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董,”徐招娣一脸笑意,“这个月的集团总资金调度报表,您得看看。”
徐大志转过身,接过文件夹,随手翻着。纸张哗啦作响,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跳进眼里。看着看着,他嘴角忍不住往上扯,差点就乐出声来,赶紧用一声咳嗽掩饰了过去。
他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放,手指点着上面几处划了红线的数字,“我说徐招娣啊,你这哪是来汇报工作,你这是来给我上紧箍咒来了。”他语气里带着戏谑,“我看你啊,真是抱着金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就是见不得钱从集团里流出去一星半点,投出去就跟割你肉似的。”
徐招娣被说得脸一红,争辩道:“徐董,不是我担心,是真……真有点怕集团资金转不开了!好几个项目同时要钱,特别是小麦集团投出去太多了,账上……”
“没钱了?”徐大志打断她,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果断,“这还叫个事儿?几个集团之间,相互拆借一下应应急!再不行,找银行去啊!兴州市的银行要是额度紧,那就去找省行!能贷多少就贷多少!咱们几个集团现在生意怎么样,你不清楚?销售一天比一天好,生产线都没停过!在银行眼里,咱们就是能下金蛋的母鸡,是优质企业!他们巴不得咱们多贷点呢!”
他挥挥手,像是要赶走什么烦人的苍蝇,“下次这种诉苦的话,可别到我这儿来说了。自己想办法去!下面养了那么一帮人,难道就只会埋头记账、算账、查账?动起来!专门抽调几个人出来,成立个小组,就负责协助下面企业跑银行!跟他们搞好关系,把贷款的事儿跑下来!这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徐招娣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徐大志已经不由分说地朝门口摆手了,“快去快去,办法总比困难多,别杵在这儿了。”
看着徐招娣一脸无奈、耷拉着肩膀出去的背影,徐大志摇了摇头,心里却门儿清。徐招娣是稳妥,守成有余,但这猛冲猛打的开拓劲儿,确实差了点。眼下这局面,光靠守是守不住的。
他一抬头,看见邹英还站在办公桌前,手里也拿着个本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显然,刚才他那一通连说带训,把她也给镇住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汇报什么,怎么汇报。
徐大志可没管她心里那些弯弯绕,他现在脑子里装的都是下一步的棋该怎么走。他走到办公桌后,坐下,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看向邹英。
“邹英,你记一下。”
邹英立刻收敛心神,翻开本子,拿起笔。
“第一,”徐大志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通知小麦空调书记谢伯洪,调任他到红光分厂当厂长。再通知赵宏宇,调他去永明分厂当厂长。告诉他们,情况紧急,别磨蹭,这几天就必须到位!”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给邹英记录的时间,然后继续说:“至于他们带去的助手嘛……就从电子总厂这边抽调几个得力、机灵的过去。原红光厂的李建国、宋阳江,还有永明厂的刘宝华,这几个人,先任命为分厂书记。你明确传达,让他们务必配合好谢伯洪和赵宏宇的工作!”
徐大志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强调道:“我们花了大力气,好不容易把这两个厂子收购、合资进来,不是摆着看的!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把它们理顺!该整顿的人员整顿,该捋顺的流程捋顺。别贪大求全,先给我上马那些简单的、能立马组织生产的产品线,让机器先转起来,工人先动起来!”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已经看到了更远的未来,“等城西开发区的新厂房完全建好,这两个分厂,将来都是要搬过去集中管理的。那是后话,眼下,必须站稳脚跟!”
“第二,”徐大志收回目光,重新聚焦在邹英身上,“你这边,以集团办公室的名义,立刻牵头成立两个专项工作组。一组对应红光厂,一组对应永明厂。工作组的任务,就是全力协助、支持谢伯洪和赵宏宇他们开展工作,遇到他们协调不了的困难,工作组要顶上去,代表集团进行协调!明白了吗?”
“明白了,徐董。”邹英飞快地记录着,心里暗暗吃惊。这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和工作安排,如同疾风骤雨,显然徐总对整合这两个新收购的厂子极为重视,而且要求的速度非常快。
“好了,就这些,立刻去办吧。”徐大志交代完毕,靠回椅背,摆了摆手。
邹英合上本子,应了一声,快步离开了办公室。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徐大志闭上眼,揉了揉眉心。刚才在徐招娣和邹英面前表现出来的雷厉风行和成竹在胸,稍稍收敛,一丝疲惫悄然浮现。但他脑子里那根弦,却始终绷得紧紧的。
谢伯洪和赵宏宇,是他磨砺过的人手,不管怎么,他们是有管理经验的。现在把他们派到问题最多的红光和永明分厂去,就是要去啃最硬的骨头。
至于李建国、宋阳江、刘宝华那几个原厂的老人,安排当书记,是求稳,利用他们对原厂情况的熟悉,辅助新人开展工作,但也得防着他们固守老一套,或者暗中使绊子。这其中的平衡,需要谢伯洪和赵宏宇自己去巧妙把握了。
还有银行贷款……徐招娣觉得风险大,他何尝不知道。但商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正是抢占市场、扩大规模的关键时期,不敢负债,就等于把机会拱手让人。他得亲自给几个省行的领导打个电话“联络联络感情”了,有些层面,光靠下面的人去跑,分量确实不够。
他心里默默盘算着,这两个分厂如果能尽快走上正轨,形成产能,不仅能缓解目前订单生产的压力,更能为即将建成的城西新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那里,才是他真正梦想开始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兴州电子集团内部,因为徐大志的这几道指令,悄然涌动起一股忙碌而紧张的气氛。
徐招娣虽然被“骂”了一顿,但执行起来毫不含糊。她迅速从财务部抽调了三名精干人员,组成了专门的“银行联络小组”,给他们定了指标,分了工,开始密集地拜访市里、乃至省里的各家银行。
而邹英那边,调令第一时间下发。谢伯洪和赵宏宇接到通知,都没有丝毫怨言,只是默默交接了手上的工作。谢伯洪性格沉稳,做事缜密;赵宏宇则更显锐气,敢于突破。两人风格不同,但能力都毋庸置疑。他们各自从总厂挑选了两名年轻、有冲劲的骨干作为助手,简单准备后,便奔赴新的岗位。
红光分厂和永明分厂,如同两艘原本有些迷失方向的旧船,迎来了新的掌舵人,同时也被注入了来自总厂的新鲜血液。变化,在细微之处开始发生。
谢伯洪到了红光厂,并没有急着开大会、讲大道理。他先是拉着书记李建国和宋阳江,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把厂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转了个遍,从车间到仓库,从食堂到宿舍。他问得很细,生产环节的卡点在哪里?原材料的供应还顺畅吗?工人们最近都在议论什么?他听得更多,常常是李建国或宋阳江在说,他默默地听,偶尔在本子上记几笔。
李建国起初对这个“空降”的谢厂长还有些观望,但几天接触下来,发现谢伯洪务实、不摆架子,而且明显是真心想解决问题,态度也渐渐从客套变得诚恳起来。他开始主动介绍一些厂里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些积压已久的技术难题。
喜欢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