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郁离子云:天地之呼吸,吾于潮汐见之。祸福之素定,吾于梦寐之先兆见之。同声之相应,吾于琴之弦见之。同气之相求,吾于铁与磁石见之。鬼神之变化,吾于雷电见之。阴阳五行之消息,人命系其吉凶,吾于介鳞之于月见之。祭祀之非虚文,吾于豺獭见之。天枢之中,吾于子午之针见之。巫祝之理不无,吾于吹蛊见之。三辰六气之变,有占而必验,吾于人之脉色见之。
译文:
郁离子说:天地的呼吸,我从潮汐的涨落中观察到。
祸福的预先注定,我从梦寐的先兆中察觉。
相同声音的相互应和,我从琴瑟的弦音中体会。
相同气息的相互吸引,我从铁与磁石的感应中见证。
鬼神的变幻莫测,我从雷电的轰鸣中感知。
阴阳五行的消长变化,人命与之关联的吉凶,我从鱼类随月相的变化中发现。
祭祀并非空洞的仪式,我从豺獭按时祭祀的行为中明了。
天枢星的方位,我从磁针的指向中确定。
巫祝之术并非虚妄,我从吹气施蛊的现象中领悟。
日月星三辰与六气的变化,占卜必有应验,我从人的脉象气色中验证。
注解:
此段通过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类比,阐释\"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
潮汐与天地呼吸的关联,体现古代宇宙观中\"天人同构\"的理念。
豺獭祭祀出自《礼记·月令》,豺祭兽、獭祭鱼被视为顺应天时的礼仪象征。
吹蛊指巫祝通过吹气施放蛊毒的巫术,反映古代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
介鳞随月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地行训》,描述鱼类活动与月相的周期性关联。
子午针即指南针,其指向功能在明代航海技术中已广泛应用 。
这些例证共同构建了刘基\"观着知微\"的认识论体系。
原文:
观其着以知微,察其显而见隐。此格物致知之要道也。
译文:
观察显着的表象以推知细微的本质,洞察显露的现象以发现隐藏的规律。
这是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的关键方法。
注解: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是儒家认识论的核心命题。
刘基在此强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归纳,达到对抽象规律的认知。
\"着\"与\"微\"、\"显\"与\"隐\"的对立统一,体现辩证思维。
这种方法论与《郁离子》中大量使用的寓言类比手法一致,如以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揭示世风虚伪,以狙公养猴的寓言批判暴政 ,均为\"格物致知\"的实践范例。
原文:
不研其情,不索其故,梏于耳目而止,非知天人者矣。
译文:
不探究事物的本质,不推求现象的根源,仅局限于耳目所见,就不是真正通晓天人之道的人。
注解:
此句批判浅尝辄止的认知态度,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度挖掘。
\"梏于耳目\"指受感官经验的束缚,未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刘基在《郁离子》中多次讽刺此类认知局限,如《僰人养猴》篇中狙公不知猴群觉醒的根源,最终饿死 。
\"天人\"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议题,刘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对天人关系的贯通理解。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以上内容核心是《郁离子》中关于认知方法的论述:首先通过潮汐与天地呼吸、铁与磁石相吸、介鳞随月变化等自然现象,以及豺獭祭祀、子午针指向等人文\/事物现象,举例说明“观其着以知微,察其显而见隐”的认知逻辑。
接着明确指出这是“格物致知”的关键方法。
最后批判“不研其情、不索其故,仅局限于耳目所见”的浅层认知,认为这样无法通晓“天人之道”。
喜欢命理探源【译注】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命理探源【译注】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