

孙权缓缓闭上眼,嘴角似乎带着一丝笑意。

永安七年,孙亮被废,孙休即位。

这位新帝感念徐氏当年对他的教诲,尊她为皇太后,迎入长乐宫。

此时的徐氏已是满头白发,却依旧思路清晰。

孙休每次遇到难题,总会去长乐宫请教,而她的回答,始终不离“民心”二字。

“太后,如今权臣孙綝专横,儿臣欲除之,却怕引发内乱。”一次孙休忧心忡忡地说。

徐氏正在剥莲子,莲子青白,像极了她一生的底色。“权臣如猛虎,不除则噬主。”

她将莲子放入瓷碗,“但除虎需有良策,不可操之过急。可联络心腹,静待时机,一击必中。”

后来孙休果然依计诛杀孙綝,稳定了朝局。

他特意去谢徐氏,却见她在翻看当年徐琨留下的兵书,书页早已泛黄,上面的批注却依旧清晰。

“太后,您这一生,究竟图什么?”孙休忍不住问。

徐氏抬头,望着窗外长乐宫的飞檐,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像极了庐江徐府那串被雨水打湿的铃铛。

“图一个‘安’字。”她缓缓道,“父亲安,夫君安,江东百姓安,便够了。”

凤凰三年,徐氏病逝于长乐宫,享年七十一岁。

临终前,她让青禾取出那枚用金线缠绕的玉佩,放在枕边。

玉佩上的裂痕早已被金线填满,像一道凝固的伤疤,却也像一条连接着过往的纽带——从庐江的少女到江东的太后,从金戈铁马到深宫岁月,她从未改变过初心。

孙休为她上谥号“昭烈皇后”,葬于蒋陵。

下葬那日,建业百姓自发沿街相送,有人举着她当年为丹阳灾民写的《劝赈疏》,有人捧着她在白鹿观种下的菊苗。

风吹过送葬的队伍,卷起纸钱漫天飞舞,像极了那年丹阳城破时,她为守军眷属筹粮时飘落的梨花。

乱世之中,她没有成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英雄,却以一个女子的智慧与坚韧,在刀光剑影的三国舞台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那些关于她的故事,便随着蒋陵的松柏,在江东的风里,流传了千年。

《中国古代名人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她想咸鱼躺,非逼她造反权财追妻攻略早安,小逃妻(悠悠古哥)我,地星人道,成就多元!美漫之道门修士重生九零做团宠四合院:最强反派,请众禽兽升天咸鱼穿越,嫁给太监爽翻了任家小厨娘:美食惊爆古代全天下穿越八零一身恶名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重生之逆回千年(都市最强帝君)今夜有戏重生之我从天龙活到现代罪仙岛全民游戏:开局极夜荒野求生诸天中间商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世界第一宠:财迷萌宝,超难哄(你是我戒不掉的甜)
经典收藏千古奸臣行道:兵道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我,人皇武帝黑二代的中世纪生活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大明:刚中状元,被曝科举舞弊?乱世第一能臣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血药世家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有皇后光环混在大唐当首富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万世师表从收徒汉武帝开始带个手机回汉朝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穿成傻子后,彻底放飞自我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循霸三国
最近更新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穿越之原始之路史上最强县令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锦衣血诏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笔架叉将军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铁骑红颜:大秦霸业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