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灯照辽野:锦灯笼抗疫记
下卷
第一部分:寒瘟复作祟 辨证破迷局
辽东初秋,暑气未消,寒气已生。正当陈善道率弟子们督导锦灯笼种植、推广防疫之法时,辽北铁岭一带忽然传来急报:部分村落疫情复燃,且症状与先前不同——患者除咽喉肿胀外,兼见腹痛腹泻、畏寒肢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服药后疗效甚微。陈善道听闻,心中一紧:“此必是瘟毒与秋寒相合,化为寒湿疫,之前的赤灯饮偏于寒凉,单用之恐伤脾胃阳气,难怪无效。”
他当即带二弟子张景岳、三弟子王清和赶赴铁岭。沿途所见,患者多蜷缩在炕头,面色苍白,咽喉肿胀虽不及先前剧烈,却伴随便下清稀、日行数次,甚者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抵达铁岭最大的村落“平安堡”时,村正李老实迎上前来,满脸愁容:“赤灯先生,前几日还好好的,一场秋雨过后,好多人又病倒了,连之前痊愈的也有复发的,您快看看吧!”
陈善道先为一位复发的中年汉子诊治。汉子脉象沉迟无力,舌苔白腻如霜,咽喉红肿却不灼热,按压时患者竟觉隐痛而非剧痛。“先生,他之前服赤灯饮痊愈,为何短短几日又复发?”张景岳不解。陈善道沉吟道:“此乃寒湿内侵,脾阳不振,瘟毒乘虚而入。之前的赤灯饮清热解毒之力有余,温阳化湿之力不足。患者痊愈后,正气未复,恰逢秋雨寒凉,寒湿凝滞,脾胃运化失常,疫毒便再度壅塞咽喉,兼伤肠腑。”
他随即翻阅随身携带的《辽东经略》与民间抄录的农书,忽见其中记载:“辽东秋寒,百姓多以干姜、花椒煮水饮,可驱寒邪;浑河淤泥晒干,与草木灰混合,敷于腹上,能止泄泻。”陈善道眼前一亮,暗道:“民间实践果然藏着真知!”他当即调整药方,在赤灯饮基础上,减少射干、山豆根的寒凉用量,加入干姜、高良姜温脾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再以老山参加倍,固护元气。同时,他教百姓将晒干的浑河淤泥与锦灯笼茎叶灰混合,调成糊状敷于患者腹部,配合汤药服用。
村中一位老妪,年逾七旬,染病后腹泻不止,水米难进,已昏迷半日。陈善道为其诊脉,脉象微弱如丝,几乎难以触及,舌苔白腻,咽喉肿胀轻微却已阻塞气道。“此乃寒湿疫重症,正气将脱,需急救回阳。”他急令弟子取来百年老山参,切片后用温水化开,缓缓灌入老妪口中,再以附子、干姜、甘草制成四逆汤,配伍锦灯笼、桔梗少量,清热解毒而不伤阳。同时,让村民用烧红的砖块裹上棉布,敷于老妪脐部,再贴上淤泥草木灰膏。
一夜守护,老妪终于缓缓睁开眼睛,能微弱地吞咽米汤。三日后,老妪腹泻停止,咽喉肿胀消退;一周后,平安堡的复发患者皆痊愈。陈善道将此病案记录在《赤灯抗疫录》中,批注道:“疫病多变,寒热虚实无常,当随证加减,不可拘泥成方。民间驱寒止泻之法,虽未载于医籍,却贴合地域气候与体质,实乃实践之精华。”
期间,又有村落上报患者兼见高热寒战、往来寒热,似疟疾之症。陈善道诊治后,发现是瘟毒与疟邪合并,脉象弦数,舌苔黄白相间。他便在赤灯饮中加入青蒿、柴胡和解少阳,配伍老山参益气,锦灯笼清热解毒,三剂而愈。“中医治病,贵在圆机活法。”陈善道对弟子们说,“文献记载是基础,但民间的田野实践,能让我们应对千变万化的病情。”他下令弟子们分赴各地,收集民间防治疫病的偏方、验方,无论看似荒诞与否,皆详细记录,以备验证。
第二部分:赤灯遇虫害 农医巧相融
锦灯笼的广泛种植,为抗疫提供了充足的药材保障,可正当长势喜人之时,辽南盖州、复州等地突然传来噩耗:大片锦灯笼苗遭虫害侵袭,叶片被啃食殆尽,茎秆枯萎,眼看就要绝收。盖州知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派人星夜赶往盛京求援:“先生,若锦灯笼绝收,后续防疫便无从谈起,疫情恐卷土重来啊!”
陈善道闻讯,即刻带着大弟子李修远奔赴盖州。田间地头,满目疮痍:原本翠绿的锦灯笼苗,叶片上布满孔洞,许多幼苗已枯死,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几只黑色的小虫还在贪婪地啃食着残存的叶片。“此乃蚜虫与菜青虫混合为害。”李修远自幼务农,一眼认出害虫,“这类虫子繁殖极快,三日便可蔓延整片田地。”
当地百姓尝试用井水冲洗、人工捕捉,却收效甚微。有老农献计:“先生,往年庄稼生虫,我们便用烟草秆煮水喷洒,或许管用?”陈善道闻言,想起《齐民要术》中“以烟草汁驱虫,不伤苗稼”的记载,又结合辽东农谚“石灰撒地,虫豸不生”,当即决定验证此法。他让百姓收集烟草秆、辣椒秆,加水煮沸,过滤后加入少量石灰粉,制成驱虫剂,喷洒在受虫害的锦灯笼苗上。
次日清晨,众人前往田间查看,只见害虫纷纷落地死亡,未受害的锦灯笼苗叶片舒展,并无损伤。“有效!真的有效!”百姓们欢呼雀跃。陈善道却并未满足,他发现烟草辣椒水虽能杀虫,却需每日喷洒,耗费人力。他又翻阅地方农书《辽东农桑辑要》,其中记载:“锦灯笼性喜阴凉,与大蒜、韭菜间种,可驱避虫蚁。”
他便指导百姓在锦灯笼田间套种大蒜、韭菜,同时在田埂上撒播石灰粉,形成防护带。果然,套种后的锦灯笼田,虫害极少发生。“农医本是同源,”陈善道对百姓说,“庄稼的病虫害,与人体的疫病同理,皆需‘未病先防’‘标本兼治’。套种大蒜韭菜,是从根源上驱虫,如中医的‘扶正祛邪’;烟草水喷洒,是对症施治,如中药的‘清热解毒’。”
期间,又有百姓反映,部分锦灯笼苗长势瘦弱,果实干瘪,虽无虫害,却产量极低。陈善道查看土壤,发现盖州一带土壤偏沙质,保水保肥能力差。他想起《农政全书》中“以草木灰、腐熟粪便改良沙土”的方法,便教百姓将秸秆、落叶焚烧制成草木灰,与腐熟的牛羊粪混合,施于田间,改良土壤肥力。同时,他根据辽东多雨的特点,指导百姓开挖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导致烂根。
在陈善道的指导下,盖州、复州的锦灯笼苗迅速恢复长势,不久便枝繁叶茂,红萼满枝。收获时节,百姓们采摘的锦灯笼果实饱满,色泽鲜艳,药效远超往年。陈善道将这些种植经验整理成册,命名《锦灯笼种植要诀》,其中详细记载了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套种技术等实践方法,强调“因地制宜,顺应天时”,正是对“实践先于文献”的又一印证。
李修远在一旁记录,感慨道:“先生,这些种植技巧,大多是民间百姓代代相传的经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若不是深入田野,我们怎能知晓?”陈善道点头:“中医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关注民生。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疗效。只有让百姓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保证药材充足、药效纯正,为抗疫和日后的医疗提供保障。”
第三部分:极寒寻药引 联防固辽疆
辽东最北端的瑷珲城,地处中俄边境,气候严寒,交通闭塞。当辽东腹地疫情渐平之时,这里的疫情却依旧猖獗,且因极寒天气,患者症状更为复杂——咽喉肿胀伴关节疼痛、恶寒发热、咳嗽气喘,不少患者还出现雪盲症,双目红肿疼痛,视物不清。瑷珲副都统派人穿越茫茫雪原,向陈善道求援,信中写道:“此地天寒地冻,药材匮乏,百姓染病后,多因缺医少药而亡,恳请先生速来!”
此时已是初冬,长白山余脉白雪皑皑,道路冰封,出行极为艰难。弟子们纷纷劝阻:“先生,瑷珲城千里冰封,路途凶险,且您年事已高,恐难承受严寒。不如派我们前往?”陈善道摇头:“瑷珲百姓处境危急,那里的病情与内地不同,需亲自辨证施治。医者之路,无险可避,唯有前行。”
他带着张景岳、王清和,备好足够的老山参、锦灯笼药材与御寒衣物,踏上前往瑷珲的征程。沿途风雪交加,寒风如刀割般刺骨,马匹难以行走,众人便徒步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中。张景岳冻得手脚发紫,王清和几次险些坠入冰窟,陈善道虽也冻得嘴唇干裂,却始终走在最前面,不断鼓励弟子:“百姓在等我们,再难也要坚持!”
历经半月艰辛,众人终于抵达瑷珲城。城中一片死寂,百姓们蜷缩在屋内,不少人双目红肿,咽喉肿胀,咳嗽声此起彼伏。陈善道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诊治。他发现一位年轻猎手,咽喉肿胀,关节僵硬如铁,双目红肿不能视物,脉象沉紧,舌苔白滑。“此乃寒毒、瘟毒、风毒三毒合侵。”陈善道诊断道,“瑷珲极寒,寒毒凝滞经络,导致关节疼痛;瘟毒壅塞咽喉;风毒侵袭双目,引发雪盲。”
他当即开具药方:以锦灯笼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老山参大补元气,配伍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再加入当地特有的“雪灵芝”——一种生长在雪山之巅的耐寒草药,清热明目、祛风解毒。同时,他教百姓用锦灯笼果实榨汁,加入少量蜂蜜,点涂眼部,缓解雪盲症状。
猎手服药三剂后,关节疼痛缓解,能下床行走;眼部点涂锦灯笼汁后,红肿消退,逐渐恢复视力;七剂药后,咽喉肿胀痊愈。消息传开,瑷珲百姓纷纷前来求诊。陈善道发现,这里的患者多有寒毒侵袭之象,便在赤灯饮基础上,普遍加入附子、干姜、麻黄等温热之药,根据病情轻重调整剂量,做到“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实兼顾”。
期间,一位老妇人染病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气短,脉象虚浮欲脱,已是危重之象。陈善道诊断为“瘟毒伤肺,元气虚脱”,当即用百年老山参切片,让弟子用温水化开,缓缓灌入老妇人口中,再以锦灯笼、射干清热解毒,配伍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收敛元气。经过三日三夜的抢救,老妇人终于转危为安。
陈善道深知,瑷珲城地处边境,人口流动复杂,若仅靠诊治患者,难以彻底控制疫情。他便拜见瑷珲副都统,建议建立联防联控体系:“第一,设立隔离棚,将患者与健康人分开,避免交叉感染;第二,组织百姓定期用锦灯笼、艾草煮水,喷洒房屋、擦拭器物,消毒防疫;第三,在边境关卡设立检疫站,对入境人员进行排查,防止疫情传入;第四,推广锦灯笼种植,在室内搭建暖棚,克服严寒气候,保证药材自给自足。”
副都统对陈善道的建议深表赞同,立即下令执行。百姓们在陈善道的指导下,搭建暖棚种植锦灯笼,用锦灯笼、艾草煮水消毒,边境检疫站也严格排查入境人员。在军民同心、医政配合下,瑷珲城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陈善道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感慨:“抗疫非一人之功,需医者辨证施治,需官府统筹调度,更需百姓积极配合。唯有上下一心,才能筑牢防疫屏障。”
第四部分:瘟尽辽野绿 赤灯照千古
康熙二十三年春,辽东大地冰雪消融,浑河两岸柳色青青,漫山遍野的锦灯笼绽放出鲜红的花萼,宛如千万盏赤色灯笼,照亮了辽野。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这场肆虐辽东的锁喉瘟,终于被彻底根除。百姓们走出家门,耕种劳作,炊烟袅袅升起,孩童们在田间嬉戏,辽东大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陈善道并未停歇,他带着弟子们遍历辽东各州府,走访民间郎中与老农,收集整理抗疫期间的民间验方与实践经验。在锦州府,一位老郎中向他献上“锦灯笼膏”的秘方:将锦灯笼果实捣烂,加入凡士林、蜂蜜,制成药膏,外敷可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疮疡。陈善道验证后,发现药效显着,便将其收录进《赤灯抗疫录》;在辽阳府,老农们分享了“锦灯笼酒”的酿造方法,将锦灯笼果实与白酒同泡,饮用可预防咽喉疾病,陈善道也详细记录,推广至百姓家中。
他还深入研究地方史志与农书,发现早在明代,辽东民间就有以锦灯笼治疗喉痹的记载,只是未被正统医籍收录,仅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中医智慧,一半在文献,一半在民间。”陈善道对弟子们说,“我们不仅要研读经典,更要深入田野,挖掘那些未被记载的实践经验,才能让中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他耗费半年时间,对《赤灯抗疫录》进行增补修订,新增病案三十余例,涵盖不同体质、不同并发症的辨证施治方法;收录民间验方二十余种,包括内服、外用、食疗等多种形式;详细记载了锦灯笼的种植、炮制、储存技巧,以及防疫消毒的实用方法。书中特别强调“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医理念,呼吁后世医者重视民间智慧,注重临床实践。
康熙皇帝得知辽东疫情彻底平息,陈善道又修订完成《赤灯抗疫录》,龙颜大悦,再次下旨嘉奖:“陈善道鞠躬尽瘁,拯救辽东万民,其功绩卓着,朕心甚慰。特封陈善道为太医院左院判,留京任职;《赤灯抗疫录》刊印万册,分发全国各州府,令各地医者研习,建立防疫体系;锦灯笼列为国家级药材,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接到圣旨时,陈善道正在浑河岸边的锦灯笼种植园里,看着百姓们采摘果实。他捧着圣旨,心中百感交集,随即上书康熙皇帝,恳请留任辽东:“陛下,辽东百姓刚遭疫病之苦,亟需医者守护;锦灯笼种植与防疫体系尚需完善,臣愿留居辽东,继续为百姓服务,传承中医智慧。”康熙皇帝感念其赤诚,准其所请,加封他为“辽东医圣”,赐良田百亩,建立“赤灯书院”,供陈善道传授医术、整理文献。
此后,陈善道在赤灯书院广收弟子,不仅传授《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更注重临床实践与民间经验的传承,要求弟子们“每日巡诊,每月下乡,每季度整理民间验方”。他还组织弟子们编纂《辽东民间医方集》,收录了数千个民间偏方、验方,为中医发展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岁月流转,陈善道年逾八旬,依旧坚持坐诊、授课。临终前,他将弟子们召集到身边,指着窗外漫山遍野的锦灯笼,嘱咐道:“医者,当以仁心为根,以实践为叶,以文献为果。锦灯笼虽微,却能救万民于水火;民间智慧虽朴,却能补经典之不足。你们要记住,中医的生命力,在于源于生活,服务百姓,代代相传,永不枯竭。”
陈善道逝世后,辽东百姓为他修建了“医圣祠”,祠前种植大片锦灯笼,每逢清明,百姓们都会前来祭拜,悬挂锦灯笼,以缅怀这位拯救辽东的神医。《赤灯抗疫录》与《辽东民间医方集》流传后世,成为中医抗疫与临床实践的经典着作;锦灯笼不仅成为常用药材,更成为辽东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不拔、救死扶伤的精神。
结语
康熙年间的辽东锁喉瘟,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却也成为中医智慧绽放光彩的舞台。陈善道以仁心为引,以经典为基,以民间实践为翼,用锦灯笼这株不起眼的野草,配伍老山参等药材,辨证施治,救万民于水火。这场抗疫之战,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核心思想,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刻内涵。
民间百姓的智慧,如浑河淤泥敷腹、烟草水驱虫、锦灯笼悬挂避疫,虽未载于经典,却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医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陈善道不拘泥于成方,深入田野,挖掘民间智慧,将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既传承了中医经典,又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
如今,锦灯笼依旧在辽东大地生长,赤灯饮的配方仍在中医临床中应用,陈善道的故事也代代相传。这盏照亮辽野的“赤灯”,不仅驱散了当年的瘟神,更照亮了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道路,向世人昭示着:真正的智慧,永远源于生活,扎根实践,服务人民。
赞诗
赤灯一盏照辽疆,
善道仁心救万苍。
毒锁咽喉凭妙术,
参灯配伍破寒霜。
民间智慧藏真意,
文献传承续锦章。
千古医魂今未泯,
春风吹绿旧田桑。
尾章
百年之后,辽东大地再无大规模疫病,锦灯笼种植已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产业,赤灯饮的配方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医家类》,成为中医治疗咽喉疾病的经典方剂。赤灯书院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矗立在浑河岸边,成为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场所,无数医者在这里研习经典、实践医术,延续着陈善道的精神。
每逢瘟疫高发季节,辽东百姓依旧会悬挂锦灯笼,用锦灯笼、艾草煮水消毒,这一习俗已融入当地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医理念,也随着陈善道的故事,深深扎根在世人心中,指引着后世医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这盏从辽东窑洞中升起的赤色灯笼,不仅照亮了当年的抗疫之路,更成为中医文化的象征,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向世人诉说着中医与百姓、与生活、与实践的深厚渊源,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