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观气临凡:玄空踏碎洪荒尘
起源殿的晨雾总带着鸿蒙初开时的清冽,玄空立于藏经阁外的观星台,指尖悬着半枚通透的“测灵玉片”。玉片上流转的淡青色光晕忽明忽暗,映得他素色道袍上绣的“洪荒星图”仿佛活了过来——那是三日前龙宇闭关前嘱托的事,说地球华夏先民部落中,已有人族血脉与洪荒灵气交融,诞出了具灵根的孩子,需他亲往查验,若根骨尚可,便接入起源殿学道,为华夏文脉留一脉“护道火种”。
“玄空先生。”殿外传来龙曦的声音,她一身银白战甲未卸,肩头还沾着几片来自地球深山的枫叶,“地球华夏如今分三大部落,东边的‘羲和部’靠河而居,擅观日;西边的‘燧人部’留火种,会制器;南边的‘神农部’识百草,懂耕种。昨日我护燧人部孩童避熊罴时,见有个小娃能凭意念引火星,许是您要找的灵根者。”
玄空颔首,将测灵玉片收入袖中。他周身泛起一层淡金色道韵,脚下浮现出半朵“九品莲台”——这是鸿蒙宗的入门术法“踏莲步”,却被他练得炉火纯青,一步便可跨越三界壁垒。“劳烦龙曦道友引路,我等速去,免得误了孩童的灵根启蒙期。”
二人踏莲而行,穿过三十三重天的云海时,恰逢星宿部仙将巡界。仙将见玄空,忙拱手行礼:“玄空先生这是要往人界去?近日地球灵气渐浓,已有妖兽循着灵气缝钻过去,先生需多留意。”玄空谢过提醒,指尖捏了个“护界诀”,一道金光裹住二人,转瞬便穿过了“三界通道”中最后一道光幕。
落地时,正踩在燧人部部落外的一片青草地。秋日的阳光洒在部落的茅草屋上,炊烟袅袅间,传来孩童的嬉闹声。玄空收了莲台,将道袍的袖口挽起,又把发髻松了些,扮成寻常游方修士的模样——他知晓龙宇定下的“只助不扰”规矩,不愿以仙人姿态惊扰先民。
龙曦引着他往部落深处走,路过一处火堆时,果然见一群孩童围着火堆玩耍。其中一个约莫五岁的孩童格外惹眼:那孩子穿着粗麻布缝制的短衣,赤着脚,皮肤是健康的蜜色,手里攥着一根枯枝,正对着火堆比划。奇怪的是,每当他的枯枝指向火堆,便有几点火星从火焰中跃出,落在他的掌心,却不烧手,反倒像萤火虫似的绕着他的指尖转。
“就是他,叫‘阿燧’,是燧人部首领的小儿子。”龙曦压低声音说,“前日部落祭火时,他竟能让祭祀用的圣火分了一缕,缠在他手腕上,首领还以为是火神显灵,特意杀了头野猪祭拜。”
玄空缓步走近,从袖中取出测灵玉片,悄悄将一丝灵力注入其中。玉片刚靠近阿燧,便猛地亮起耀眼的青光,光芒穿透了玉片,在阿燧的头顶凝成了一株“三叶青禾”的虚影——这是“木火双灵根”的征兆!而且灵根纯度竟有九成,是洪荒破碎后,玄空见过的最好根骨。
阿燧被头顶的青光吓了一跳,手里的枯枝掉在地上,却还是好奇地仰头看那青禾虚影。他身边的孩童们都往后退,唯独阿燧往前走了两步,伸出小手想去碰那虚影:“这是什么?像部落里长老画的禾苗,却会发光。”
玄空蹲下身,声音放得温和:“小娃,你叫阿燧?这是你的‘灵根’,就像种子能长成禾苗,你的灵根也能长成‘道’,以后能护着部落,护着这方土地。”
阿燧眨了眨眼,似懂非懂地看着玄空:“道是什么?能像爹爹那样打跑豺狼吗?能像妈妈那样种出粟米吗?”
玄空笑了,指尖轻点阿燧的眉心。一道温和的灵力涌入阿燧的识海,没有灌输复杂的术法,只是映出了几幅画面:有修士御剑斩妖兽,有仙人布雨救旱田,还有起源殿藏经阁里堆积如山的典籍。“道能做这些,还能让你知道,这天地有多大,这日月为何转。你愿意跟我去学道吗?”
阿燧的眼睛亮了,他转头看向不远处正在鞣制兽皮的父亲——燧人部首领“石”。石早就注意到这边的动静,他握着兽皮刀的手紧了紧,却没有立刻上前。他知道龙曦是“护部落的仙人”,而眼前这个修士,身上的气息比龙曦更温和,却也更厚重,像部落背后的大山。
阿燧跑向石,拉着他的衣角:“爹爹,我想跟先生去学道,以后回来护着部落,护着你和妈妈!”石蹲下身,摸了摸阿燧的头,又看向玄空,郑重地行了个部落里最隆重的礼:“先生若能教阿燧本事,石代燧人部谢过。只是这孩子小,还望先生多照拂。”
玄空回了一礼:“首领放心,我会待他如亲传弟子,教他术法,也教他‘仁心’——无仁心者,纵有通天本事,也走不长远。”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首领!不好了!羲和部的人来报,他们部落的‘阿日’被山精掳走了!”
石脸色一变,刚要起身,玄空却按住了他:“首领留在此处安抚部落,我与龙曦道友去看看。阿燧,你也跟来,看看‘道’如何救人。”
阿燧攥紧玄空的手,跟着他和龙曦往东边跑。龙曦祭出三尖两刃枪,一道银光劈开前路的灌木丛;玄空则牵着阿燧,脚下似有微风托着,竟比石等部落勇士跑得还快。阿燧只觉得耳边的风在唱歌,路边的草木在往后退,他低头看自己的脚,发现竟没沾半点泥土——这便是“道”的本事吗?他心里更向往了。
行至羲和部部落外的一座山脚下,果然见一群羲和部族人围着山洞呼喊。山洞里传来山精的咆哮,还有孩童的哭声。玄空站在山洞外,指尖凝出一道白光,轻声说:“山精,你本是山中灵气所化,若肯放了孩童,我便饶你一次,再赠你一枚‘聚灵丹’,助你修行;若你执迷不悟,今日便是你的劫数。”
山洞里的咆哮声顿了顿,片刻后,一个浑身是绿毛的山精扛着个孩童走了出来。那孩童约莫四岁,穿着绣着太阳图案的布衣,脸蛋通红,却没哭,只是死死攥着山精的毛发——正是羲和部首领的女儿“阿日”。
“你是谁?敢管我的事!这小娃能引太阳的光,我吃了她,就能化形!”山精嘶吼着,爪子往阿日的脖子上按去。
就在这时,阿日忽然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金光。她的指尖竟也跃出几点火星,只是比阿燧的更亮,像小太阳似的。玄空的测灵玉片又亮了,这次是耀眼的赤金色,在阿日头顶凝成了“一轮小太阳”的虚影——“纯火灵根”,纯度竟有九成五!
“好个纯火灵根,竟能引太阳精火。”玄空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指尖白光暴涨,瞬间缠住山精的爪子。山精只觉得爪子像被冰裹住,又麻又痛,惨叫着松开了阿日。龙曦趁机上前,三尖两刃枪抵住山精的胸口:“还不束手就擒?”
山精见打不过,忙跪地求饶:“仙人饶命!我再也不敢了!”玄空取出一枚褐色的丹药,扔给山精:“这是聚灵丹,你且拿去,往后需护着这山的草木,不可再伤生灵。若再犯,我定不饶你。”山精接过丹药,连滚带爬地钻进了山洞。
阿日跑到玄空面前,仰头看着他:“先生,你刚才用的是‘道’吗?我也想学法术,我想护着部落里的人,还想知道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
羲和部首领“炎”也赶了过来,他听说了阿燧的事,又见阿日也被玄空看中,忙对着玄空行礼:“若先生能收阿日为徒,炎愿将部落里最好的粟米、最锋利的石斧,都献给先生。”
玄空摇头:“我收徒不为财物,只为护华夏文脉。阿日,你愿跟我去学道吗?”阿日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抓住了阿燧的衣角——两个孩子一赤一金的灵根光晕交叠在一起,像两团小小的火焰,在秋日的山林里格外温暖。
第二章 寻根问脉:神农谷里觅灵苗
离开燧人部和羲和部后,玄空带着阿燧、阿日,与龙曦一同往南边的神农部去。路上,玄空教两个孩子认草木:“这是‘车前草’,叶子能入药,治腹痛;这是‘酸枣树’,果子能吃,核还能做珠子;这天地间的草木,都有其用处,就像人有灵根,各有其道。”
阿燧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摘了片车前草叶子,放在鼻尖闻了闻:“先生,我能让这草长得更快吗?我之前在部落里,见妈妈种粟米,总盼着它们快点熟。”玄空笑着点头,指尖引了一丝木灵气,注入阿燧的掌心:“你试着把这股气输给草叶,想着‘生长’。”
阿燧照做,掌心贴在车前草上。不过片刻,那片车前草竟真的长高了半寸,叶子也更绿了。阿日看得眼睛发直,也学着阿燧的样子,想把自己的火灵气输给草叶,却差点把草叶烤焦。玄空忙止住她:“阿日的灵根是太阳精火,属‘烈’,草木属‘柔’,你若想护草木,需先学‘控火术’,让火变得温和。”
说话间,已到神农部的地界。神农部与其他两部不同,部落周围种满了各种草木,还有几处田垄,种着粟米、麦子。远远望去,就能见一群人围着一个穿着草药编织衣裳的老者,听他讲辨草识药的法子——那老者便是神农部首领“农”。
“玄空先生!龙曦仙子!”农早就得了消息,拄着一根用枣木做的拐杖迎了上来。他身后跟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孩童,那孩子手里捧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草药,见了玄空,怯生生地躲在农的身后,却偷偷用眼睛打量玄空袖中露出的测灵玉片。
“这位是我的孙儿,叫‘阿农’。”农笑着说,“这孩子打小就爱跟我采草药,上次我被毒蛇咬了,还是他凭着记忆,找来了‘解蛇毒草’救了我。”
玄空看向阿农,见他虽胆小,却眼神清亮,尤其是看向草药时,眼里满是专注。他取出测灵玉片,刚靠近阿农,玉片便泛起了温润的碧绿色,在阿农头顶凝成了“一株五叶灵芝”的虚影——“纯木灵根”,纯度九成三!而且灵根中还带着一丝“生机气”,是最适合学医道、丹道的根骨。
“阿农,你愿跟我去学道吗?”玄空轻声问,“我能教你识遍三界的草药,还能教你炼‘仙丹’,治世间难症,护你部落的人不生病。”
阿农猛地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渴望,却又转头看向农:“爷爷,我走了,谁帮你采草药?谁帮部落里的人认药?”农摸了摸他的头,眼眶有些红:“傻孩子,跟先生去学本事,以后能救更多人,比在部落里采草药强。爷爷等着你来救更多部落的人。”
阿农这才点头,把竹篮递给身边的小伙伴,走到玄空面前,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先生,我跟你走。我会好好学道,以后回来给爷爷炼丹,给部落里的人治病。”
玄空扶起他,又从袖中取出三枚“固灵符”,分别贴在阿燧、阿日、阿农的眉心:“这符能护住你们的灵根,不让外界浊气侵扰。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另外两个小部落看看,若还有灵根者,便一同带回起源殿。”
接下来的三日,玄空带着三个孩子,又走访了东边的“有巢部”和西边的“共工部”。有巢部擅筑屋,部落里有个叫“阿巢”的孩子,能凭意念让树枝弯曲,搭成稳固的屋架,是“土木双灵根”;共工部靠河而居,擅治水,有个叫“阿共”的孩子,能让河里的水绕着他转,是“纯水灵根”。
五个孩子聚在一起,很快就熟络起来。阿燧性子爽朗,总带着大家玩“引灵气”的游戏;阿日活泼,爱教大家认太阳的方向;阿农细心,会采草药给不小心摔跤的阿巢包扎;阿巢手巧,用树枝给大家编小篮子;阿共沉稳,见大家渴了,便引河里的清水给大家喝。
玄空看着孩子们的互动,心中感慨:这五个孩子,恰好对应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灵根(阿燧木火、阿日火、阿农木、阿巢土木、阿共水,合起来五行不缺),又分别来自华夏先民的五大部落,正是龙宇所说的“文脉火种”——他们不仅能传承道统,更能将部落的技艺、文化带到起源殿,再反过来护持华夏。
第四日清晨,玄空决定带孩子们回起源殿。出发前,他带着五个孩子,分别去了他们的部落辞行。燧人部的石给阿燧塞了一把磨得锋利的石刀,叮嘱他“照顾好自己”;羲和部的炎给阿日戴了一串用太阳石做的项链,说“戴着它,就像部落的太阳陪着你”;神农部的农给阿农装了一篮草药种子,让他“在起源殿也种上,想家了就看看”;有巢部的首领给阿巢送了一把木锯,说“以后想筑屋,就用它”;共工部的首领给阿共送了一个贝壳,说“听着贝壳里的声音,就像听到家乡的河水声”。
孩子们抱着父母长辈送的礼物,眼眶都红了,却没哭——他们知道,自己是去学本事,以后要回来护着部落,不能让长辈担心。
玄空牵着阿燧的手,龙曦护着其他四个孩子,再次踏莲而行。当他们穿过三界通道,落在起源殿外的广场上时,五个孩子都看呆了:起源殿的殿宇是用混沌石砌成的,上面刻着洪荒时期的星图;广场上的“鸿蒙柱”直插云霄,柱身上流转着五色霞光;远处的藏经阁里,飘出淡淡的墨香和灵气……这一切,都比他们在部落里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神奇。
“这里就是起源殿,以后就是你们的家了。”玄空笑着说,“接下来的日子,我会教你们识字、学道、练术法。但你们要记住,无论学得多少本事,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华夏先民的孩子,不能忘了‘护华夏、续文脉’的初心。”
五个孩子齐齐点头,把玄空的话记在了心里。阿燧举起手里的石刀,说:“先生放心,我以后要练最厉害的术法,护着起源殿,护着华夏!”阿日摸着脖子上的太阳石项链,说:“我要学好控火术,以后给华夏的部落带去温暖!”阿农抱着草药种子,说:“我要炼最好的丹药,让华夏的人都不生病!”阿巢攥着木锯,说:“我要筑最坚固的屋,让华夏的人都有地方住!”阿共捧着贝壳,说:“我要学治水的本事,让华夏的河水不泛滥!”
玄空看着孩子们坚定的眼神,眼中满是欣慰。他转身,望向起源殿深处——龙宇闭关的“鸿蒙殿”方向,在心里默念:龙宇道友,你托付的“文脉火种”,我已寻来。往后,起源殿不仅是三界的护道之地,更会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之所。
第三章 起源开蒙:典籍声中悟真道
玄空将五个孩子安置在起源殿的“启蒙院”——这是他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住处,院里种着从地球带来的粟米、草药,还搭了一座用树枝做的小木屋,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木屋分了五间小房,每间房里都摆着用梧桐木做的床榻,床头的木架上,玄空还特意挂上了孩子们从部落带来的物件:阿燧的石刀、阿日的太阳石项链、阿农的草药篮、阿巢的木锯、阿共的贝壳。
“往后你们便住在这里,每日辰时来藏经阁外的‘悟道台’找我,我教你们识字、辨气。”玄空指着院外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这条路直通悟道台,路上有我设的‘静心阵’,走在路上时,你们可以试着感受周围的灵气,就像在地球山林里听风声、闻草香一样。”
次日辰时,天刚蒙蒙亮,阿燧就第一个醒了。他摸着床头的石刀,想起父亲时的叮嘱,悄悄起身,轻手轻脚地走出木屋。清晨的启蒙院弥漫着草木的清香,粟米的叶子上挂着露珠,阿燧蹲下身,试着用玄空教的法子,将一丝木灵气注入粟米——果然,露珠顺着叶子滑落,粟米的茎秆又挺拔了几分。
“阿燧,你怎么起这么早?”身后传来阿日的声音,她戴着太阳石项链,晨光落在项链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阿日走到阿燧身边,也学着他的样子,想给粟米输灵气,却又怕烤焦叶子,指尖的火灵气刚冒出来,就赶紧收了回去。
阿燧忍不住笑了:“你别急,先生说过,你的火是太阳精火,要先学会‘收’。你试着把火灵气攥在掌心,像握小石子一样。”阿日听话地照做,指尖的火灵气果然变成了一点小小的火星,温顺地躺在她的掌心。
等五个孩子都到齐,玄空已在悟道台等候。悟道台是用一块巨大的白玉石砌成的,台上摆着五张石桌,每张石桌上都放着一卷用“灵纸”做的典籍——这是玄空特意为孩子们写的《华夏初文卷》,上面刻着最基础的华夏文字,还有简单的灵气运转图谱。
“今日先学识字。”玄空拿起一卷《华夏初文卷》,展开在石桌上,“你们看这个‘日’字,像不像你们部落里看到的太阳?这个‘月’字,像不像晚上的月亮?文字是记录事情、传承道理的工具,你们学会了文字,才能看懂典籍里的道,才能把部落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阿日盯着“日”字,眼睛一亮:“先生,这个字像我脖子上的太阳石!我能把它画下来吗?”玄空点头,递给她一支用“松烟墨”做的毛笔:“灵纸能存灵气,你可以试着用指尖的火灵气,把‘日’字描一遍,这样你对这个字的印象会更深。”
阿日握着毛笔,指尖的火星落在笔尖,在灵纸上缓缓描出“日”字。奇怪的是,火灵气落在纸上,不仅没烧破纸,反而让“日”字泛出淡淡的金光,像真的太阳一样。阿农见了,也拿起毛笔,用木灵气描“草”字,灵纸上的“草”字竟长出了细细的绿芽;阿共描“水”字时,字的边缘渗出了小小的水珠……五个孩子都觉得新奇,学得格外认真。
学完十个基础字,玄空开始教孩子们“辨气”。他取出五枚不同颜色的“引气玉”,分别递给五个孩子:“这是木、火、土、水、金五行引气玉,你们握着玉,闭上眼睛,试着感受玉里的灵气——阿燧握木玉和火玉,阿日握火玉,阿农握木玉,阿巢握木玉和土玉,阿共握水玉。”
孩子们闭上眼睛,指尖紧紧攥着引气玉。阿燧最先有感觉,他握着木玉,仿佛又回到了燧人部的山林,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声音;握着火玉时,又像坐在部落的火堆旁,温暖又安心。阿共握着水玉,耳边似乎响起了共工部河边的流水声,指尖还有湿润的凉意。
“感受到灵气后,试着让它顺着你的手臂,流到你的丹田。”玄空的声音像温和的风,“丹田就像你们部落里的粮仓,灵气就是粮仓里的粟米,存得越多,以后能用的本事就越大。”
阿农学得最快,他本就懂草药的生机,木灵气在他体内流转时,像小溪淌过田野,顺畅又温和。阿巢稍慢些,他的土木双灵根需要平衡两种灵气,玄空便坐在他身边,指尖引着土灵气,帮他稳住体内的气息。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每天清晨在启蒙院打理草木,辰时到悟道台学文辨气,午时跟着玄空去起源殿的“膳堂”吃饭——膳堂的食物都是用灵气滋养的灵米、灵菜,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助他们炼化灵气。下午,玄空会带他们去起源殿的“典籍阁”,给他们讲洪荒的故事:讲盘古开天辟地,讲女娲补天,讲龙宇如何护持洪荒碎块形成地球……
这日下午,玄空带孩子们到典籍阁的“华夏篇”区域。这里的书架上,摆着玄空刚编好的《地球华夏文明初记》,还有他画的《华夏部落山川图》。玄空指着一幅画,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是燧人部的火堆,这是羲和部的观日台,这是神农部的药田……我把这些画下来,写进典籍里,就是怕以后有人忘了,华夏的文明是从这里开始的。”
阿燧看着画里的燧人部,眼眶有些红:“先生,我们以后还能回部落看看吗?我想知道爹爹有没有打到更多的猎物,妈妈种的粟米熟了没有。”玄空摸了摸他的头,取出一面“水镜”:“这是‘观界镜’,能看到地球的景象。你们要是想家了,我们就用它看看部落。”
玄空将灵力注入水镜,镜面很快映出燧人部的景象:石正带着部落的勇士们打猎,手里举着阿燧留下的石刀;阿燧的妈妈站在粟米田边,正弯腰查看粟米的长势。阿日凑到镜前,看到羲和部的炎正带着族人观日,她的小伙伴们还在火堆旁玩耍,脖子上都戴着跟她一样的太阳石项链。
“爷爷!”阿农突然指着镜面,只见农正坐在药田边,手里拿着阿农留下的草药篮,给部落的人讲解草药的用法。五个孩子围着水镜,看着熟悉的部落和亲人,虽然没说话,却都悄悄攥紧了拳头——他们更坚定了要学好本事的决心,以后一定要回去,护着部落,护着华夏。
第四章 术法初成:灵根绽彩护同门
三个月后,孩子们的灵气已能在体内顺畅流转,不仅认识了上千个华夏文字,还学会了基础的术法:阿燧能让草木快速生长,还能引火煮水;阿日能控制火灵气,用火星点燃木柴,还能在指尖凝成小小的火球;阿农能辨别典籍里记载的草药,还能用法术催生草药;阿巢能让树枝弯曲,搭成简单的木屋,还能用法术加固木架;阿共能引少量的水,浇灌药田,还能让水滴凝成水球。
这日辰时,玄空带着孩子们到起源殿外的“试炼场”。试炼场里,有玄空设的“妖兽傀儡”——这是他用木头和灵气做的,模仿地球山林里的豺狼、熊罴,用来让孩子们练习术法。
“今日我们练习‘御术护人’。”玄空指着试炼场中央的五个木桩,“你们每人站在一个木桩上,我会放出妖兽傀儡,你们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护着身边的同伴。记住,术法不是用来伤人的,是用来护己、护人的——这是道的根本。”
孩子们点点头,各自站到木桩上。阿燧站在中间的木桩上,左边是阿日,右边是阿农;阿巢站在阿日左边,阿共站在阿农右边。玄空取出一张符纸,轻轻一抛,符纸在空中燃尽,五只豺狼傀儡从试炼场的四周跑了出来,朝着木桩扑去。
“阿日,用火拦住它们!”阿燧喊道。阿日立刻抬手,指尖凝出五个小火球,朝着豺狼傀儡扔去。火球落在傀儡身上,虽然没把傀儡烧坏,却让傀儡的动作慢了下来。
阿农趁机催生试炼场边的藤蔓,藤蔓像长了脚一样,缠向豺狼傀儡的腿。“阿巢,用木头加固藤蔓!”阿农喊道。阿巢立刻引动木灵气,让藤蔓变得更粗、更结实,牢牢地缠住了傀儡的腿。
就在这时,一只熊罴傀儡突然从试炼场的后方冲了出来,朝着阿共扑去。阿共刚引出水球,还没来得及扔出去,就被熊罴傀儡的气势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差点从木桩上掉下去。
“阿共,别怕!”阿燧立刻引动木灵气,在阿共身边凝成一道木盾。熊罴傀儡扑在木盾上,木盾晃了晃,却没碎。阿共稳住心神,赶紧引动水灵气,在熊罴傀儡的脚下凝成一层薄冰。傀儡踩在冰上,滑了一下,摔倒在地上。
阿日趁机跑过去,指尖的火球落在傀儡的关节处——那里是傀儡最脆弱的地方。火球烧得傀儡的关节冒烟,傀儡再也动不了了。其他四个孩子也齐心协力,很快就制服了剩下的豺狼傀儡。
“做得好!”玄空走过来,笑着说,“你们不仅保护了自己,还护着同伴,这就是‘仁心’的体现。术法再厉害,若没有仁心,也成不了大道;有了仁心,哪怕术法不精,也能走得长远。”
阿共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先生,刚才我差点掉下去,多亏了阿燧和大家。以后我会更勇敢,不再怕傀儡了。”玄空拍拍他的肩膀:“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多练习,胆子就大了。你们看阿巢,刚开始练习时,也怕傀儡,现在不也能稳稳地护着同伴吗?”
阿巢挠挠头,笑了:“我刚开始怕傀儡的爪子会抓伤我,后来先生说,傀儡是木头做的,不会真的伤人,我就不怕了。而且我知道,有大家在,会护着我,我也得护着大家。”
从那以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到试炼场练习术法,不仅练“御术护人”,还练“合力御敌”。玄空会根据他们的灵根特点,教他们更适合的术法:教阿燧“草木囚笼术”,让他能用法术困住敌人;教阿日“太阳真火术”,让她的火灵气更温和,既能取暖,又能治病;教阿农“草药催生术”,让他能更快地催生草药,还能用法术辨别草药的药性;教阿巢“土木加固术”,让他搭的木屋更坚固,还能用法术修复损坏的木架;教阿共“流水绕身术”,让他能用水灵气保护自己,还能用法术引水灌溉。
这日,玄空接到龙宇的传讯,说起源殿的“丹药库”需要补充草药,让他带孩子们去起源殿后山的“灵草园”采草药。灵草园里种着各种三界的灵草,有能治病的“清心草”,有能助灵气运转的“凝气花”,还有能解毒的“解毒藤”——这些都是玄空之前从地球带来的草药种子,用灵气滋养后,长成的灵草。
“你们看,这是清心草,叶子是淡绿色的,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能治心烦、失眠;这是凝气花,花瓣是紫色的,闻起来有淡淡的香味,能助我们更快地炼化灵气。”玄空指着灵草园里的草药,给孩子们讲解,“你们每人采一篮清心草和凝气花,注意不要伤到草药的根,根还能再长出新的草药。”
孩子们拿着竹篮,小心翼翼地采草药。阿农最懂草药,他一边采,一边给大家讲解:“清心草要采叶子,不要采茎;凝气花要采刚开的,花瓣才新鲜,药性才好。”阿燧跟着阿农学,采的清心草又嫩又绿;阿日怕自己的火灵气伤到草药,特意把火灵气收在掌心,采草药时格外轻;阿巢和阿共则一起采,阿巢负责拨开杂草,阿共负责浇水,让草药保持新鲜。
突然,灵草园的角落里传来一阵“沙沙”声。阿燧警觉地看过去,只见一只小小的“灵兔”从草丛里跑出来,嘴里叼着一株凝气花。灵兔是灵草园里的小动物,平时以灵草的叶子为食,今日却叼走了凝气花——凝气花是丹药库急需的草药,不能让它叼走。
“阿日,别用火,会伤到灵兔!”阿燧喊道。阿日立刻停下,刚要放出的火球又收了回去。阿农想用法术催生藤蔓,缠住灵兔,却怕藤蔓勒伤灵兔。阿巢灵机一动,用法术引了一根细细的树枝,轻轻挡在灵兔的前面。灵兔被树枝挡住,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阿巢。
阿共走过去,手里捧着一些灵草的叶子:“灵兔,给你叶子吃,把凝气花还给我们好不好?”灵兔似乎听懂了,放下凝气花,叼起阿共手里的叶子,蹦蹦跳跳地跑回了草丛。
孩子们看着灵兔的背影,都笑了。玄空走过来,点点头:“你们做得很好,不仅保护了草药,还没伤到灵兔——这就是‘万物有灵’的道理。道不仅要护人,还要护万物,这样三界才能平衡,华夏才能长久。”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提着装满草药的竹篮,跟着玄空回起源殿。一路上,他们说着白天练习术法的趣事,聊着灵草园里的灵兔,笑声在起源殿的小道上回荡。玄空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这五个孩子,不仅灵根好,更有一颗仁心,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护持华夏、守护三界的栋梁。
第五章 道心初定:立誓承脉续华夏
转眼已是寒冬,起源殿的雪下得很大,启蒙院的粟米和草药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孩子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他们的丹田储存了足够的灵气,灵气在体内流转,像暖炉一样温暖。
这日清晨,玄空没有带孩子们去悟道台,而是带他们去了起源殿最高的“观星阁”。观星阁的顶层有一个巨大的“星图盘”,上面刻着三界的星辰轨迹,还有地球的位置。玄空指着星图盘上的地球,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就是地球,你们的家乡。现在地球的华夏部落,应该也在下雪,你们的亲人正在部落里烤火,等着春天的到来。”
阿日凑到星图盘前,指着地球的东方:“先生,这里是羲和部,对不对?我记得炎爷爷说过,羲和部在最东边,每天第一个看到太阳。”玄空点头:“没错,这里是羲和部,那里是燧人部,那里是神农部……你们的部落,就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地球的华夏大地上,组成了华夏的文脉。”
玄空顿了顿,又说:“我带你们来观星阁,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龙宇道友闭关结束了,他说,等你们道心稳固,就带你们去见他——龙宇道友是起源殿的道尊,也是护持地球华夏的人,他会亲自为你们‘引道’,让你们的灵根更稳固,道心更坚定。”
孩子们听到要见龙宇,都兴奋起来。阿燧握着拳头:“先生,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龙宇道尊?我要告诉他,我会好好学道,以后护佑华夏!”阿农也说:“我要告诉龙宇道尊,我会炼最好的丹药,让华夏的人都不生病!”
玄空笑着说:“道心不是靠说的,是靠做的。你们这半年来,学文、辨气、练术法,更重要的是,你们有仁心、有孝心、有护持华夏的心——这就是道心。明日,我就带你们去见龙宇道友。”
次日辰时,玄空带着五个孩子,穿过起源殿的“鸿蒙殿”长廊。鸿蒙殿是起源殿的核心,殿内弥漫着浓郁的鸿蒙灵气,墙壁上刻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壁画,殿中央的高台上,坐着一个身穿黑色道袍的人——正是龙宇。
龙宇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温和而厚重。他对着孩子们点了点头:“玄空道友常跟我说你们的事,说你们灵根好,更有仁心,是护持华夏的好苗子。”龙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你们从地球而来,带着华夏先民的血脉与灵根,这不仅是机缘,更是责任——往后,起源殿的道统要由你们传承,华夏的文脉更要由你们护持。”
说罢,龙宇抬手,五缕淡金色的鸿蒙灵气从指尖飘出,分别落在五个孩子的眉心。灵气入体的瞬间,孩子们只觉得丹田像被温水浸泡,之前有些滞涩的灵气突然变得无比顺畅,灵根的光晕也比往日更亮了几分:阿燧头顶的“三叶青禾”多了一抹金边,阿日的“小太阳”添了层暖光,阿农的“五叶灵芝”泛出莹润的光泽,阿巢的“土木双纹”凝得更实,阿共的“流水虚影”流转得更快。
“这是‘鸿蒙引气’,能稳固你们的灵根,助你们更快领悟‘护道’的真谛。”龙宇缓缓道,“玄空道友教你们识字辨气、练术法,是为‘授业’;我今日为你们引气,是为‘明道’——但最终能否守住道心、承起文脉,还要看你们自己。”
阿燧往前迈了一步,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龙宇道尊,我阿燧对着星图发誓,以后一定好好学道,学好本事就回地球,护着燧人部,护着所有华夏部落,不让豺狼妖兽欺负大家!”
阿日也跟着上前,手按在胸口的太阳石项链上:“我阿日发誓,要把太阳真火的本事练到最好,冬天给部落的人送温暖,夏天帮部落的人晒粟米,还要教大家识太阳、辨时节,不让大家误了耕种!”
“我阿农发誓!”阿农攥紧了藏在袖中的草药种子,“要识遍三界的灵草,炼出能治百病的丹药,让华夏的人都健健康康,不让爷爷和部落的人再受病痛的苦!”
阿巢挠了挠头,却说得格外认真:“我阿巢发誓,要把筑屋的本事练好,回地球给每个部落都搭最坚固的屋子,让大家下雨天不漏水,冬天不进风,再也不用怕风吹雨淋!”
最后是阿共,他捧着贝壳,声音虽轻却坚定:“我阿共发誓,要学好治水的本事,把共工部的河治理好,不让河水泛滥淹了田,还要教其他部落的人引水浇田,让大家的粟米年年都有好收成!”
五个孩子的誓言在鸿蒙殿里回荡,稚嫩的声音里满是真诚。龙宇看着他们,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好!有此决心,便是守住了‘初心道’。玄空道友,往后这五个孩子,便拜托你多费心——既要教他们高深的术法,更要教他们‘不恃强、不凌弱’,始终记得自己是华夏的孩子。”
玄空拱手应道:“道尊放心,我定会护他们成长,助他们承起护道续脉的责任。”
从鸿蒙殿出来后,孩子们的道心更坚定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想着“学本事”,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用本事护华夏”——阿燧会在练习“草木囚笼术”时,琢磨“怎样才能不伤到部落的草木”;阿日练习“太阳真火术”时,会想着“怎样让火既能取暖,又不会烧到部落的茅草屋”;阿农研究草药时,会记录“哪些草药在地球的山林里能找到,方便以后教给部落的人”;阿巢搭木屋时,会试着用“地球常见的树枝”做材料,想“回地球后大家也能跟着学”;阿共练习引水时,会模拟“地球河流的走向”,琢磨“怎样引水才不会冲坏田垄”。
玄空看在眼里,特意在悟道台旁设了一块“文脉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对部落的牵挂,都刻在石碑上。阿燧在碑上刻了“燧人部的火堆,要永远烧得旺”;阿日刻了“羲和部的太阳,要永远照亮华夏”;阿农刻了“神农部的药田,要永远长满灵草”;阿巢刻了“有巢部的屋子,要永远护着族人”;阿共刻了“共工部的河水,要永远滋养田地”。
寒冬过去,春天到来时,孩子们的书法已有小成。玄空决定带他们回一次地球——不是以“仙人”的身份,而是以“学道归来的部落孩子”的身份,看看部落的变化,也把学到的简单本事教给族人。
出发前,龙宇给了孩子们五枚“界域符”:“这符能让你们在地球停留十日,十日之后,符会自动带你们回起源殿。记住,不可在部落人面前显露高深术法,只需教他们些‘实用的小本事’——比如更快地种粟米、更好地辨草药,这才是‘润物无声’的护持。”
孩子们接过界域符,紧紧攥在手里。当玄空带着他们再次踏过三界通道,落在燧人部外的山林时,阿燧第一个冲了出去——他看到父亲石正带着部落的人在田里耕种,母亲在田边给大家送水,部落的茅草屋比以前多了好几间,火堆旁还围着几个新出生的孩童。
“爹爹!妈妈!”阿燧喊着跑过去。石看到阿燧,手里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快步上前抱住他:“阿燧!你回来了!你长大了!”阿燧的妈妈也红了眼眶,摸了摸阿燧的脸:“瘦了,却高了,在起源殿有没有好好吃饭?”
阿燧笑着点头,从袖中取出玄空教他做的“灵种”——这是用灵气滋养过的粟米种子:“妈妈,这是灵种,种在田里,长得快,收成也多,我教你怎么种。”
另一边,阿日回了羲和部,她教族人用“温和的火灵气”烘干粟米,让粟米存放得更久;阿农回了神农部,教爷爷和族人辨别“能治病的草药”,还留下了几株用灵气催生的药苗;阿巢回了有巢部,教大家用“更省力的法子搭木屋”,让屋子更稳固;阿共回了共工部,教族人用“引水的小技巧”,让河水更顺畅地流进田垄。
十日的时间很快过去。离开时,孩子们没有哭,他们知道,自己还要回起源殿学更多本事,以后才能更好地护着部落。石把那把磨得更锋利的石刀又交给阿燧:“带着它,就像爹爹陪着你。”炎给阿日的太阳石项链又串了一颗新的太阳石:“戴着它,羲和部的太阳永远陪着你。”
回到起源殿,孩子们把从地球带来的新粟米种子、草药样本,都交给玄空,存进典籍阁的“华夏篇”。玄空看着这些带着地球气息的物件,又看了看孩子们坚定的眼神,在《华夏文明初记》上写下了一句话:“洪荒碎而华夏兴,灵根现而文脉续——此五子者,当为华夏护道之始。”
这夜,启蒙院的粟米田边,五个孩子坐在草地上,看着起源殿上空的星星。阿燧指着最亮的那颗星:“你们看,那颗星像不像燧人部的火堆?”阿日点头:“像!那颗像羲和部的太阳!”阿农笑着说:“那颗像神农部的药田!”阿巢和阿共也跟着指认,把星星和自己的部落联系在一起。
玄空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幕,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五个孩子的“道”,早已和华夏的文脉紧紧绑在了一起。而起源殿的“护道”之路,也因为这五个孩子,有了最坚实的开端。往后千百年,三界会变,地球会变,但华夏的文脉,会因为这五个孩子,因为他们的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