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处商族早期聚落遗址的地下,发现了更具原始气息的宝藏。
这里的土层带着明显的火烧痕迹,一口陶瓮里装着数十件石制工具与骨制农具,石斧、石铲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无缺;
骨耜、骨镰以兽骨为料,打磨得光滑顺手,是商族先民耕作、狩猎的必备之物;
旁边散落着几枚陶制纺轮与陶埙,纺轮上刻着简单的螺旋纹,陶埙造型小巧玲珑,只有五个音孔,轻轻凑到唇边一吹,浑厚古朴的声响在空寂的地下回荡,带着穿越千年的苍凉,是迄今发现较早的原始乐器。
最动人的是一只陶制的酒壶,造型模仿鸟兽,壶嘴呈鸟形,圆眼尖喙,壶身刻着简单的绳纹,腹部鼓起如兽腹,壶内还残留着当年的酒液痕迹,虽已干涸,却仿佛能嗅到三千年前商族先民围坐饮酒、欢歌笑语的气息。
在更深处的土层里,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透着异常。
空间再次下沉至十五米深处,一处石砌窖穴赫然出现,窖穴四壁用规整的青石板垒砌,缝隙用黄土填充,历经五千年依旧稳固。
窖穴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黑陶高柄杯,杯身修长纤巧,杯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一毫米,表面乌黑发亮,透着瓷器般的光泽,是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的巅峰精品,历经五千年风雨依旧完好无损,指尖轻叩,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石台两侧的陶罐里,藏着数十件玉饰与石制礼器,玉簪、玉璜造型简约古朴,没有繁复纹饰,却透着天然的温润;
石璋、石钺形制规整,边缘打磨得平滑,是研究商族起源与龙山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
在商丘地下搜寻了整整三天,空间里又添了数不尽的珍奇。
从商族早期的贝币、黑陶到周代宋国的青铜礼器、竹简,从王室的府库藏品、贵族的随葬品到先民的工具、乐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商丘城的千年记忆,诉说着华夏商业文明的源头与周代诸侯都城的繁华。
站在阏伯台旁,望着远处商丘古城的飞檐翘角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边,晚风拂过,带着古城特有的沉静气息。
这一趟趟的收获都非常不错,让赵国强都舍不得停下寻宝的脚步,他觉得他自己搜寻宝贝都有些上瘾了。
下一站,许昌——那座“三国故都”,正等待着他去探寻曹魏政权的烽火遗珍。
许昌的晨光带着颍河的清润,漫过曹魏故城的夯土残垣,与市区林立的现代建筑勾勒出古今交织的轮廓。
赵国强立于魏都区上空,脚下的土地曾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核心腹地,从许都宫阙到屯田沃野,地下每一寸泥土都藏着三国争霸的铁血荣光与曹魏政权的典章风华。
这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心中既有收官的郑重,也有对未知宝藏的热切期盼。
心念一动,空间径直下沉至八米深处,穿透后世淤积的土层,触碰到曹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层。
许昌地下土层紧实,夹杂着当年城郭夯土的颗粒与屯田区的稻壳残迹,透视之力如细密的网,铺展过故城遗址、毓秀台周边,最终在许都宫城核心区域锁定了一处异常规整的夯土结构。
这里夯层坚硬致密,其间散落着汉代的绳纹砖残块与“魏”字瓦当碎片,边缘还嵌着锈蚀的铁制加固件,正是曹魏时期的皇家府库遗存。
赵国强迈步而入,迎面是一扇半掩的石门,门轴处残留着铜制合页的锈迹,门楣上雕刻的卷草纹虽已模糊,却依旧能看出汉代的雄浑气度。
府库内光线幽暗,空气中弥漫着松烟、皮革与黄土混合的厚重气息。
数十口柏木大箱整齐排列,箱身刷着暗红漆料,虽已斑驳起皮,却依旧稳固,铜质锁扣上铸着“魏宫”二字,字体方正遒劲,是曹魏皇家专属标识。
轻轻抬手扭断锁扣,一股樟香混合着金属锈蚀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内铺着早已褪色的丝绸,上面整齐摆放着曹魏时期的青铜礼器与车马饰件:
一件青铜方鼎三足粗壮,鼎身刻着“黄初三年造”的铭文,笔画刚劲,腹部铸着简化的蟠螭纹,是曹丕称帝后铸造的祭祀重器;
一对青铜轺车配件完好无损,车軎上铸着精美的兽首纹,铜铃虽已锈蚀,却依旧能想见当年仪仗出行的威严;
数件青铜弩机工艺精湛,机牙、悬刀保存完好,弩臂上刻着“魏武弩”三字,是曹操军队常用的制式武器,透着沙场征战的凌厉。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鎏金铜编钟,共十二件,大小依次递减,钟身鎏金虽已部分脱落,却依旧金光闪烁,钟体刻着细腻的夔龙纹与乐律铭文,轻轻敲击,音色清亮悠扬,正是曹魏宫廷宴乐的核心乐器。
空间继续下沉,他在故城西北角的一处地下窖穴中停下。
这里用青砖垒砌,四壁留有当年的火把熏痕,地面散落着数百枚五铢钱与曹魏时期特有的“魏五铢”,钱文清晰,边缘规整,层层叠叠堆放在陶瓮中,仿佛能看见当年许都商业繁盛、商旅往来的景象。
窖穴东侧的木箱里,藏着数十卷竹简与木牍,用牛皮绳串联而成,上面刻着隶书铭文,内容涉及曹魏的屯田制度、军事部署与官员任免,诸如“屯田兵卒岁纳谷五十斛”“夏侯渊守汉中”的记载,墨迹虽已渗入竹木纹理,却依旧清晰可辨,是研究曹魏政权内政军事的第一手资料。
旁边的陶瓮中,还残留着厚厚一层碳化的粟米与麦种,颗粒饱满,见证了当年屯田制带来的丰饶。
顺着夯土城墙的走向,透视之力在一处坍塌的地下密室中发现了贵族墓葬的痕迹。
墓道用巨石封堵着,普通人根本难以从这里通过。
巨石粗大笨重异常,没法移动 ,难以破坏。
石门上雕刻着曹魏典型的云气纹与神兽纹,神兽昂首怒目,姿态威猛。
进入石门,墓室中央的棺椁虽已腐朽,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规制,棺椁旁的随葬品依旧完好无损,看来还没有盗墓贼光顾过这里:
一套铁制铠甲保存完整,甲片细密,编绳虽已老化,却依旧串联有序,甲胄上刻着“张辽”二字,正是曹魏名将的随身铠甲,透着久经沙场的沧桑;
一件玉璧直径足有一尺,上面刻着谷纹与蟠虺纹,温润通透,是汉代玉璧工艺的延续;
数件陶制俑人造型生动,有武士俑、文官俑与侍女俑,神态各异,服饰细节清晰,是曹魏丧葬制度的实物见证。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箱书画卷轴,虽已受潮泛黄,却依旧能辨认出字迹与画意。
其中一卷是蔡邕的隶书真迹,笔力雄浑,气韵生动;
另一卷是描绘许都宫阙的帛画,线条流畅,色彩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宫城的宏伟规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三国时期绘画珍品。
在故城郊外的屯田遗址地下,赵国强找到了更具生活气息的遗存。一处陶窑遗址中,散落着数十件陶制生活用具,陶碗、陶盆造型规整,表面刻着简单的弦纹,部分陶器上还刻着“屯田”二字;旁边的窖穴里,藏着数件铁制农具,铁犁、铁锄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是曹魏屯田制推行的直接物证。
其中的一只陶制酒樽,造型古朴,樽身刻着“与君同饮”四字,内壁还残留着当年的酒液痕迹,仿佛能嗅到三国名士纵酒论政的豪情。
旁边的竹篮里,还残留着碳化的枣、梨等果核,见证了当年屯田军民的生活日常。
在许昌地下连着搜寻了三天,空间里堆满了数不尽的曹魏遗珍。
从皇家府库的青铜礼器、编钟竹简,到名将的铠甲兵器,再到屯田军民的农具用具,每一件都承载着三国故都的烽火记忆,诉说着曹魏政权的强盛与繁华。
从地底下升上来,站在毓秀台上,望着远处曹魏故城的残垣断壁在夕阳下拉长身影,晚风拂过,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赵国强清点着空间里的宝藏,从商丘的商周古物到许昌的三国遗珍,跨越数千年的文物琳琅满目,足以填满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甚至还有富余。
他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这最后一站的收获圆满收官,寻宝的瘾头也在此刻悄然褪去。
要不要开博物馆?这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已久,眼前的珍宝都带着华夏文明的印记,理应让世人所见,但“零元购”的风险如影随形,让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空间缓缓升空,许昌的轮廓逐渐远去。
赵国强望着满室的珍奇,心中有了初步的打算:先在空间里妥善存放这些文物,至于博物馆,或许可以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用一种更稳妥的方式,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真正绽放属于它们的光彩。
这趟长达一月的寻宝之旅,还差最后一站——京城,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了。
喜欢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