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通,听筒里传来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喂,哪位?”
“周师傅吗?我是住建厅的王主任,想请您帮个忙……”王主任的语气十分客气,带着一丝恳求。
周师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古建修缮界的一把好手,尤其擅长木作。
但他为人低调,很少抛头露面。
接到王主任的电话,周师傅并没有感到意外。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王主任,您也知道,我现在已经退休了,这些事……”
“周师傅,我知道您淡泊名利,但这件事关系到历史文脉的传承,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还请您务必出手相助。”王主任连忙说道,语气诚恳。
周师傅沉默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好吧,看在您一片诚心的份上,我就去看看。”
三天后,一个穿着粗布衣衫,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出现在了历史风貌区的修缮工程现场。
他就是周师傅。
周师傅没有带任何现代化的仪器,只是拎着一把祖传的铜尺。
他沿着廊柱,逐一轻敲,耳朵贴近木材,仔细聆听着回声。
每测一根,他都微微摇头,似乎对这些木材并不满意。
最后,他站在主厅的金柱前,伸手抚摸着那些触目惊心的裂缝,脸上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这木头……是从哪批建材库里领的?”周师傅突然转过身,目光如炬,盯着施工方的负责人问道。
施工方的负责人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答:“这个……这个都是统一招标采购的,符合国家标准。”
周师傅冷笑一声,杨木硬,杉木韧,撑不起这百年屋脊。”
说着,他掏出一个老旧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木材断面的纹理:“而且,这料根本就没阴干三年,最多晾了八个月。”
施工方的负责人脸色苍白,想要辩解,却又无言以对。
与此同时,于佳佳也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
她得知此事后,立刻调取了该工程的全流程档案,想要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档案中的材料检测报告非常齐全,含水率达标,抗压强度合格——一切都符合国标。
但于佳佳是何等聪明的人,她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细节:所有样本都取自同一批板材的表层。
而根据她的了解,实际施工中,工人常常会将优质的板面用于外显部位,内部则用次材填充。
这就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用“合格的数据”掩盖了结构性的欺骗。
“呵呵,真是好手段。”于佳佳冷笑一声,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她立刻联系了陈伯,一位退休的老管道巡检员。
陈伯虽然不懂建筑,但他有着三十年管材验收的经验,对于材质的辨别有着一套独到的方法。
于佳佳请陈伯出山,以其丰富的经验设计了一套“盲测抽样法”:随机选取隐蔽的节点,由老匠人凭手感判断材质的真伪。
抽查结果令人震惊:在12个关键承重点中,竟然有9处使用了替代木材,而且连接榫卯的尺寸普遍偏小。
施工方还在狡辩,声称这些替代木材“不影响结构安全”。
周师傅二话不说,当场演示:用旧法拼接的真杉木梁,用锤子敲击十次也毫发无损;而用替代木材仿制的梁,仅仅敲击三次就出现了明显的裂纹。
于佳佳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并将视频上传到了麦窝社区。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声讨施工方的无良行为。
更有网友翻出了十年前某文物建筑倒塌事故,对比发现,两起事故的建材问题如出一辙。
舆论的压力如同排山倒海般涌来,住建厅迫于压力,不得不成立专项调查组,并首次引入“传统工艺顾问团”参与问责。
于佳佳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报道,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第一步,走稳了。”她在笔记本上写道。
窗外,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整个城市像一只蛰伏的巨兽,静默无声,等待着下一次的苏醒。
她揉了揉眉心,总觉得,这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寂静。
于佳佳拿起电话,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到对面传来一个略带焦急的声音:“于总,不好了,王主任那边,好像收到举报信了……说咱们这次请的专家,资质有问题!”
“哦?是吗?我知道了。”于佳佳的语气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
她挂断电话,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
今晚的月亮很圆,但却被一层淡淡的阴影笼罩着,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于佳佳知道,接下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她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份文件,开始认真阅读起来。
文件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历史风貌区修缮工程专家评审会……结案会上,王主任清了清嗓子,宣布了一条“震惊一百年”的新规:以后历史建筑修缮,除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常规检测,必须加一道“人肉品控”——手工验证!
还得是国家认证的非遗传承人签字画押,出具《材质确认书》,谁敢糊弄,就等着“社死”吧!
散会后,众人纷纷散去,只留下王主任和周师傅俩人。
“周师傅,您是真专家!”王主任搓着手,一脸期待,“您看,能不能…给我们整个‘防伪秘籍’,教教大家怎么一眼识破‘科技与狠活’?”
周师傅没吭声,只默默回家,从祖传的《木经残卷》里撕下一页,交给前来探望的茵茵:“让她找个干净人,工工整整抄一遍。”那纸页泛黄,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木头的香气,仿佛蕴藏着无数古老的秘密。
当晚,于佳佳收到了茵茵发来的扫描件,标题醒目——《工具不会骗人,人才会》。
她盯着屏幕,久久无语,仿佛听见了某种古老契约的回响,又仿佛看到了无数双被利益蒙蔽的双眼。
茵茵接过《木经残卷》残页时,指尖微微发抖。她明白…
茵茵接过那泛黄的《木经残卷》残页时,指尖微微发抖。
她明白,这薄薄的一页纸,并非单纯的抄写任务,而是某种古老而庄重的“传艺仪式”的开端。
她没有立刻铺开笔墨,而是先去了趟城里最老的几家木器行,扎进那些堆满刨花和木屑的工作间里。
她拜访了五位依然坚守在一线的老木匠,像个小学生似的,虚心请教他们对于木材“料性”的理解。
“这木头啊,得用鼻子闻。”一位满脸皱纹,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老师傅,眯着眼睛说道,“闻它的湿度,新料水汽重,老料带着股淡淡的木香。”
另一位则拿起一块木头,用指甲在上面轻轻划过,“看年轮,年轮细密,木质就紧实,扛得住力。疏松的,那是快生林,中看不中用。”
还有一位,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好木头晚上会呼气,你摸摸,带着点温润,活的。”
茵茵把这些老师傅们口口相传的经验,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详尽的对照表。
她把这些看似玄乎的描述,努力翻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比如,湿度对应含水率,年轮对应木材密度。
最后,她把这份心血之作附在抄本的最前面,郑重地题名为:“手感的语法”。
当秦峰看到这份凝结着茵茵心血的资料时,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炸开。
“为什么不把这本《木经》做成可交互的‘感知教材’呢?”他兴奋地对于茵茵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蓝图。
说干就干,秦峰立刻找到了许嵩。
这小子虽然还在Ah医科大学念书,但捣鼓代码的本事那可是一绝。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开发一款增强现实小程序。
用户只需要用手机扫描木材的表面,屏幕上立刻就会跳出相应的图文信息,同时还会播放老匠人的语音讲解:“这段纹路像哭过的脸,容易裂,得避开。”简直是把老匠人的经验,直接装进了手机里。
秦峰还不满足,他厚着脸皮找到了周师傅,软磨硬泡,请他录制了一系列“敲、抚、掐、嗅”的教学视频。
在视频里,周师傅亲自示范如何用手感知木材的质地,如何用耳朵分辨木材的声音。
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学习,他们还嵌入了动作捕捉提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正确地“摸鱼”——哦不,是摸木头。
这款产品被命名为“师承·触觉库”,一上线就引起了轰动。
秦峰大手一挥,直接宣布免费开放给所有的职业院校和修缮单位。
他心里清楚,真正的传承,不是藏着掖着,而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白烨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专栏的点击率持续下滑,总编暗示他要搞点“新意思”。
这天,他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翻到了一本复印流传的《手感的语法》。
“手感的语法?什么玩意儿?”白烨原本是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想要狠狠地讥讽一番这种“伪科学泛滥”的现象。
但当他读完陈伯那段关于“铁锹知道谁在偷懒”的描述后,却突然像被一道闪电击中一般,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