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波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我想起来了!我爷爷以前跟我说过,抗战时期,地下党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接头暗号,就是通过敲击不同的节奏来传递信息!”
于佳佳心中一动,立刻让人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果然,在一些隐秘的档案里,他们找到了类似的记载。
“我的天!这老太太也太牛了吧!九十多岁了,还记得当年的暗号!”姚小波惊叹道。
于佳佳却并没有感到轻松,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记忆,而是一套仍在运作的“人体声学预警系统”!
“这老太太,简直就是个活着的雷达啊!”秦峰得知消息后,也惊得合不拢嘴。
事不宜迟,于佳佳决定亲自出马。
她带上茵茵,直奔城西福利院,去拜访这位传奇的老奶奶。
福利院的陈设很简朴,但收拾得很干净。
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味和阳光的味道。
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1943年城区手绘地图,地图上的每一条小巷,都用红蓝线标注着不同走向的脚步震感。
“奶奶,您好,我们是……”于佳佳礼貌地向老人问好。
老人拄着拐杖,缓缓抬起头,那双眼睛,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我知道你们是谁,是来问脚步声的吧?”老人的声音很沙哑,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那时候没仪器,”老人握着拐杖,轻轻敲击着地板,“听一步,就能分出是同志、汉奸还是伪军巡逻队。”
她说,脚步落在青石板上的回响、压弯木楼板的吱呀频率、甚至衣角蹭墙的声音,都是情报。
于佳佳请她现场演示,老人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走廊远处护士推车经过的声音。
片刻后,老人缓缓睁开眼睛,说道:“右轮偏心,明天会卡在第三道门槛。”
于佳佳和茵茵对视一眼,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这老太太,也太神了吧!
当天下午,护士果然报修轮椅故障,维修记录显示右轮轴承磨损不均,与老人判断一致。
“这……这怎么可能?”姚小波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于佳佳立刻联系了李工,请其协助将这段音频纳入“五感数据库”的“城市步态共振模型”测试集。
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老人捕捉到的振动频率为8.7hz,恰是人体行走时髋关节微摆引发的次声波!
“次声波?那是什么玩意儿?”姚小波一脸的茫然。
“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人耳无法听到,但可以通过骨骼传导感知。”许嵩解释道。
于佳佳补充道:“也就是说,这位老奶奶,通过颅骨传导,增强了对次声波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被医学忽视的‘老年听觉补偿机制’!”
秦峰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跳了起来:“太棒了!这简直就是个宝藏啊!我们能不能以这位老奶奶的经验为基础,开发一套‘历史空间声景重建系统’?”
他立刻拉着许嵩,开始研究方案。
“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逆向生成1940年代老城区典型脚步声环境音,然后邀请一些八十五岁以上原住民参与盲测,看看他们能不能分辨出不同身份者的行走特征。”秦峰兴奋地说道。
结果显示,这些老人不仅能分辨不同身份者的行走特征,还能预判“某条路走多了会塌”、“某个墙角背阴易滑”!
“我的天!这些老人家,简直就是行走的活地图啊!”姚小波惊叹道。
茵茵突然想到,她的母亲扫了三十年街,会不会也形成了类似的“街道体感记忆库”?
于佳佳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也许,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于佳佳喃喃自语道。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语气平静而坚定:“通知下去,十分钟后,核心团队会议……”
于佳佳挂断电话,于佳佳雷厉风行,一纸“银发哨兵”专项招募计划,如同深水炸弹般,在核心团队中炸开了锅。
“不是吧佳佳姐,咱这是要搞夕阳红版‘x战警’?”姚小波瞪大了眼睛,满脸写着“城会玩”。
文件还没捂热,福利院的急电就追了过来。
“于总,不得了!陈奶奶今儿个遛弯,在新建的排水井盖那儿杵着,死活不让走,嘴里一直念叨‘这铁皮闷得慌’!”电话那头,福利院院长声音都变了调。
工程队那帮小年轻,起初还当老太太犯了糊涂,不耐烦地嘟囔:“能有啥事儿,新盖的井盖,结实着呢!”
拗不过老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撬开了井盖。
一股刺鼻的沼气瞬间涌出,检测仪上的数值蹭蹭往上冒,眼瞅着就要爆表。
井壁上,赫然一道肉眼难辨的裂缝!
于佳佳赶到现场,望着井口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沟壑纵横,像极了城市的老地图。
老人眼神依旧清澈,仿佛穿透了钢筋水泥,看到了地底深处的隐患。
“奶奶,您是怎么知道的?”于佳佳轻声问道。
老人颤巍巍地抬起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脚下的地面:“这地下的声音,闷得慌,不透气,要出事。”
于佳佳看着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心头一震。
“走,回去开瓶好的。”秦峰打破了沉默,他走到于佳佳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事儿,成了!”
于佳佳看着他,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她转头对茵茵说道:“给老人家安排个全面体检,要最好的。”
茵茵点了点头,拉起老人的手,轻声说道:“奶奶,我带您去……”
“银发哨兵”首例成功预警的消息,像病毒一样在麦窝内部小范围传播,程序员们戏称其为“奶奶的凝视”,连带着老锅炉房展厅都成了网红打卡点。
但真正让决策层坐不住的,是后续调取的城市安全数据库。
过去五年,全市17起小型爆炸事故,事后追溯,周边竟然都有至少一位老人,或多或少跟家人念叨过“空气不对劲”、“地皮发烫”之类的描述。
这些声音,像石沉大海,从未被纳入城市风险排查的雷达。
住建厅的王主任,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话滴水不漏的政策执行者,罕见地主动约见了于佳佳。
见面地点选在一家老字号的国营饭店,搪瓷缸子泡着茶,颇有几分忆苦思甜的味道。
“于总,”王主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闪过一道精光,“如果让居委会大爷大妈当‘第一响应人’,你们麦窝……敢不敢接这个责任?”
于佳佳没立刻接茬一旦出了岔子,舆论的口水能把人淹死。
“王主任,这事儿太大,得先摸清情况。”于佳佳滴水不漏地回应,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于佳佳带着赵小满和周丽娟,扎进了三个老旧社区。
赵小满还是那副沉默寡言的样子,揣着个半导体收音机,蹲在犄角旮旯里,耳朵贴着墙根,像一只警觉的猫。
周丽娟则更直接,跟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下象棋的大爷,唠起了家常。
她们发现,这些老人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复,每天的晨练路线、买菜地点、聊天对象都相对固定。
长年累月下来,他们对周边的环境变化,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敏感。
一位住在筒子楼里的老兵,每天早上都要围着小区走三圈。
他能准确地说出哪栋楼的墙体又倾斜了几毫米,哪个井盖松动了,哪根电线杆子开始发出“嗡嗡”的异响。
还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在暴雨前夜,斩钉截铁地告诉邻居:“明天那棵老槐树肯定要倒,风刮它的声音像哭。”第二天,那棵老槐树果然被连根拔起,幸亏提前疏散了人群,没造成人员伤亡。
老太太的理由很简单:“那树的根都空了,风一吹,呜呜的,跟鬼叫一样。”
于佳佳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经验,更是一种被忽略的城市感知能力。
她连夜组织团队,设计了一份《邻里体感日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鼓励居民每日记录“今天哪里不舒服”。
“大爷大妈们,不用懂啥大数据,就记下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比方说‘今天下水道味儿特别大’、‘今天感觉楼有点晃’都行!”姚小波拿着大喇叭,在社区里卖力宣传,活像个推销保健品的。
结果出乎意料,仅仅三天时间,他们就收到了三百多条反馈,五花八门,什么“电梯按钮有点烫手”、“楼道灯忽明忽暗”、“隔壁老王家的猫叫得瘆人”……
技术组的程序员们对着这些数据,抓耳挠腮,差点没疯掉。
“这玩意儿怎么分析啊?难道要开发一个‘猫叫识别系统’?”许嵩一脸崩溃。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