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原始歌
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天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注释】《灵枢·九针篇》中,黄帝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称呢?”岐伯回答说:“这源于天地间的基本数理,从一开始,到九结束。第一针效法天,第二针效法地,第三针效法人体,第四针效法时节,第五针效法音律,第六针效法法规,第七针效法星象,第八针效法风候,第九针效法原野。九针,是圣人根据天地间的数理创制的,从一开始,到九终结,九与九相乘,得八十一,与黄钟的数理相应,针的数目与此相应,而人的身体形态也与此相应。皮肤对应天,肌肉对应地,血脉对应人体,筋腱对应时节,声音对应音律,阴阳对应法规,牙齿、面部、眼睛对应星象,气息对应风候,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对应原野,这是天与人相互贯通的道理。所以第一针刺皮肤,第二针刺肌肉,第三针刺血脉,第四针刺筋腱,第五针刺骨骼,第六针调和阴阳,第七针补益精气,第八针祛除风邪,第九针疏通九窍,消除三百六十五个节气带来的影响,各自有其主治的病症。
九针式图并九针主治法歌
一、镵针式图:略
【注释】九针中的第一针叫镵针,它的样式效仿巾针,从针的末端向上量一寸半的地方为针身,末端是锐利的尖头,整体长度为一寸六分。“镵”的意思是锐利;“卒”指的是针的末端。说的是这针长一寸六分,上端距离末端一寸半,下端只留一分长的锋芒,是为了浅刺而不使它深入体内。
镵针主治法歌
镵针即今箭头针,主刺皮肤邪肉侵,毋令深入泻阳气,邪正相安营卫均。
【注释】镵针就是现在所说的箭头针,主要用于针刺治疗邪热引起的病位在头部、身体皮肤的病症。不能让它刺入过深,太深就会损伤阳气。所以必须只刺入一分左右的深度浅浅地刺,使邪气去除而正气不受损伤,营气卫气得以调和,那么病症就能消除了。
二、员针式图:略
【注释】第二种针叫员针,它的形制效仿絮针,针身像竹筒一样挺直,针尖像卵的尖端一样圆钝,长度是一寸六分。所谓“筒身卵锋”,说的是针身像竹筒那样直,末端的锋芒像卵的尖端那样圆钝。
员针主治法歌
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气侵肉分,筒身卵锋不伤正,利导分肉邪自平。
【注释】员针就是絮针,主要治疗邪气停留在分肉之间的病症。它针身挺直如竹筒、针尖圆钝如卵尖,能顺利疏导分肉间的邪气,使邪气排出而不损伤肌肉的正气。
三、鍉针式图:略
【注释】九针中的第三种叫鍉针,它的形制效仿黍米粟米的尖端,长度为三寸半。所谓黍米粟米的尖端,是说它圆润而微微带尖,利于施行补法。
鍉针主治法歌
鍉针之锐如黍粟,恐其深入伤肌肉,按脉勿陷以致气,刺之邪气使独出。
【注释】鍉针的锋芒,像黍粟的尖端一样,主要治疗邪气在脉中的病症。不适合刺得太深,只需按压在脉上等候气至,通过针刺将脉中的邪气单独排出。
如果按压得过深,陷入到肌肉里,即便邪风能够排出,肌肉的正气也必然会受到损伤。
四、锋针式图:略
【注释】九针中的第四种叫锋针,它的形制效仿絮针,针刃有三个边角,长度为一寸六分,针的上端距离针末八分,下端留有八分。所谓针刃有三个边角,是说它针身直而粗壮、针尖锐利,可用来泻热、放血。
锋针主治法歌
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气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血营卫通。
【注释】锋针就是现在的三棱针,主要用于针刺治疗因时气导致的温热积滞等病邪。凡是发生在经络中,因壅塞顽固而难以解除的疾病,用三棱针的锋利特性,通过泻热出血的方法,使经络开通,营卫调和,那么壅塞顽固的疾病就能痊愈了。
五、铍针式图:略
【注释】九针中的第五种叫铍针,效仿剑锋的形制,宽二分半,长四寸。它之所以要宽二分半、长四寸,形制如同剑锋,是取其能够开通的作用。
铍针主治法歌
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而为痈脓已成,大脓一泻即时和。
【注释】铍针的锋芒如同宝剑,主要用于针刺治疗寒热相互搏结,或者邪气郁滞在营卫之间,导致气血凝滞不通而形成的痈疽。当痈疽内的脓液已经形成时,就用铍针切开排脓。脓液排出后,阴阳得以调和,痈疽的热症也就痊愈了。
六、员利针式图:略
【注释】第六种针叫员利针,效仿牦针的形制,针尖稍粗,针身反而较细,长度是一寸六分。它效仿牦针的原因,是因为毛中粗壮的叫做牦,利用它细而坚韧的特点,可以刺入稍深的部位。
员利针主治法歌
员利形尖如牦,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即时通。
【注释】员利针,针尖形状像牦牛的毛一样,圆而锐利,主要治疗虚邪侵入经络导致的急性痹症以及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等病症。用它针刺后,经络得以畅通,虚邪自然就会消散了。
七、毫针式图:略
【注释】第七种针叫毫针,针尖像蚊虻的嘴一样,效仿毫毛的形态,长一寸六分。它的针尖必定像蚊虻的嘴,是取其纤细精微、进针徐缓的特点。
毫针主治法歌
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入徐出邪正安。
【注释】毫针,因为它的形制效仿毫毛,所以得名。主要用于针刺治疗邪气侵入经络,导致疼痛、痹症等邪气较浅的病症。凡是正气不足的人,用这种针针刺时,要轻柔缓慢地进针,逐渐消散邪气;稍微长时间留针,缓慢滋养正气,这样一来,停留在浅表经络中的寒邪、病痹等,都能得到平复。
八、长针式图:略
【注释】第八种针叫长针,它的形制效仿綦针,长度有七寸。因为它可以用来治疗深藏的邪气和远处的痹症。
长针主治法歌
长针主治虚邪伤,内舍骨解节腠殃,欲取深邪除远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释】长针就是现在所说的环跳针,主要用于治疗虚邪深入体内,潜藏在骨骼之中,能疏通腰脊关节的腠理间隙。凡是要祛除深藏的疼痛邪气,必须用这种针身较长、针尖锋利的针具,按照规范的方法针刺,才能使深藏的邪气排出,远处的痹痛解除,从而恢复安康。
九、大针式图:略
【注释】第九种针叫大针,它的形制效仿锋针,针尖微微圆润,长度有四寸。针尖形状像小棒,针身粗而大,可用来泻除郁滞、疏通关节的机关阻滞。
大针主治法歌
大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
【注释】大针,就是古人所说的燔针。凡是全身的淫邪,不管是风邪还是水湿,溢出于肌肉肢体,停滞而不能通过关节,造成壅滞发病的,用这种针来针刺,能使关节灵活、正气通畅,那么壅滞在经络中的淫邪、因风虚导致的肿毒伤害肌体的情况,都可以消除。
【按语】这九种针,都依照《灵枢经》中关于大小、长短的记载,没有差别。但仔细体会经文中九针的用途,凡是它们所针对的,都是说的有余的实邪,那么针刺不适宜治疗虚证,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行针次第手法歌
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
【注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起源于三衢的杨继洲。后世各家的口诀虽然很多,但都免不了繁杂。现在选取其中的要点,仍然编为十二句歌诀,希望能简明恰当,方便后世学习者。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令彼营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注释】凡是下针时,用左手的大拇指指甲,重重切按所要针刺的穴位,使局部气血通畅,同时嘱咐患者心神专注于体内,不要向外分散,然后再刺入毫针,这样能使针刺不损伤营卫之气,如此才能达到精妙的境界。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释】凡是行针的人,必须心思细密而力度刚劲,用右手持针在穴位上方,态势如同紧握猛虎般不敢松懈,用力旋转进针,直到应当停止的深度,吸气三口,然后提起针,动作要缓慢。凡是关于针刺机关、三才(天、人、地,此处指针刺深度分层)的深奥道理,想要在心中领会并在针刺中运用,必须将这些内容反复推究琢磨才行。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搏,营卫宣通始安祥。
【注释】凡是下针前,一定要先把要用的针放在嘴里,让针变得温热,准确确定穴位后,才能刺入。不要让冷热相互冲突,这样才能使血气调和,从而获得安宁平和的效果。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释】凡是下针时,要让病人精神安定,呼吸均匀,医生也要如此。关键之处最为精密,千万不要太过匆忙,必须仔细审察经络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不可轻率地施针,以免错选经络穴位。如果穴位在阳部,一定要选取筋骨间凹陷的地方,这样就不会损伤筋骨;如果穴位在阴分的膝盖后弯腿处与动脉相应的部位,就用指甲重重切按经络,稍等片刻,才可进针,这样就不会损伤营卫。又必须反复思考确定后,再下针,疾病就可以痊愈了。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释】凡是下针后,如果针下没有得气,就用手指在所属部位的经络路径上,上下、左右推按行走,牵引留止,来回循行,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会出现气至的沉紧感觉,这就是得气后即可行泻法的意思。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释】凡是使用摄针手法,是因为针下有邪气滞涩不通。这时要顺着经络上下,用大拇指的指甲重重切按,使正气运行流畅,那么邪气就不能滞涩,针下自然会感觉到活动自如了。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要和,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释】凡是退针,关键全在手法,天、人、地三才的范围内,都有要诀和玄机,不能不知道。如果要退针,必须慢慢地将针拔出,从地部退到人部,再逐渐退到天部,都用属阴的“六”这个数字来行泻法,每一部退针时数六个数,需要稍作停留,三部总共行三六一十八个数,让病人吸三口气,随着吸气慢慢将针向上提,缓缓退到天部,这样疾病自然就能消除了。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释】搓针的方法是,凡是进针、退针、搓动、捻转,都是为了催动经气以泻除邪气。如果感觉到针下有紧涩感,千万不要立刻移动针体,必须用泻法,只需轻轻转动针体,像搓线那样轻柔操作。如果转动得太紧,必然会导致肌肉缠绕针头,使邪气阻滞不畅,从而无法清除病邪。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释】凡是捻针的时候,虽然都是用手操作,但指法不同,所以功效也有两种。如果想要治疗上部的病症,就将大指向外捻转,外捻能让经气向上运行;如果想要治疗下部的病症,就将大指向内捻转,内捻能让经气运行到下部。
向内捻转属于补法,向外捻转属于泻法。如果经络的走向是向下的,转动针头逆着经络方向就属于迎法;如果经络的走向是向上的,移动针头顺着经络方向就属于随法。指法运用得当,正气自然就能恢复,而邪气自然会消退。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营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注释】所谓留针,是说当出针到天部(浅表部位),或进针到地部(深层部位)时,必须在皮肤肌肉之间慢慢停留片刻,让营气卫气得以宣通疏散,才能进行出针或进针操作。
如果出针太过急促,血液就会随着针口流出,反而损伤营卫之气。这其中的巧妙玄机,全在于手指的操控之间。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释】所谓摇针,是说在出针过程中,当针体退至天、人、地三部时,若想施行泻法,每退至一部就轻轻摇晃针体两三下,最多不超过六下。用手指捻住针柄摇晃时,动作就像扶着人的头轻轻晃动一般,这样能让针孔略微张开,使气机通畅无阻碍,如此邪气才能随针外泄,疾病也就能痊愈了。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注释】出针这一步最见功夫,急不得也乱不得。得先静静候着,等针下那股沉紧感慢慢松了,针身滑快了,才敢动手。右手捻着针尾慢慢转,左手得护住针口周围的皮肉,就像守门似的,不让气泄了,也不让血冒出来。这门道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得记牢了,比什么宝贝都金贵。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