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劫落幕,洪荒大陆碎裂成三界六道,原洪荒人界区域化作“修仙界”。这片新生之地保留着洪荒残存的灵气,虽不及往昔浓郁,却也足以支撑修士修行。那些在龙汉初劫、巫妖量劫、封神劫中幸存的洪荒修仙者,带着残存的道统、法器与传承,散落于修仙界的山川河海之间。他们目睹过洪荒盛景,亲历过三次量劫的惨烈,深知“无宗门则道统难续,无传承则修士易歧”,遂以各自的修行根基、宗门渊源为基,在修仙界开启了“立派传法”的新篇章,为这片新生之地注入了第一道修行火种。
一、昆仑山巅:阐教遗脉立“玉虚宗”,承元始法统
昆仑山曾是洪荒圣山,即便在大陆碎裂后,仍是修仙界灵气最盛的地域之一。封神劫中,阐教十二金仙虽多数应劫入封神榜,但仍有部分记名弟子与外门修士幸存——为首者正是元始天尊座下曾负责打理玉虚宫典籍的修士“清玄子”。清玄子自幼年入玉虚宫,随十二金仙习“九转玄功”“玉虚道法”,封神劫时因奉命护送玉虚宫藏经阁的《阐教道法总纲》《九转玄功详解》等典籍隐居于昆仑山脉深处,侥幸躲过劫乱。
洪荒碎裂后,清玄子携典籍走出隐居之地,站在昆仑山巅望着满目疮痍却灵气流转的山川,暗下决心“承师尊法统,传阐教道脉”。他先以自身修为布下“聚灵阵”,引昆仑山深处的地脉灵气汇聚于山腰一处平坦谷地,又以残留的混沌砂、昆仑玉为材,仿照玉虚宫形制建造殿宇——主殿定名“玉虚殿”,供奉元始天尊的木雕神像;两侧分设“藏经阁”“炼丹房”“炼器室”,将随身携带的典籍、丹方、器谱一一收纳。
立殿之后,清玄子于昆仑山脚下张贴“招徒榜”,言明“凡心性纯良、有灵根者,不论人族、妖族(非恶类),皆可入宗修行”。消息传开,周边幸存的洪荒遗民、散修纷纷前来。清玄子以“玉虚灵镜”检测灵根——凡金、木、水、火、土五行灵根纯净度达六成以上,或拥有变异灵根(如冰灵根、雷灵根)者,皆收入门墙。首批弟子共三十三人,其中人族二十七人、妖族六人(分别为青鸾、白鹤、灵鹿所化,皆有向善之心)。
开宗大典当日,清玄子身着仿制的玉虚宫道袍,手持“玉虚拂尘”(元始天尊当年赐下的低阶法器),于玉虚殿前宣讲阐教核心教义:“阐者,明也,明心性、明道法、明因果。修行者当守‘顺天应人’之则,不逆天而行,不滥杀无辜,以自身修为护佑生灵,以道法之力补天地残缺。”随后,他正式将宗门定名“玉虚宗”,并确立传承体系:
- 辈分排序:以“清、玄、玉、虚、明、道、承、天”为序,清玄子为“清”字辈宗主,首徒为“玄”字辈;
- 修行体系:以《九转玄功》为基础炼体之法,以《玉虚道法》为炼气、化神的核心,辅以《玉虚丹经》《玉虚器典》传授炼丹、炼器之术;
- 门规戒律:禁滥杀、禁夺宝、禁欺师灭祖、禁勾结魔道,违者轻则废去修为逐出师门,重则以“诛仙剑阵”(简化版,由清玄子依记忆复刻)镇杀。
玉虚宗立派后,清玄子每日于玉虚殿讲道,午后亲授弟子炼体、炼气之法。首徒“玄真子”天生金灵根,对《九转玄功》领悟极快,三年便达筑基期;妖族弟子“青鸾儿”擅长控火,在炼丹房钻研《玉虚丹经》,短短五年便炼出“聚气丹”,助同门提升修行速度。随着弟子们修为渐长,清玄子又命他们下山历练——或护送周边村落免受妖兽侵扰,或寻找灵材补充宗门资源。玉虚宗“护民传法”的名声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修士前来拜师,十年间弟子已达三百余人,成为昆仑山乃至修仙界东部的第一大宗门。
二、东海蓬莱:截教余众建“碧游阁”,守通天遗训
与阐教的“顺天”不同,截教当年以“有教无类”为旨,收纳了大量妖族修士与旁门散修。封神劫中,截教弟子多战死或入封神榜,但通天教主座下负责看守碧游宫海外道场的修士“玄溟子”,却带着部分弟子与妖族修士(多为水族、禽族)逃至东海深处。洪荒碎裂时,东海区域虽也受波及,但仍保留着一片由洪荒碎岛组成的群岛,其中最大的一座岛屿形似当年的蓬莱仙岛,玄溟子便率众人在此定居。
玄溟子曾是通天教主亲传弟子,习得“上清道法”“通天剑气”,更牢记师尊“有教无类,万物皆可修行”的遗训。他见跟随自己的修士中,有妖族(如灵龟、墨鱼、海雕所化)、有凡人修士、甚至有当年被阐教视为“旁门”的炼体修士,深知这些人若分散修行,轻则道途迷茫,重则误入歧途。于是,他召集众人于岛屿主峰议事:“洪荒已碎,道统濒危。我等身为截教余脉,当承师尊遗志,立宗门、传道法,让‘万物皆可修仙’的理念在修仙界延续。”众人皆附议,玄溟子遂决定在此建立“碧游阁”,以纪念当年的碧游宫。
建阁之初,玄溟子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岛屿灵气分散,二是弟子修行根基杂乱。为解灵气之困,他取出当年通天教主赐下的“定海珠”(共二十四颗,封神劫中遗失十二颗,剩余十二颗),将其嵌入岛屿十二座山峰之巅,布下“十二元辰聚灵阵”,引东海海底的水脉灵气与天空的星辰灵气汇聚于岛屿,使蓬莱岛的灵气浓度远超周边区域。为规整修行体系,他以“上清道法”为核心,结合不同弟子的根基,分设“道、法、术、器、体”五脉:
- 道脉:传授《上清道德经》,主修心性与元神,适合灵根纯净的修士;
- 法脉:传授《上清符箓经》,主修符箓、阵法,适合擅长控灵的修士;
- 术脉:传授《上清秘术集》,主修遁术、幻术,适合身形灵动的妖族修士;
- 器脉:传授《上清炼器录》,主修炼器之术,适合力气大、耐受力强的炼体修士;
- 体脉:传授《上清炼体诀》,主修肉身力量,适合妖族与凡人炼体修士。
碧游阁的招徒方式极为开放——玄溟子命弟子驾船遍历东海各岛屿,凡遇有灵根、愿修行者,无论种族、出身,皆可带回宗门。首批弟子中,有东海灵龟所化的“玄龟子”(体脉)、凡人符箓师出身的“符箓生”(法脉)、海雕所化的“雕凌空”(术脉),甚至有当年截教火灵圣母座下幸存的炼体修士“炎力”(体脉)。玄溟子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每日于“碧游殿”讲道后,便让五脉长老分别授课,遇有弟子修行遇阻,他还会亲自指点。
一次,妖族弟子“墨鱼儿”(术脉)因天生墨鱼血脉,修行遁术时总因“墨气过浓”暴露身形,心生退意。玄溟子得知后,亲自带她至东海深处,观察墨鱼遁水之法,随后结合《上清秘术集》,为她量身创“墨隐遁法”,让她能借墨气隐匿身形,甚至能在墨气中瞬移。墨鱼儿重拾信心,三年后便成为术脉的佼佼者。此事传开后,更多妖族修士与旁门散修前来投奔碧游阁,十年间,碧游阁弟子达五百余人,五脉体系日渐完善,成为东海区域最具影响力的宗门——其“有教无类”的理念,也为修仙界注入了多元的修行活力。
三、西蜀蜀山:剑修一脉立“蜀山剑派”,承剑道孤魂
西蜀之地在洪荒时期便是剑修聚集之地,当年有多位洪荒剑修在此开辟洞府,钻研剑道。封神劫中,剑修们因“以剑破阵、以剑杀敌”的特性,多冲锋在前,死伤惨重,仅少数低阶剑修与剑修学徒幸存。其中,曾跟随洪荒剑修“紫霞剑尊”修行的学徒“凌剑尘”,在劫乱中携紫霞剑尊留下的“紫霞剑谱”与一柄残破的“青锋剑”,逃至西蜀蜀山深处。
蜀山山脉险峻,峰峦林立,且有多处天然剑痕(传为当年洪荒剑修试剑所留),残留着浓郁的“剑灵气”。凌剑尘在此隐居三年,每日观剑痕、练剑谱,修为渐长至筑基期。一日,他在蜀山脚下遇到一群被妖兽追杀的散修,其中有三人也是剑修学徒,手持残破的剑器,却因无人指导,连基础的“御剑之术”都无法掌握。凌剑尘出手救下众人,得知这些散修皆是洪荒剑修的后人或学徒,因无传承,只能在山林中苟活。
“剑道若断,我等剑修便无立足之地。”凌剑尘心生感慨,遂召集西蜀之地幸存的剑修,共商立派之事。众人齐聚蜀山主峰“凌云峰”,一致推举凌剑尘为宗主,决定建立“蜀山剑派”,以“传承剑道、以剑护道”为宗旨。
蜀山剑派的立派之路,以“剑”为核心:
- 选址建阁:凌剑尘选择凌云峰之巅建“剑神殿”,供奉洪荒时期数位顶尖剑修的牌位(包括紫霞剑尊);峰腰设“剑冢”,埋葬劫乱中战死剑修的剑器;山脚设“练剑坪”,供弟子练剑。
- 传承体系:以《紫霞剑谱》为核心,分为“基础剑道”“进阶剑道”“本命剑道”三阶段。基础剑道传授“御剑之术”“基础剑招”(如劈、刺、斩);进阶剑道传授“剑技”(如“紫霞剑法”“疾风快剑”);本命剑道则引导弟子凝聚“剑心”,将自身修为与剑器融合,形成独特的“本命剑”。
- 招徒标准:不重灵根种类,只重“剑骨”——凡天生有“剑骨”(手腕、脊椎骨更适合握剑、运剑)、心性坚韧者,皆可入宗。凌剑尘以紫霞剑尊留下的“测剑石”检测剑骨,凡能让测剑石发出青光者,即为合格。
首批弟子共二十一人,其中有当年剑修的后人“剑无双”(天生剑骨,对《紫霞剑谱》领悟极快)、凡人猎户出身的“石坚”(虽无灵根,但剑骨奇佳,凌剑尘特传其“炼体剑道”,以肉身力量驱动剑器)、妖族狐女“狐剑姬”(灵根为风灵根,适合“疾风快剑”)。凌剑尘对弟子要求极严——每日寅时,弟子需至练剑坪练剑两个时辰,午时学习《紫霞剑谱》,傍晚则需下山斩杀妖兽,以“实战练剑”。
一次,练剑坪突发山崩,一块巨石滚落,直奔正在练剑的弟子“石坚”。石坚因无灵根,无法御剑闪避,危急时刻,他想起凌剑尘所授“炼体剑道”,双手握剑,以全身力气劈向巨石。“咔嚓”一声,巨石被劈成两半,石坚的剑虽断裂,但他的“剑心”却在这一刻凝聚——凌剑尘见状,大喜过望,将自己珍藏的“玄铁剑”赠予石坚,并为他创“大力剑道”,让他以炼体之力驱动剑器,威力远超寻常筑基期剑修。
蜀山剑派的“实战练剑”理念,让弟子们的剑道修为进步极快。短短五年,便有弟子能御剑飞行、斩杀筑基期妖兽;十年间,蜀山剑派弟子达两百余人,其“剑出必破”的名声传遍西蜀,甚至有东部玉虚宗、东海碧游阁的弟子前来请教剑道。凌剑尘还在蜀山设立“剑会”,每年邀请修仙界的剑修前来切磋,进一步推动了剑道在修仙界的传承——蜀山剑派,也成为修仙界独一无二的“剑修圣地”。
四、南疆万蛊岭:蛊修传人创“万蛊门”,续蛊道残脉
南疆之地湿热多雨,草木繁茂,盛产各类毒虫、奇草,是洪荒时期蛊修的聚居地。封神劫中,蛊修因擅长“以蛊制敌”,被卷入劫乱,多数蛊修战死,仅少数擅长隐匿的蛊修学徒幸存。其中,洪荒蛊修“蛊尊”的孙女“苗若曦”,在劫乱中携蛊尊留下的“万蛊秘录”与数十只珍稀蛊虫(藏于特制的“蛊囊”中),逃至南疆万蛊岭。
万蛊岭是南疆最险峻的区域,岭中毒虫遍布,寻常修士不敢入内,但这里却是蛊修的“天堂”——岭中不仅有洪荒时期遗留的“蛊虫卵”,还有能滋养蛊虫的“蛊灵泉”。苗若曦在此隐居五年,依《万蛊秘录》培育蛊虫,修为渐长至筑基期,培育出“护主蛊”“追踪蛊”“疗伤蛊”等基础蛊虫。
一日,苗若曦在万蛊岭边缘遇到一群被“尸蛊”侵扰的南疆苗寨村民——这些村民中,有几人是当年蛊修的后裔,却因无传承,无法解尸蛊之毒。苗若曦以“疗伤蛊”为村民解毒,又以“驱虫蛊”驱散尸蛊,村民们对她感激涕零,纷纷请求她传授蛊术,以自保。苗若曦深知,蛊术若无人传承,终将失传;且南疆多毒虫、瘴气,若无蛊术保护,村民们难以生存。于是,她决定在万蛊岭建立“万蛊门”,以“传蛊术、护南疆”为宗旨。
万蛊门的立派,以“蛊”为核心,却也严守“不滥蛊”的原则:
- 选址建寨:苗若曦选择万蛊岭深处一处有蛊灵泉的山谷建“万蛊寨”,寨中设“蛊室”(培育蛊虫)、“蛊药房”(炼制蛊药)、“传功堂”(传授蛊术);寨外布下“驱虫阵”,防止岭中凶蛊闯入,也阻止外人随意进入。
- 传承体系:以《万蛊秘录》为核心,分为“养蛊、用蛊、防蛊”三部分。养蛊传授如何培育、升级蛊虫(如以蛊灵泉水滋养、以奇草喂食);用蛊传授如何以自身灵力驱动蛊虫(如护主、疗伤、杀敌);防蛊传授如何识别、破解他人的蛊术(如制作“防蛊符”、服用“解蛊丹”)。
- 招徒标准:优先招收南疆苗寨村民(熟悉南疆环境,对毒虫适应性强),且需“心细、耐毒”——入宗前需通过“试蛊”:在蛊室中待一个时辰,若能不被基础毒虫咬伤,且能辨别出三种以上蛊虫,即为合格。
首批弟子共十五人,均为南疆苗寨村民,其中有苗若曦救下的“阿蛮”(心细如发,擅长分辨蛊虫)、苗寨草药师“阿草”(熟悉奇草,擅长制作蛊药)、苗寨猎手“阿虎”(耐毒性强,擅长用蛊杀敌)。苗若曦对弟子的教导极为细致——每日清晨,她带弟子至蛊灵泉边采集泉水,讲解如何用泉水滋养蛊虫;午后在蛊药房传授蛊药炼制之法;傍晚则带弟子入万蛊岭,实地讲解如何捕捉、识别毒虫。
一次,阿蛮在培育“追踪蛊”时,因误将“烈火草”当作“静心草”喂食,导致追踪蛊变得暴躁,甚至攻击其他蛊虫。苗若曦并未责怪她,而是带她重新辨认两种草药,讲解“烈火草性烈,适合培育攻击型蛊虫;静心草性柔,适合培育辅助型蛊虫”的道理,并教她用“静心蛊”安抚暴躁的追踪蛊。阿蛮深受启发,后来不仅精通追踪蛊的培育,还独创了“双蛊追踪术”——以追踪蛊定位,以静心蛊防止蛊虫失控,成为万蛊门的“追踪蛊大师”。
万蛊门的蛊术虽看似“诡异”,却在南疆发挥了重要作用:弟子们用“疗伤蛊”为苗寨村民治病,用“驱虫蛊”驱散侵扰村落的毒虫,用“预警蛊”提前感知瘴气、妖兽的来袭。渐渐地,万蛊门的名声在南疆传开,越来越多的苗寨村民前来拜师,十年间弟子达一百余人。
万蛊门还与南疆各苗寨建立了“互助盟约”:苗寨为万蛊门提供草药、毒虫,万蛊门则为苗寨传授基础蛊术(如防瘴蛊、驱虫蛊),助其抵御天灾虫害。这种“以蛊护民”的做法,让万蛊门摆脱了外界对蛊修“阴毒”的刻板印象,成为南疆地区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其“养蛊为护,非为害”的理念,也为修仙界多元道统的传承添上了独特一笔。
五、北境极寒原:炼体修士筑“寒铁宗”,承洪荒炼体道
北境极寒原是修仙界最寒冷的区域,常年冰雪覆盖,狂风呼啸,却盛产“寒铁”“冰魄石”等适合炼体与炼器的珍稀材料。洪荒时期,这里曾是炼体修士的试炼之地,封神劫中,一批以肉身硬抗劫乱的炼体修士在此幸存,为首者是当年洪荒炼体大能“大力神尊”的弟子“铁山”。
铁山天生肉身强悍,曾随大力神尊修习《九转炼体诀》,封神劫时,他以肉身挡下截教弟子的法器攻击,虽重伤却保住性命,后携十余名幸存的炼体修士逃至北境极寒原。极寒原的酷寒与狂暴灵气,对寻常修士是致命威胁,对炼体修士而言却是“天然试炼场”——酷寒可锤炼肉身韧性,狂暴灵气可滋养肉身力量。铁山与同伴在此定居,每日以冰雪淬体、以寒铁炼骨,修为逐渐恢复。
一日,一群来自中部平原的散修因躲避妖兽逃至极寒原,却因无法抵御酷寒,多人冻伤、昏迷。铁山见他们虽非炼体修士,却心性坚韧,便将他们带回聚居地,以“炼体暖身诀”为他们驱寒。闲聊中,铁山得知这些散修因无宗门庇护,常被强大修士或妖兽欺凌,甚至有同伴被夺宝杀害。“无肉身之强,纵有灵气修为,也难御外敌。”铁山心生感触,遂召集北境幸存的炼体修士与获救的散修,提议建立宗门:“我等炼体修士,以肉身为根本,当立一宗,传炼体之法,让更多人能以肉身自保,不再受欺凌。”众人一致赞同,铁山遂决定在极寒原中部的“寒铁峰”建立“寒铁宗”。
寒铁宗的立派,以“炼体”为核心,处处体现“坚韧”二字:
- 选址筑宗:寒铁峰峰顶有一处天然寒铁矿脉,铁山率弟子以肉身开凿山体,筑造简陋却坚固的石质殿宇——主殿“寒铁殿”以寒铁为梁、冰魄石为瓦,可抵御极寒狂风;殿侧设“淬体池”,以极寒泉水与寒铁粉末混合,供弟子淬体;殿后设“炼骨场”,摆放各类寒铁打造的炼体器械(如举重石、练拳桩)。
- 传承体系:以《九转炼体诀》为核心,结合极寒原环境,改编为《极寒炼体诀》,分为“淬皮、炼骨、锻筋、凝脉、筑体、融灵、通神、霸体、圣体”九阶。前三阶为基础,通过淬体池、炼骨场锤炼肉身;后六阶则需吸收寒铁、冰魄石中的“金属灵气”与“冰灵之气”,将肉身与天地灵气融合,达到“肉身可抗法器、可挡法术”的境界。
- 招徒标准:不重灵根,只重“肉身底子”与“韧性”——凡能在极寒原露天存活三个时辰、能举起五十斤寒铁者,即可入宗。铁山认为,灵根是天定,肉身却可后天锤炼,即便无灵根,只要肯吃苦,也能炼出强悍肉身。
首批弟子共二十八人,其中有原炼体修士“石猛”(天生神力,三个月便达“炼骨”阶)、中部平原散修“林寒”(灵根微弱,却能忍受淬体池的剧痛,半年达“淬皮”阶)、妖族熊罴所化“熊霸”(肉身本就强悍,一年便达“锻筋”阶)。寒铁宗的修行极为艰苦——每日清晨,弟子需在露天雪地中跑步一个时辰,以抗寒;上午在炼骨场用寒铁器械炼体;午后入淬体池淬体(极寒泉水与寒铁粉末会让皮肤、骨骼剧痛难忍,不少弟子因无法忍受而退出);傍晚则需砍伐极寒原的“冰铁树”(木质坚硬如铁),锻炼臂力与耐力。
一次,极寒原突发“暴风雪”,风力达数级,足以吹飞筑基期修士。当时林寒正在炼骨场练拳,被狂风卷向山崖。危急时刻,他想起《极寒炼体诀》中“以肉身引灵气”的法门,强行运转体内微弱灵气,将肉身紧绷如“寒铁”,死死抓住山崖上的冰棱。暴风雪过后,林寒虽浑身冻伤,却因这次“绝境炼体”,直接突破至“锻筋”阶——铁山见状,对他刮目相看,亲自指导他修炼,还将自己珍藏的“寒铁护腕”赠予他,助他更好地吸收金属灵气。
寒铁宗的“苦炼”风格,虽让弟子淘汰率极高,却也培养出一批“肉身强悍如妖兽”的修士。十年间,寒铁宗弟子虽仅百余人,却个个能以肉身硬抗筑基期法器,甚至有弟子(如石猛、熊霸)能与金丹期修士正面抗衡。每当有外界修士或妖兽侵扰北境,寒铁宗弟子便会手持寒铁武器,以肉身冲锋,“寒铁修士”的名号渐渐传遍修仙界——北境极寒原,也因寒铁宗的存在,成为修仙界炼体修士的“圣地”。
六、中部平原:凡人修士创“浩然宗”,传“人道修仙”
中部平原是修仙界最广阔、最平坦的区域,也是凡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这里保留着洪荒时期人族的农耕传统,无数凡人村落、城镇分布其间。封神劫中,凡人修士(指无深厚道统背景、以自学或零星传承修行的修士)因实力较弱,多躲入地下或深山,侥幸幸存。其中,曾是洪荒时期“人仙”(以凡人之身修仙者)“孔圣”学徒的“孟文轩”,在劫乱中携孔圣留下的《浩然经》,逃至中部平原的“文风城”。
孟文轩虽无强大修为(劫后仅炼气期),却精通《浩然经》中的“浩然之气”——这是一种以“心性、品德”为根基的灵气,无需依赖灵根,凡人心性纯良、心怀苍生,皆可修炼。文风城是中部平原的凡人重镇,城中有不少识字的书生与医者,孟文轩在此开设“讲学馆”,一边教授凡人读书识字、治病救人,一边悄悄传授《浩然经》的基础修行之法。
渐渐地,孟文轩发现,凡人中不少人虽无灵根,却因“心怀善念、愿护乡邻”,能较快感应到“浩然之气”——有书生“李修远”,因常为贫苦村民写状纸、伸正义,三个月便感应到浩然之气;有医者“张仲景”,因常年上山采药、救治病患,半年便能用浩然之气辅助治病。这些人虽修为低微,却能以浩然之气强身健体、驱邪避秽,甚至能在妖兽侵扰村落时,以浩然之气凝聚“护乡盾”,保护村民。
“修仙非仙妖专属,凡人亦可行之。”孟文轩心生感悟,他意识到,中部平原凡人众多,若能建立一个以“凡人修仙”为核心的宗门,传《浩然经》之法,不仅能让凡人拥有自保之力,还能以“浩然之气”净化修仙界的戾气。于是,他召集文风城及周边村落的凡人修士,在平原中部的“书山”建立“浩然宗”,以“传浩然之道,护凡人之世”为宗旨。
浩然宗的立派,与其他宗门截然不同,处处体现“人道”特色:
- 选址建馆:书山是中部平原的一座矮山,山上有大量洪荒时期遗留的书籍(多为凡人典籍),孟文轩率弟子在此修建木质“浩然馆”,主馆用于讲学、传法,侧馆设“藏书阁”(收集凡人典籍与《浩然经》注解)、“义诊堂”(为凡人治病,同时传授浩然之气的基础用法)、“护乡堂”(组织弟子保护周边村落)。
- 传承体系:以《浩然经》为核心,分为“养性、聚气、护乡、济世、明道、成圣”六阶。前两阶为基础,通过“读书明礼、行善积德”感应、凝聚浩然之气;后四阶则需“护乡邻、济苍生、明道义”,以实际行动滋养浩然之气——护乡可让浩然之气更坚韧,济世可让浩然之气更醇厚,明道可让浩然之气更纯粹,成圣则是浩然之气的最高境界,可“以凡人之身,比肩仙人”。
- 招徒标准:不看灵根、不看种族(仅限凡人),只看“心性”——凡“心怀善念、愿护乡邻、肯读书明礼”者,无论男女老幼、出身贫富,皆可入宗。孟文轩认为,灵根是“天赋”,心性是“根本”,只要心性纯良,凡人亦可修成大道。
首批弟子共五十人,多为书生、医者、农夫、工匠——有李修远(书生,擅长以浩然之气写“镇邪符”)、张仲景(医者,擅长以浩然之气治病)、农夫“王大力”(因常帮邻居耕地、抗灾,能以浩然之气凝聚“护乡盾”)、工匠“鲁班”(因常为村民修补房屋、打造农具,能以浩然之气强化工具)。浩然宗的修行方式也极为特别——弟子无需每日打坐炼气,而是“在生活中修行”:书生以读书、写文养性,医者以治病、救人聚气,农夫以耕种、护田护乡,工匠以造物、助人济世。
一次,中部平原突发“蝗灾”,大量蝗虫啃食庄稼,村民们颗粒无收,陷入饥荒。孟文轩率浩然宗弟子前往受灾村落——李修远以浩然之气写“驱虫文”,贴于田间,蝗虫不敢靠近;张仲景以浩然之气为饥饿、患病的村民治病;王大力组织村民挖渠引水、补种庄稼;鲁班则打造“捕蝗机”,帮助村民捕捉蝗虫。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蝗灾得以控制,村民们得以渡过难关。而参与救灾的弟子,因“济世行善”,浩然之气皆有增长——李修远突破至“护乡”阶,张仲景突破至“济世”阶。
浩然宗的“人道修仙”理念,在修仙界引起极大反响——不少仙、妖宗门起初轻视,认为“凡人修仙难成气候”,但随着浩然宗弟子一次次以浩然之气护乡邻、济苍生,甚至在修仙界出现戾气时,以浩然之气净化戾气,各宗门渐渐对其刮目相看。十年间,浩然宗弟子达八百余人,虽多数人修为仅停留在“护乡”“济世”阶,却成为中部平原凡人最信赖的守护者——浩然宗,也成为修仙界唯一以“凡人修仙”为核心的宗门,为修仙界的道统传承注入了“人道”的温暖与力量。
七、修仙界立派的影响:道统薪传,界域初定
自玉虚宗、碧游阁、蜀山剑派、万蛊门、寒铁宗、浩然宗等宗门在修仙界各地立派后,越来越多的洪荒遗脉修士纷纷效仿——有擅长炼丹的修士在南部火山区域建立“丹火宗”,有擅长阵法的修士在东部丘陵建立“阵衍宗”,有擅长御兽的修士在西部草原建立“御兽门”……短短数十年,修仙界便涌现出数十个宗门,覆盖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形成了“各有侧重、多元共存”的道统格局。
这些宗门的立派,对修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道统传承:洪荒火种不灭
各宗门皆以洪荒道统为根基——玉虚宗承阐教、碧游阁承截教、蜀山剑派承洪荒剑道、万蛊门承洪荒蛊道、寒铁宗承洪荒炼体道、浩然宗承洪荒人道……他们将洪荒时期的典籍、功法、技艺整理、改编,结合修仙界的环境与自身实践,形成了更适合新生界域的传承体系。如寒铁宗将《九转炼体诀》改编为《极寒炼体诀》,浩然宗将《浩然经》与凡人生活结合,这些改编不仅让洪荒道统得以延续,更让其在修仙界落地生根,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界域秩序:从混乱到有序
洪荒碎裂初期,修仙界灵气紊乱、妖兽横行、散修劫掠,一片混乱。各宗门立派后,纷纷承担起“护界、护民”的责任——玉虚宗护东部山川,碧游阁护东海岛屿,蜀山剑派护西蜀险地,万蛊门护南疆苗寨,寒铁宗护北境平原,浩然宗护中部凡人……他们组织弟子斩杀凶妖、清除戾气、保护生灵,还制定了“区域规则”(如东部禁止滥杀凡人,东海禁止掠夺岛屿,南疆禁止滥用凶蛊)。渐渐地,修仙界从“混乱无序”走向“区域有序”,各区域间虽偶有摩擦,却不再是劫后的“弱肉强食”,界域的稳定为后续修仙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修士生态:多元共存
此前,洪荒修仙界多以“仙、妖”为主体,炼体、蛊修、凡人修士等处于边缘。而修仙界立派后,各宗门打破了“道统壁垒”——碧游阁的“有教无类”让妖族与旁门修士得以立足,万蛊门的“蛊道传承”让蛊修摆脱“阴毒”标签,寒铁宗的“炼体道统”让炼体修士拥有圣地,浩然宗的“凡人修仙”让凡人得以踏入仙途。这种“多元共存”的生态,让修仙界不再是单一的“灵气修仙”,而是形成了“道法、剑道、蛊道、炼体、人道”等多道并行的格局,修士们各有所长、各有所归,修仙界的活力大幅提升。
(四)与三界的关联:初步衔接
随着修仙界各宗门的发展,他们渐渐与三界其他区域产生关联——玉虚宗、碧游阁的弟子偶会上三十三重天,与天庭仙官交流;万蛊门、浩然宗的弟子会入幽冥轮回,协助平心娘娘处理“怨灵作乱”(以蛊术、浩然之气净化怨灵);蜀山剑派、寒铁宗的弟子则会前往星域碎块,寻找洪荒遗留的灵材与道统。这种关联,不仅让修仙界获得了三界的资源与支持,也让修仙界成为三界六道中“连接人界与其他界域”的重要纽带——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封神劫后,那些洪荒遗脉修士在修仙界立下的一座座宗门,传下的一道道薪火。
昆仑山巅,玉虚宗清玄子望着云海中修行的弟子,手中玉虚拂尘轻挥;东海蓬莱,碧游阁玄溟子看着五脉弟子切磋道法,眼中满是欣慰;西蜀蜀山,凌剑尘听着练剑坪的剑鸣,嘴角露出笑意;南疆万蛊岭,苗若曦闻着蛊室中淡淡的草药香,心中安宁;北境极寒原,铁山看着弟子们在淬体池中咬牙坚持,微微点头;中部平原书山,孟文轩听着浩然馆中朗朗的读书声,面露暖意——他们或许并非修仙界最强者,却以“立派传法”的举动,为这片新生之地种下了道统的种子,也为三界六道的稳定与发展,写下了最坚实的一笔。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