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十八年冬,杨承佑因病在洛阳太极殿驾崩,享年五十六岁。太子杨景琰继位,改元 “永熙”,尊杨承佑为 “孝宗仁皇帝”。
杨景琰继位后,首要任务是巩固边疆与深化民生改革。永熙元年春,漠北的乃蛮部落崛起,联合突厥残余势力,组成三万骑兵袭扰并州边境。杨景琰命镇北将军杨昭文率领两万骑兵驰援,同时派遣使者前往乃蛮部落,许以互市优惠与草场使用权,劝说其归顺。杨昭文抵达边境后,采用 “诱敌深入” 战术,将乃蛮军队引入预设埋伏圈,一举击溃;使者则成功劝说乃蛮部落首领归降,杨景琰下令在漠北增设 “乃蛮都护府”,管辖乃蛮部落与周边势力,漠北边境再度稳定。
在民生方面,杨景琰推出 “养老革新政策”:将各州郡养老院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县一级,为年满六十的老人提供免费食宿与医疗服务;同时设立 “孝亲奖励制度”,对赡养老人的家庭,免除其一人的徭役,鼓励百姓孝亲敬老。这一政策推行后,大燕的养老体系更加完善,百姓的幸福感显着提升。
科技与文化领域,杨景琰继续推动创新。永熙三年,他下令在崇文馆设立 “航海研究院”,组织工匠改进船舶设计,打造可远航的 “楼船”,配备指南针与防水船舱,为日后海上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邀请天竺、波斯、大秦的学者在洛阳举办 “世界学术交流会”,探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促进中外科技文化融合。
永熙五年,大燕的海上贸易取得突破 —— 航海研究院打造的楼船成功抵达南洋的爪哇国,与当地建立贸易关系,中原的丝绸、瓷器换取南洋的香料、象牙与宝石。杨景琰下令在广州、泉州设立 “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征收关税,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大燕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永熙十年,大燕王朝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人口突破四千五百万,垦田面积达五千五百万亩,海上贸易与陆上丝绸之路并行,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枢纽;科技领域,航海技术、天文观测、医学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方面,儒、释、道三教融合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洛阳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杨景琰在洛阳举行建国一百五十周年庆典,各国使者纷纷前来祝贺,其中包括南洋、欧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呈现出 “万国来朝” 的盛景。庆典之上,大燕军队展示了最新的航海战船与骑兵装备,艺人表演了融合中外风格的歌舞,各国使者献上珍贵礼物,表达对大燕的敬意。
庆典结束后,杨景琰前往太祖陵祭拜,在陵前说道:“太祖爷爷,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大燕的盛世得以延续,百姓安居乐业,中外友好往来。您生前的愿望,已在历代先帝与臣民的努力下实现,大燕的江山,定会永远稳固。”
陵前的石碑历经百余年风雨,“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的字迹依旧清晰。它见证了大燕王朝从边陲郡府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辉煌历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对 “以民为本” 理念的坚守,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在乱世中拼搏、在盛世中奋进的精神。
此后,大燕王朝又历经十余代帝王,虽偶有边疆冲突与内部调整,但 “以民为本”“开放包容” 的治国理念始终未变。太祖杨帆开创的基业,如同参天大树,根系深扎于百姓之中,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成为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远的王朝之一。
数千年后,当后世之人翻开《大燕通史》,读到杨帆在玄菟郡起兵、杨昭业推广水力鼓风炉、杨承佑普及双季稻、杨景琰发展海上贸易的故事时,依然会为这个王朝的繁荣强盛所震撼,为那些为国家发展、百姓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帝王与臣子所感动。大燕王朝的历史,不仅是一段王朝兴衰的记录,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繁荣、进步的史诗,它永远铭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永宁二年春,洛阳崇文馆火器研究院内,工匠们正围着一台新造的 “突火枪” 进行试验。杨明轩亲自到场视察,研究院掌院沈括手持图纸上前汇报:“陛下,此突火枪以精铁打造枪管,内置火药与弹丸,点火后弹丸可喷射百步之外,击穿铁甲。经多次试验,其射程与威力均远超传统弓箭,若批量生产装备军队,必将大幅提升我燕军战斗力。”
杨明轩示意工匠进行演示,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弹丸瞬间击穿百步外的铁甲靶,嵌入后方土墙。他上前查看弹痕,不禁赞叹:“沈卿,此器威力惊人!朕命你即刻扩大生产,优先装备西域与北方边境军队,同时组建‘火器营’,选拔精锐士兵专项训练,务必在一年内形成战斗力。”
沈括领命后,立即从全国抽调熟练工匠,在洛阳、长安设立两大火器工坊,采用水力鼓风炉冶炼精铁,标准化生产突火枪部件。为解决火药储存与运输问题,工坊还研发出密封油纸包装,防止火药受潮。永宁三年冬,首批五千支突火枪交付军队,西域大将军杨明宇率先组建火器营,经过三个月训练,部队已能熟练运用突火枪进行阵地防御与冲锋作战。
然而,火器研发的同时,北方边疆传来新的危机。永宁四年秋,漠北的克烈部落联合乃蛮残余势力,组建四万骑兵,趁大燕更换年号、边境兵力调整之际,袭扰并州、凉州边境,攻破三座边城,劫掠人口数千。消息传到洛阳,杨明轩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镇北将军秦琼奏道:“陛下,克烈部落首领脱里野心勃勃,此次来袭虽声势浩大,但缺乏攻城器械,且不擅持久战。臣愿率领三万大军,携带新装备的突火枪,前往边境迎敌。同时,可命乃蛮都护府的部落出兵牵制,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兵部尚书马周补充道:“陛下,此次叛乱暴露出边境防御的漏洞。臣建议在并州、凉州边境修建‘烽火台 - 驿道’联防体系,每隔三十里设立一座烽火台,发现敌情即刻传讯;同时加固边城城墙,增设炮台,部署突火墙,形成纵深防御。此外,可派遣使者前往克烈部落周边的塔塔尔部落,许以贸易优惠,劝说其出兵协助,孤立克烈部落。”
杨明轩采纳两人建议,命秦琼率军出征,又派遣使者前往塔塔尔部落。秦琼抵达边境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加固边城防御,部署火器营在城墙之上。克烈部落大军抵达城下后,脱里下令骑兵冲锋,却被城上的突火枪密集射击,骑兵纷纷倒地,死伤惨重。脱里见状,只得下令撤军,转而劫掠周边村落。秦琼趁机率领大军与塔塔尔部落军队汇合,追击克烈部落,在漠北的斡难河畔展开决战。
战斗中,秦琼命火器营列阵在前,轮番射击,克烈部落骑兵冲锋受阻;随后骑兵部队从两翼包抄,一举击溃克烈军队。脱里率领残部逃往西方,克烈部落从此衰落。经此一役,突火枪的威力得到充分验证,杨明轩下令在全国军队中推广,同时加快烽火台与驿道的修建,北方边境防御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改革方面,永宁五年,杨明轩推出 “农业革新政策”。他下令在江南、荆湖地区推广 “稻鱼共生” 模式,利用稻田养鱼,鱼粪为稻田施肥,既提高粮食产量,又增加百姓收入;同时在北方干旱地区推广 “耐旱麦种”,此麦种由农科所培育,可在缺水环境下生长,亩产较传统麦种提升两成。为确保政策落地,杨明轩派遣农官前往各地,指导百姓种植,发放种子与农具补贴。
同年冬,杨明轩还关注到流民问题。当时因部分地区遭遇旱灾,出现少量流民。他下令在各州郡设立 “流民安置营”,为流民提供免费食宿与种子,引导他们前往荒地开垦,给予三年免税政策。同时,命地方官员核查豪强隐匿的土地,将多余土地分配给流民,有效缓解了流民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
随着国家治理的深入,杨明轩开始着手皇位传承的准备。此时他已年过三十,长子杨承煜年满十五,次子杨承烨十三岁,三子杨承昊十一岁。杨承煜沉稳好学,跟随杨明轩处理朝政,对律法与民生事务颇有见解;杨承烨勇猛果敢,跟随杨明宇在西域历练,熟悉军事与边疆治理;杨承昊聪慧机敏,对科技与贸易兴趣浓厚,曾协助杨明哲改进航海技术。
为考察三位皇子的能力,杨明轩命杨承煜负责修订《大燕民律》,完善民事纠纷处理条款;杨承烨负责训练西域火器营,提升边疆军队的火器作战能力;杨承昊负责改进海上贸易的 “市舶司管理制度”,规范关税征收与商船登记。杨承煜修订民律时,新增 “邻里互助条款”“财产继承细则”,简化民事案件审理流程,得到百姓广泛认可;杨承烨训练火器营时,创新 “火器 - 骑兵协同战术”,提升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杨承昊则建立 “商船信用评级体系”,根据商船的贸易记录与信誉,给予不同的关税优惠,促进了海上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经过两年考察,杨明轩在永宁七年春召集众臣,宣布立长子杨承煜为太子,封杨承烨为 “西域骠骑将军”,协助杨明宇镇守西域;封杨承昊为 “市舶司副使”,协助杨明哲管理海上贸易。杨明轩对三位皇子叮嘱道:“大燕的盛世是太祖与历代先帝打拼而来,你们要牢记‘以民为本’的遗训,无论身处何职,都要以百姓福祉为重,以国家稳定为先,切勿因权力争斗而损害王朝根基。” 三位皇子跪地谢恩,立誓守护大燕江山。
文化交流方面,永宁八年,杨明轩迎来了中外交流的新高峰。此时,郑和率领的船队已第三次出使西洋,抵达了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与东非的索马里,与当地建立了贸易关系。郑和返回时,随行的有东非、阿拉伯半岛十余个国家的使者,他们带来了长颈鹿、斑马等珍奇动物与香料、象牙等物产,向大燕表示臣服。
杨明轩在洛阳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宴请各国使者,与他们签订《友好通商条约》,开放更多港口与商路。同时,他下令在洛阳修建 “万国馆”,展示各国的物产与文化,供百姓参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年冬,欧洲的意大利使者也到访洛阳,带来了欧洲的绘画、雕塑作品与天文仪器,杨明轩与他们签订贸易协议,中原的丝绸、瓷器通过欧洲使者传入欧洲,欧洲的文化艺术也开始影响中原,中外文化交流迈入新阶段。
永宁十年,大燕王朝迎来建国一百八十周年。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五千五百万,垦田面积达六千五百万亩,粮食产量充足,国库充盈;科技领域,火器、航海、农业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军事方面,军队装备精良,边疆稳定;中外交流频繁,海上贸易与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洛阳成为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心之一。
杨明轩在洛阳举行盛大庆典,各国使者齐聚一堂,庆典持续十日。期间,大燕军队展示了最新的火器装备与战术,艺人表演了融合中西方风格的歌舞,各国使者献上珍贵礼物,呈现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盛景。庆典结束后,杨明轩与太子杨承煜一同前往太祖陵祭拜。
在太祖陵前,杨明轩抚摸着陵前石碑上 “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的刻字,对杨承煜说道:“承煜,太祖的愿望,是历代先帝奋斗的目标。如今大燕国泰民安,中外友好,但你要记住,盛世之下更需居安思危,唯有不断革新、心系百姓,才能让大燕的江山永远稳固。” 杨承煜躬身答道:“儿臣定当牢记太祖遗训与父皇教诲,守护好这太平盛世,让大燕的荣光传承下去。”
永宁十二年,杨明轩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南方的交州因气候湿热,爆发了小规模的瘟疫,杨明轩立即命太医前往诊治,推广防疫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西域方面,大食帝国虽未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但仍在暗中拉拢西域小国,杨明轩命杨明宇加强西域防御,加大对西域的经济援助,确保西域稳定。
在杨明轩的治理下,大燕王朝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的局面,科技不断进步,民生持续改善,中外交流频繁,边疆安定,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太祖杨帆 “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的愿望,在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努力下,得以长久延续。
《带着基地闯三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带着基地闯三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带着基地闯三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