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投毒危机解除后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深秋的一天,一位浑身是伤的地下工作者被秘密送到延安,带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日军在山西某地新建了一处秘密研究所,正在进行更危险的生物武器研究。
“必须查清这个研究所的情况。”林闻溪在紧急会议上说,“否则下一次攻击可能更加防不胜防。”
然而,这次的侦察任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危险。研究所位于日军严密控制的区域,四周布满了哨卡和巡逻队。更棘手的是,内部消息表明,日军已经提高了警惕,专门防范侦察渗透。
“让我去。”林闻溪再次请缨,“我懂医学和生物学,能识别关键信息和样本。”
反对声比上次更强烈。
“太危险了!”傅连暲坚决不同意,“日军肯定已经知道你的重要性,这等于自投罗网。”
顾静昭更是急得眼泪直流:“上次你能回来已经是万幸,这次不可能再有这样的运气了!”
但林闻溪的态度异常坚定:“正因为我是专家,才最有可能成功。普通侦察员可能无法识别关键证据,错过重要信息。”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林闻溪带队,但只在相对安全的区域指挥,不直接进入危险区域;同时组建两支掩护队伍,分散日军注意力。
准备工作极其周密。他们准备了各种伪装身份:林闻溪化装成药材商人,队员分别扮作伙计和脚夫;准备了全套的假证件和货单;甚至提前编造了完整的背景故事和应对说辞。
“记住,一旦被发现,立即销毁所有敏感材料,绝对不能落入敌手。”行前,林闻溪反复强调。
深秋的山西,山色斑斓,却暗藏杀机。林闻溪一行人以收购药材为名,逐渐接近目标区域。
最初几天相对顺利。他们走访了几个村庄,确实收购了一些药材,与当地百姓交谈,搜集零散信息。
“北山那边最近管得特别严。”一位老药农无意中透露,“以前还能去采药,现在根本不让靠近,说是军事重地。”
北山正是目标区域。林闻溪心中一动,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真是可惜,听说那里的黄芪品质最好。”
通过多方打听,他们逐渐拼凑出研究所的大致情况:位于一个偏僻山谷,由特殊部队看守,经常有车辆进出,有时夜间会有奇怪的灯光和声音。
但关键信息仍然缺乏:研究所的具体位置、内部布局、研究内容、防护措施...这些都需要近距离侦察。
“必须有人靠近侦察。”林闻溪在临时驻地召开会议,“我建议组织一个小队,伪装成采药人,从后山尝试接近。”
这是整个行动中最危险的部分。后山地势险峻,日军防守可能相对薄弱,但一旦被发现,几乎无路可逃。
队员小张主动请缨:“我带路吧,我是山西人,熟悉这一带地形。”
精心准备后,侦察小队出发了。林闻溪坚持要同行,但被队员们强行留下:“您是指挥官,必须坐镇指挥。如果我们回不来,至少您还能继续领导后续行动。”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林闻溪在临时驻地来回踱步,不时看向后山方向,心中充满不安。
约定的二十四小时过去了,侦察小队没有返回。无线电静默,预定的信号也没有出现。
“出事了。”林闻溪面色凝重,“必须立即撤离这个驻地,可能已经暴露。”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撤离后不到两小时,一队日军就搜查了那个驻地。
更糟糕的是,在撤离过程中,他们意外与一支日军巡逻队遭遇。枪声顿时响起,突围战中,两名队员牺牲,其他人被打散。
林闻溪和通讯员小刘躲进一个山洞,暂时逃过一劫,但小刘腿部中弹,行动困难。
“必须给你处理伤口。”林闻溪在山洞中为小刘取出子弹,用随身携带的草药止血包扎。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日军搜山的吆喝声和犬吠声。
“他们用军犬了!”小刘面色苍白,“林所长,您快走,别管我了!”
林闻溪坚决摇头:“不可能!要走一起走!”
他搀扶着小刘,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林中穿行。军犬的吠声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
在一个岔路口,林闻溪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小刘身上,指向一条小路:“往这边走,大约五里外有个村庄,找李老汉,说是采药人介绍的。”
“那您呢?”小刘急切地问。 “我引开他们。”林闻溪平静地说,“这是唯一的机会。”
不顾小刘的反对,林闻溪向相反方向跑去,故意制造声响吸引追兵。军犬的吠声果然转向,追着他而来。
接下来的追逐堪称惊心动魄。林闻溪凭借对地形的敏锐感知和过人体力,在山林间与追兵周旋。有一次他甚至躲进一个瀑布后面,看着日军从眼前跑过。
但军犬的追踪能力超乎想象。无论他如何试图掩盖气味,那些训练有素的军犬总能找到方向。
最危险的一刻,他被逼到了一处悬崖边。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眼看就要被俘。
千钧一发之际,林闻溪注意到崖壁上缠绕的藤蔓。没有时间犹豫,他抓住一根粗壮的藤蔓,纵身向崖下荡去。
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打断了几根藤蔓。林闻溪的手臂被尖锐的岩石划伤,鲜血直流,但他死死抓住藤蔓,终于荡到了对面崖壁的一个小平台上。
追兵在崖边叫嚷了一阵,最终认为他不可能生存,悻悻离去。
林闻溪瘫倒在平台上,浑身疼痛,精疲力尽。夜色降临,山风凛冽,伤口还在渗血。他用随身携带的草药简单处理了伤口,思考着下一步行动。
“必须找到侦察小队的下落。”他下定决心,“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第二天,林闻溪小心翼翼地沿着崖壁寻找路径,终于找到一条下山的小道。他伪装成受伤的樵夫,混入当地村民中,暗中打听消息。
在一个小镇的茶摊上,他听到了关键信息:日军前天在后山抓到了几个“间谍”,正在严刑拷打。
林闻溪心中一震:很可能是侦察小队的成员!
通过茶摊老板,他联系上了当地的地下工作者。消息证实了:侦察小队确实被捕,关押在日军据点中,情况危急。
“据点防守严密,硬闯不可能。”地下工作者老周说,“但明天有一车蔬菜要送进去,或许可以借此混入。”
一个冒险的计划形成了:林闻溪扮作菜农的帮手,混入据点,寻找救援机会。
第二天清晨,林闻溪换上粗布衣裳,脸上抹灰,跟着菜农老赵的货车来到日军据点。
哨兵检查得很仔细,连菜筐都要翻看。林闻溪心跳加速,但表面保持镇定,用当地方言与哨兵周旋。
“新来的?”哨兵怀疑地盯着林闻溪。 “是我外甥,来帮忙的。”老赵赶紧解释,“老家闹饥荒,来找碗饭吃。”
哨兵打量了半天,终于放行。
进入据点后,林闻溪暗中观察地形和守备情况。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山庄,主建筑显然是指挥中心和监狱,后院有一些新建的房屋,可能就是实验室。
在卸货时,林闻溪偶然听到两个日军官的谈话片段:“...那些支那间谍嘴真硬...”“...明天转移至太原...”
时间紧迫!必须在转移前采取行动。
通过老赵,林闻溪与据点内的一名中国籍杂工取得了联系。这位叫小杨的年轻人愿意帮忙,提供了据点的内部布局和守卫换班时间。
“监狱在地下室,通常有两个守卫。实验室在后院,守备更严。”小杨低声说,“我听说他们明天一早就要把俘虏送往太原。”
这意味着今晚是唯一的机会。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林闻溪脑中形成:制造火灾混乱,趁乱救人。
深夜,月黑风高。林闻溪和小杨悄悄潜入后院,在仓库和厨房区域布置了引火装置。
“着火啦!着火啦!”喊声划破夜空,据点顿时乱作一团。日军士兵慌忙救火,警戒暂时松懈。
林闻溪和小杨趁机潜入主建筑,制服了地下室入口的守卫,找到了被关押的侦察队员。
景象令人心痛:三名队员都遭受了酷刑,伤痕累累,但神志尚清。
“林所长!您怎么...”队长小张又惊又喜。 “没时间解释,快走!”林闻溪和小杨搀扶起伤员,向外撤离。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逃出主建筑时,与一队日军迎面撞上!
枪声顿时响起,小杨为掩护他们,不幸中弹牺牲。
林闻溪和伤员们被迫退回建筑内,情况再次危急。
“从这边走!”小张指着一条狭窄的通道,“我们来时注意到这可能通向外面的下水道。”
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跌跌撞撞地冲入通道,果然找到了一个通往下水道的入口。
肮脏腥臭的下水道成了逃生通道。林闻溪搀扶着伤员,在黑暗中艰难前行,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前方的光亮。
出口处,老周带领的地下工作者已经等候多时。原来他们听到枪声后,立即前来接应。
“快!车准备好了!”老周急切地招呼。
他们刚上车,日军的追兵就赶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在山西的山路上展开。
最终,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多个预设的障碍点,他们成功摆脱了追兵,逃入安全区域。
回到临时据点,林闻溪立即为伤员进行治疗。虽然身体多处受伤,但三名队员都保住了性命。
更重要的是,小张在侦察中获得了一个关键信息:日军正在研究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新型制剂,计划在冬季利用西北风向下风方向传播。
“我们必须立即将这个情报送回去!”林闻溪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
这一次,通过地下交通线的多重保障,情报终于安全送达延安。
暗查险遭不测,但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林闻溪和他的队员们用勇气和智慧,再次为防范生物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这场看不见的战争,还远未结束......
《针途》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针途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