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江南的雨带着几分缠绵,却没挡住杭州总院门口的热闹 —— 江南药膳学堂首批毕业学员的 “返乡传膳” 计划,在这天正式启程。李石头背着塞得鼓鼓的行囊,里面装着软桃准备的 “传承礼包”,手里还提着个竹篮,装着母亲旧食谱的复刻本和一叠食材辨别手册;王小丫则抱着个布包,里面是她在学堂做的药膳笔记,还有软桃特意给她的 “江南春笋干”,说 “回小镇开店,用家乡的食材才安心”。
“到了那边,遇到解决不了的事,随时给我写信,或者让驿站传消息,别硬扛。” 软桃站在门口,一遍遍地叮嘱,手里还牵着刚满三岁的萧念桃,念桃手里攥着个小布偶,是给李石头的小礼物,奶声奶气地说 “李哥哥,开店要开心”。
萧璟渊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两份 “食材供应清单”,分别递给李石头和王小丫:“我已经跟你们家乡的食材商打好招呼了,李石头你去北方,那边的羊肉商我帮你选了三家,都是新鲜可靠的;小丫你回江南小镇,旧馆附近的吴老板会优先给你供春笋和莲子,价格也跟杭州这边一样。”
李石头接过清单,用力点头:“谢谢姑娘,谢谢王爷!我到了北方,肯定把江南药膳做好,让北方人也知道咱们的手艺!” 王小丫也红了眼眶:“姑娘,我会在旧馆附近开店,让来旧馆的客人,也能吃到您教的药膳,不辜负您的期望。”
两天后,李石头抵达北方老家 —— 一个靠近边关的小镇,镇子不大,却因临近官道,来往的客商不少。他选的铺面就在镇子中心,临街的位置,门口挂着 “桃记分号” 的木牌,是萧璟渊让人提前做好寄来的,木牌上还刻着小小的桃花纹,跟杭州总院的一模一样。
开店第一天,李石头按照软桃教的,煮了一大锅 “当归羊肉汤”,还做了些 “山药羊肉粥”—— 这是他在传承班研发的创新菜,想着北方人爱吃羊肉,应该会喜欢。没想到刚把汤端出来,就有客人皱着眉说 “这汤怎么有点甜?咱们北方吃羊肉,讲究的是咸鲜,不是甜腻”。
李石头心里一慌,赶紧解释:“这是江南的做法,加了点冰糖去腥味,您要是不喜欢,我下次少放些?” 客人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口,说 “味道还行,就是甜了点,下次多加点盐,再放些花椒,更够味”。
虽然第一天遇到了口味问题,可镇上的人听说来了家 “江南药膳馆”,都好奇地来尝鲜,一天下来,汤和粥也卖了不少。晚上关店后,李石头坐在灯下,拿出软桃给的食材辨别手册,翻到 “羊肉处理” 那一页,上面写着 “北方羊肉偏膻,可多加生姜、花椒去腥,口味适配可减糖增咸”,他赶紧把今天客人的建议记在旁边,心里想着 “明天就调整配方,肯定能做好”。
与此同时,王小丫也在江南小镇的旧馆附近开起了 “家常药膳坊”。她的铺面不大,只有四张桌子,墙上挂着软桃母亲的旧照片,还有她自己画的 “食材辨别图”。开店第一天,她煮了 “生姜红枣茶” 和 “鸡蛋羹”,免费给来旧馆的客人试喝。
一位老奶奶喝着生姜红枣茶,看着墙上的照片,笑着说 “这茶的味道,跟当年软桃她娘煮的一样!我以前常来旧馆喝,没想到现在还能尝到”。王小丫听了,心里暖暖的,赶紧给老奶奶盛了碗鸡蛋羹:“阿婆,您尝尝这个,也是江南的做法,嫩得很。”
老奶奶尝了一口,赞道 “好吃!以后我天天来,给你捧捧场”。就这样,王小丫的药膳坊靠着 “家常味” 和 “旧馆情”,很快就火了起来,每天都有老街坊来喝茶、聊天,还有不少从外地来旧馆的客人,特意绕到她的店里,尝尝 “江南家常药膳”。
半个月后,李石头和王小丫都给软桃写了信。李石头在信里说 “调整了配方,减了冰糖,加了花椒,客人都说好,现在每天的汤都能卖完”,还附了张店铺的照片,照片里的 “桃记分号” 门口排着队,李石头笑得格外开心;王小丫的信里则说 “老街坊都很照顾我,还帮我宣传,现在每天都有客人来,我还教他们做生姜红枣茶,大家都说学会了给家人煮”。
软桃拿着信,坐在杭州总院的旧馆灶台前,念给萧璟渊听。萧璟渊从身后轻轻抱住她,笑着说 “你看,你的学员都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这就是最好的传承”。软桃点点头,怀里的念桃伸手去抓桌上的食谱,软桃笑着说 “等念桃长大,也要像李哥哥和小丫姐姐一样,把江南药膳传到更多地方”。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灶台上,像母亲当年煮药膳时的样子。软桃知道,学员们的返乡传膳,不是结束,而是传承的新开始 —— 从杭州总院到北方小镇,从江南旧馆到家常药膳坊,江南的膳香,正在一点点铺满乡野,温暖着每一个品尝到的人。
喜欢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