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号”的建造在磕磕绊绊中稳步推进,龙骨如同巨兽的脊梁,内部开始填充各种复杂的系统和管线。但林启和王姐都清楚,光有船不行,还得有能驾驭它的人。于是,一项在全联盟范围内悄无声息却又引发巨大波澜的计划启动了——“星痕”计划,即选拔和培训首批深空宇航员。
消息一出,各个据点简直炸开了锅。
如果说之前的技术共享和工业整合还带着点生存所迫的务实,那这“宇航员选拔”就直接点燃了人们心底那点关于星空最原始的浪漫和渴望。报名点差点被挤爆,各种渠道塞来的推荐信和自荐书像雪片一样堆满了方舟基地人事部的终端。
选拔标准由“零”和林启团队共同制定,严苛到近乎变态。除了必备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心理承受能力,还增加了一些……嗯,比较特别的条款。
“不是,这‘对未知环境具有超常适应性及非逻辑直觉’是什么意思?”雷拿着那份长长的选拔标准清单,眉毛拧成了麻花,“还有这条,‘在极端孤立环境下维持精神稳定的同时,需保留一定程度的不安定思维倾向,以应对悖论性危机’?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又要稳定又要不安定?这不精神分裂吗?”
林启也很无奈,摊手道:“零说,根据他的未来数据库分析,深空航行中遇到的危机,很多时候无法用常理和既定逻辑应对。我们需要的人,既要是最严谨的科学家,又得是能跳出框框的‘疯子’。”
王姐补充道:“而且,‘启程号’的部分系统,尤其是涉及到时间观测和维度护盾的,需要驾驶员具备一定的……嗯,‘元’的共鸣潜力。这点很难量化,只能靠实际接触来筛选。”
于是,选拔现场就成了各种奇才怪杰的展示舞台。
有能把星舰操作手册倒背如流、但一上模拟器就把船开成陀螺的理论派;有能在零重力环境下完美完成机械维修、但一被关进心理隔离舱就开始对着墙壁自言自语的实操派;还有体能测试打破所有记录、但笔试部分除了名字几乎交白卷的运动健将。
“看看这个,”白瑾把一份评估报告递给林启,憋着笑,“来自北欧堡垒城的候选者,材料学博士,理论考核满分,但在团队协作模拟里,因为队友没按他计算的0.01秒精度按下按钮,他直接抢过控制权把模拟舱开进了虚拟太阳。”
林启扶额。
“还有这个,”雷也乐呵呵地凑过来,“‘钢铁烙印’推荐过来的一个前侦察兵,野外生存能力顶级,心理素质硬得像石头。但让他描述一下看到模拟外星景观的感受,他憋了半天,说了句:‘报告长官,适合建立隐蔽观察哨’。”
林启继续扶额。
几天下来,看得上的技术人才心理关过不了,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储备又不够,好不容易有几个全才,又对“元”和零的存在表现出过度恐惧或者不理性的狂热。
“我就说了,按我的标准,直接从咱们基地护卫队里挑几个好苗子多省事!”雷又开始推销他的“肌肉宇航员”理论。
“然后让他们在需要计算超空间跳跃参数时,用拳头砸控制台吗?”王姐一句话把他噎了回去。
就在林启感觉快要绝望,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把标准放宽一点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候选人引起了“零”的注意。
那是一个来自赤道联合避难所的年轻女孩,名叫艾拉。她的履历并不算最出众,体能中等,专业知识扎实但并非顶尖。然而,在所有涉及未知环境模拟和突发悖论情景测试中,她的表现都稳定得可怕。
在模拟“遭遇未知引力旋涡”测试中,其他候选人要么试图用标准程序强行挣脱(结果模拟舰体被撕裂),要么惊慌失措。她却异常冷静地调整了引擎输出频率,模拟了一种从未记录过的共振模式,虽然最终没能完全摆脱,但极大地减缓了坠毁过程,为“逃生”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心理测试中,她被单独关在模拟舱内长达七十二小时,期间系统会模拟各种仪器故障和诡异的外部信号。出来时,她虽然疲惫,但眼神清澈,递交的报告里不仅记录了所有异常,还附上了几种基于有限信息的、关于信号来源的大胆假设,其中一种后来被零证实接近某种真实存在的宇宙现象。
最重要的是,在进行“元”共鸣潜力测试时,林启和零都感觉到,艾拉身上散发出一种非常微弱的、但异常平稳的共鸣波动。不像其他人那样剧烈要么毫无反应。
“她的思维模式……很特别。”“零”评价道,“兼具逻辑性与跳跃性,对未知不恐惧,而是……好奇。风险承受阈值高,但决策并不鲁莽。”
林启看着监控画面里,那个正安静等待着下一轮测试、眼神中带着某种纯粹探索欲的黑发女孩,心中一动。
“把她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林启说道,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也许,我们要找的,不一定是全科天才,而是……真正为星空而生的人。”
选拔仍在继续,但第一个可能的“种子”,似乎已经出现了。通往星海的大门,不仅需要钢铁铸就,更需要能够推开它的人。
喜欢AI觉醒之代码纪元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AI觉醒之代码纪元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