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被流放巂州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大唐朝野激起了层层涟漪,其影响迅速扩散至帝国的各个角落,牵动着不同势力的神经。
场景一:寒门士子的恐慌与观望
在长安城南隅,一些较为简朴的宅邸内,气氛凝重。这些多是近年来凭借科举或由武媚破格提拔上来的寒门官员聚居之地。李义府的倒台,对他们而言不啻于一记当头棒喝。
“李公这一去,只怕是……”一位中年官员在友人家中,压低了声音,面带忧色,“陛下此举,意在沛公啊。”
他的友人,同样出身寒微,如今在御史台任职,闻言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慎言!如今风向不明,我等更需谨言慎行。皇后娘娘虽暂时隐忍,但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只是今后行事,怕是要更加小心,不能再授人以柄了。”
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安。李义府是寒门在朝堂上的旗帜之一,他的倒台意味着皇帝开始对“后党”势力动手,他们这些依附于皇后或与李义府交往过密的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清洗的目标。有人开始暗中思忖,是否该暂时收敛锋芒,甚至考虑另寻靠山。一股兔死狐悲、人人自危的情绪,在寒门官员中悄然蔓延。
场景二:勋贵旧族的窃喜与盘算
与寒门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勋贵旧族府邸内隐晦的窃喜。
在一位与长孙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宗室府邸,几位老者正在花厅品茗,窗外夏蝉鸣噪,却掩不住他们话语中的一丝快意。
“陛下圣明!那李猫仗着皇后之势,专权跋扈,构陷忠良,早该有此报应!”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不错,”另一人接口道,声音低沉,“此举可见,陛下对那位……已心生警惕。或许,是我等重振门楣的契机到了。”他们口中的“那位”,自然是指武媚。
李义府的倒台,被他们视为皇帝意图压制武媚势力、平衡朝局的明确信号。这些在“废王立武”和清除长孙无忌集团过程中备受打压的旧势力,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他们开始暗中串联,琢磨着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在皇帝面前重新展现价值,或许还能顺势落井下石,进一步削弱皇后的力量。
场景三:华胥密报与冷静评估
几乎在大唐朝廷邸报发出的同时,通过墨羽自身高效而隐秘的通信渠道,关于李义府被流放的详细情报,已跨越重洋,摆在了华胥国核心领导层的案头。
墨城,元首府议事厅。窗外是碧波万顷的海港,隐约可见“惊澜级”蒸汽战舰的雄姿。东方墨看着由莫文亲自签署、用特殊密码写就的密报,神色平静。青鸾坐在他身侧,目光扫过情报内容,清冷的眼眸中无波无澜。
“李治终于动手了。”东方墨的声音淡然,听不出喜怒,“剪除媚娘羽翼,既是警告,也是试探。”
青鸾微微颔首:“意料之中。权力鼎盛之处,必生嫌隙。李治病体缠身,媚娘权柄日重,这一步迟早要来。只是比我们预想的,稍快了些。”她对于那位曾是她皇嫂、如今是大唐皇后的女人,并无太多私人情感,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的冷静分析。
“这对我们而言,未必是坏事。”东方墨指尖轻叩桌面,“大唐帝后失和,内部消耗,对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必有所制约。至少短期内,他们很难集中全力关注海外。倭国那边,压力也会小一些。”
“需提醒玄影和莫文,”青鸾补充道,“密切关注后续动向,尤其是大唐对倭国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是否会有人试图将祸水东引,借华胥之事来转移内部矛盾。”
东方墨表示同意。他们像最高明的棋手,冷静地审视着万里之外棋盘上的风云变幻,并据此调整着自己的布局。李义府的流放,在他们眼中,只是大国博弈中一枚棋子的陨落,其背后是更宏大的格局变动。
场景四:并州法曹的敏锐洞见
在远离权力漩涡中心的并州(今太原),官署之内,狄仁杰刚刚听闻了来自京城的消息。他年纪虽轻,却已以明察秋毫、断案如神而初露头角。
他放下手中的卷宗,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李义府其人,他素有耳闻,知其并非良善之辈,落得如此下场也算罪有应得。但他所虑者更深。
“陛下雷霆手段,流放近臣,看似整肃朝纲,然则……”狄仁杰低声自语,目光锐利,“帝后失和,已现端倪。朝局恐将多事矣。”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简单的惩处贪佞,而是高层权力斗争公开化的标志。对于一个立志匡扶社稷的能臣而言,这绝非好消息。朝堂不稳,则政令难通,最终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他心中升起一股忧虑,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恪尽职守、秉公执法的信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更需要能持身以正、挽狂澜于既倒的臣子。
他提笔,开始仔细批阅眼前的案卷,将那份对朝局的担忧,暂时压在了心底,化作处理眼前政务的更加审慎与专注。
李义府这棵“大树”的轰然倒塌,余波阵阵,吹动了各方势力的衣袂,也搅动了无数人心中的算盘。一场风波看似平息,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曲。大明宫上空的政治阴云,非但没有散去,反而愈发浓重,预示着更加激烈的电闪雷鸣,还在后头。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千年一吻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