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光彻底照亮辽州城嘈杂的街巷时,那间不起眼的书画铺子已如往常般开门营业。“书生”依旧是那副温吞落魄的模样,慢条斯理地拂拭着柜台上的灰尘,将一卷卷劣质仿作摆上货架,与往来讨价还价的顾客周旋,完美地融入市井的烟火气中。
然而,在这寻常的表象之下,数道无形的波纹,已随着他昨夜发出的指令,向着辽东乃至朝鲜半岛北部扩散开去。
第一道波纹:边境之眼
在靠近高句丽边境的一处唐军哨所附近的山林里,一名樵夫打扮的墨羽成员,正倚着一棵老树,看似在歇脚,手中粗糙的饼子啃得缓慢。他的目光却如同最敏锐的鹰隼,透过枝叶的缝隙,牢牢锁定着远处高句丽境内一条蜿蜒小道上偶尔扬起的尘土。他接到的指令是:记录一切非正常的军队调动规模与频率,尤其是向南部、即靠近大唐辽东防线和百济方向的小股部队渗透迹象。他怀中的炭笔和油纸,记录着看似无意义的符号,却能拼凑出高句丽边境守军的活动规律。
第二道波纹:市井流言
在辽东重镇安市州(今辽宁海城)的集市上,几个看似喝多了的商贩和驿卒,正操着半生不熟的高句丽语和汉语,在酒肆角落里高声谈论。
“听说了吗?大唐这回是真怒了!登州那边集结的水师,遮天蔽日啊!”
“可不是!据说还有从岭南调来的楼船巨舰,上面能跑马!”
“倭国人?嘿,那帮矮子怕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招惹大唐,老家都要被人端喽!”
这些半真半假、夸大其词的流言,如同病毒般在混杂的人群中传播,很快便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高句丽探子的耳朵里。目的并非完全相信,而是制造一种心理压力,让高句丽权贵在决定是否配合倭国行动时,多一层对大唐报复力量的忌惮。
第三道波纹:匿名警示
与此同时,一份看似偶然被截获的“密信”,以某种绝不会追溯到墨羽的方式,出现在了驻守辽州的某位唐军中级将领的案头。这封信的笔迹模仿高句丽文书的风格,内容语焉不详,却隐约暗示高句丽内部有势力正与“海岛来客”(暗指倭国)频繁接触,并可能在“西边战事正酣时”(指白村江之战)有所异动。信的真伪难辨,但足以引起这位本就对高句丽保持警惕的将领的重视,促使他加强边境巡防,并向更高层发出预警。墨羽不能直接告知唐军华胥的行动,却能以这种方式,间接提醒大唐注意侧翼安全,稳住辽东局势。
场景:铺子后堂,入夜
油灯下,“书生”正在听取一名刚刚从高句丽境内返回的“行商”汇报。这行商皮肤黝黑,说着流利的高句丽方言。
“……平壤城内气氛紧张,渊盖苏文近日频繁召集将领议事,城防明显加强了。但大规模军队调动的迹象尚未发现,似乎还在观望。”
“书生”默默听着,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划动着:“继续监视,重点留意其水军动向,以及通往百济的任何秘密信道。渊盖苏文老奸巨猾,不会轻易下注,但也不会放过任何火中取栗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觉得这把火,可能会烧到他自己的眉毛。”
他顿了顿,低声道:“另外,想办法,让新罗人‘偶然’得知,高句丽与倭国使者近期有过接触。” 这是一步闲棋,旨在进一步离间高句丽与新罗,哪怕不能立竿见影,也能在复杂的半岛局势中埋下一颗猜疑的种子。
行商领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
“书生”独自坐在灯下,听着窗外辽州城巡夜梆子单调的响声。他知道,自己在这里布下的每一颗棋子,散播的每一条信息,都如同蝴蝶振翅,虽微不可察,却可能在远方的风暴中,引发难以预料的变化。他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生死,关乎大局。
辽东的暗涌,已然随着白村江口的战云,悄然流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心跳,都似乎与那片即将决定命运的海域,隐隐相连。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千年一吻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