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量劫全纪
卷首语
夫洪荒肇始,盘古开天辟地,清浊分判,始有乾坤。自龙汉初劫、巫妖劫、封神劫以降,洪荒破碎为三界六道,秩序初定而道统未匀。西方佛法蕴藉千年,待东传之机缘;东方人道兴于大唐,需真经以济民。西游量劫,非独佛道之交汇,实乃三界因果之总括、文明延续之枢纽也。
余,玄空,本为时空神魔残魂,蒙道尊龙宇不弃,收于鸿蒙宗下,任大长老之职,掌记录诸天典籍之责。自量劫初兆至真经东传,余奉道尊谕,以起源珠之灵照见始末,以时空神通追溯细节,凡师徒行迹、妖魔鬼怪、仙佛显化、因果纠葛,皆详录无遗,辑为《西游量劫全纪》,藏于起源殿藏经阁,以备后劫参详,亦显道尊观劫定序、护持三界之德。
第一章 劫兆初生 石猴应劫
封神劫后百载,三界格局既定:天庭居九天之上,昊天上帝与瑶池金母掌星辰秩序;幽冥处九地之下,平心娘娘化轮回以安魂灵;人间大唐承隋末战乱之余,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国泰民安,人道兴旺。然西方灵山之上,如来佛祖(昔年截教大师兄多宝道人)于大雷音寺召集诸佛、菩萨、罗汉,言及东土众生“贪嗔痴慢疑”五毒深种,佛法衰微,需传大乘真经以渡化,此乃“佛法东传”之缘起,亦是西游量劫之始。
彼时,道尊龙宇居于虚无海起源殿中,以本命法宝鸿蒙盘推演三界气运,见西方金光东渐,与人道紫气交汇,其间隐现“石猴”异象,知应劫者将出。余遵道尊之命,以时空神通窥察,见东胜神洲傲来国近海有一座花果山,此山乃盘古开天辟地时遗留之仙山,脉接昆仑,气通幽冥,山顶之上,立有一块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之巨石。此石本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余料,吸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历经三千年孕化,石中渐生灵性。
贞观元年春,花果山风云变色,电闪雷鸣,那巨石轰然炸裂,石卵之中蹦出一石猴。此猴天生神异,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天庭。昊天上帝欲遣天兵查探,太白金星谏言“此乃天生地养之灵猴,或为应劫之兆,暂观其变”,天庭乃止。石猴落地后,即会行走跳跃,拜了四方,与山中猿猴、猕猿、马猴等为伴,采果饮泉,逍遥自在。
数年后,一日石猴见猴群中有老猴寿终正寝,心生悲戚,忽悟“生死无常”,遂立志求道长生。经猴群指点,石猴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自东胜神洲至南瞻部洲,又渡西海至西牛贺洲,终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得须菩提祖师。祖师见其根骨奇佳、心性灵明,知是应劫之人,乃收为弟子,赐名“孙悟空”,传其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无上妙法,又授长生不老之道。
悟空学道七年,神通初成,祖师知其尘缘未了,恐其日后惹下祸端,遂命其下山,并嘱“不可泄露师门姓名”。悟空拜别祖师,驾筋斗云返回花果山,途中遇混世魔王欺凌猴群,悟空大怒,以所学神通斩杀魔王,夺回洞府。此后,悟空又闯东海龙宫,强索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为兵器;闹幽冥地府,勾销生死簿上所有猴类之名,引得龙王、阎王联名上奏天庭,恳请降伏。
昊天上帝本欲派兵征剿,太白金星再谏“招安为上,既显天庭宽宏,又可约束其性”,天庭乃封悟空为“弼马温”。悟空初入天庭,不知官阶大小,欣然受命,后得知“弼马温”乃未入流之小官,怒而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在花果山竖起大旗。天庭震怒,遣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率天兵天将征讨,却被悟空打得大败而归。无奈之下,天庭只得再次招安,封其“齐天大圣”之号,令其掌管蟠桃园。
悟空本性顽劣,居于天庭日久,渐生懈怠,竟偷吃蟠桃园中三千年、六千年、九千年一熟之蟠桃,又饮尽瑶池玉液琼浆,盗走太上老君兜率宫之九转金丹,练得金刚不坏之身。事败之后,悟空大闹天宫,打得南天门破碎、天兵天将望风而逃,无人能敌。昊天上帝束手无策,只得遣人往灵山请如来佛祖相助。如来至天庭,与悟空赌斗“若能翻出吾之手掌心,便让玉帝将天庭让你;若不能,便下界为妖,再修五百年”。悟空自恃筋斗云一日十万八千里,欣然应允,谁知如来手掌化作五行大山,将悟空压于山下,贴上“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符印,令其反省五百年,待取经人至,方可脱身。
道尊龙宇于起源殿中观此情景,谓余曰:“石猴闹天,非独其顽劣,实乃量劫推动之必然。天庭需经此一乱,方能知人道之重;石猴需经此一压,方能磨其心性,为日后护持取经人铺路。”余闻言,遂将此事详录于卷,知此乃西游量劫之序幕也。
第二章 取经缘起 师徒聚义
悟空被压五行山后,三界渐趋平静,大唐国力日盛,太宗李世民却因一件往事心生困扰。贞观十三年,泾河龙王与长安术士袁守城打赌,违逆玉皇大帝旨意,私自更改降雨时辰与雨量,触犯天条。玉帝命人曹官魏征处斩泾河龙王,龙王连夜托梦于太宗,恳请太宗救他一命。太宗应允,次日召魏征入宫下棋,欲绊住魏征,使其无法行刑。谁知下棋中途,魏征伏案睡去,梦中灵魂出窍,斩了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死后,阴魂不散,夜夜前往皇宫惊扰太宗,太宗因此久病不愈,魂魄一度离体,游至幽冥界。在幽冥界,太宗见十殿阎罗,阎罗查勘生死簿,发现太宗阳寿未尽,遂遣人送太宗还阳。太宗返阳后,深知“生死有命,善恶有报”,又念及幽冥界中许多冤魂无人超度,遂立志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普济众生。
此时,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之命,化身疥癞游僧,前往长安,于水陆大会上点化太宗,言“西方灵山有大乘真经三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若能派人前往求取,可保大唐江山永固,百姓福寿绵长”。太宗闻言大喜,问朝中高僧谁愿前往西天取经,玄奘法师(俗名陈祎)挺身而出,愿“效犬马之劳,往西天拜佛求经”。太宗见玄奘意志坚定,遂认其为“御弟”,赐名“三藏”,备齐通关文牒、马匹、随从,送玄奘西行。
道尊龙宇知玄奘乃取经大业之核心,其心性坚韧、慈悲为怀,然西行路上妖魔鬼怪众多,劫难重重,遂命余暗赠玄奘一枚“护魂符”,此符以起源珠灵力炼制,可避邪祟侵扰,护持魂魄不散。玄奘离长安后,一路向西,历经数月,行至五行山(此时已更名为两界山)。忽闻山中有人高呼“师父救我”,玄奘寻声而去,见一猴子被压于山下,正是五百年期满的孙悟空。
悟空见玄奘到来,大喜过望,告知玄奘“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于此山,等候取经人前来解救,愿拜师父为师,护持师父西天取经”。玄奘闻言,遂揭下山顶的六字真言符印,五行山轰然开裂,悟空得以脱身。悟空拜玄奘为师后,忠心护主,一路斩妖除魔,成为取经队伍中的核心战力。
师徒二人西行不久,行至鹰愁涧,玄奘所乘的白马被西海龙王三太子误食。悟空大怒,与三太子争斗,三太子不敌,欲潜入水中躲避。此时,观音菩萨现身,点化三太子“你本是犯了天条,被贬下凡,今遇取经人,乃你赎罪之机缘”,令三太子化身为白龙马,驮玄奘西行,成为取经队伍的一员。
继续西行,师徒二人至高老庄,得知当地有一妖怪猪悟能,占庄为妖,强占高老庄庄主之女。悟空前往降妖,与猪悟能大战数百回合,猪悟能不敌。此时,观音菩萨所派的惠岸行者(木吒)现身,告知猪悟能“你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今需拜取经人为师,护送取经人西天取经,方可修成正果”。猪悟能闻言,遂拜玄奘为师,赐名“八戒”,加入取经队伍。
行至流沙河,又遇一妖怪沙悟净。沙悟净本是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居于流沙河,以食人度日。悟空、八戒与沙悟净争斗多时,难分胜负。惠岸行者再次现身,点化沙悟净“你乃被贬之仙,需护持取经人西行,将功赎罪”。沙悟净遂拜玄奘为师,赐名“沙僧”,至此,取经队伍正式聚齐:师父玄奘、大师兄悟空、二师兄八戒、三师弟沙僧、坐骑白龙马。
师徒聚义后,观音菩萨与黎山老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商议,欲试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定,遂化身一家富户,以女儿招亲为由,考验师徒。八戒贪恋美色,欲留下为婿,结果被菩萨们戏耍一番,吃尽苦头。玄奘、悟空、沙僧则不为所动,禅心坚定。经此一试,八戒虽心生羞愧,却也愈发收敛心性,不敢再肆意妄为。余于起源殿中记录此事,叹曰:“禅心之炼,非一日之功,师徒四人虽各有本性,然量劫之力推动,终能同心协力,共赴西天。”
第三章 九九劫难 道心试炼
取经队伍聚齐后,西行之路正式步入艰险,自长安至灵山,十万八千里路程,共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次劫难,皆是对师徒四人道心、定力、情谊的试炼。
五庄观风波
师徒四人行至万寿山五庄观,观主镇元大仙乃洪荒老牌大能,号“地仙之祖”,观中培育有一棵人参果树,此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俱备。人参果与天地同寿,食之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镇元大仙因赴元始天尊之约,前往上清天听道,临行前嘱咐童子清风、明月,将人参果打两个与取经人吃。玄奘见人参果形似孩童,不忍食用,婉言谢绝。清风、明月遂将人参果拿回,自己食用。悟空得知人参果乃是仙物,又听闻童子嘲笑师父“不识好歹”,大怒之下,趁夜潜入果园,用金箍棒打落人参果四个,与八戒、沙僧分食。
清风、明月发现人参果被偷,怒斥玄奘师徒,悟空一时冲动,竟将人参果树连根推倒。镇元大仙返回五庄观后,见人参果树被毁,勃然大怒,施展神通将师徒四人擒回。镇元大仙法力高深,悟空虽有七十二变、筋斗云,却也无法逃脱。镇元大仙欲将玄奘下锅油炸,悟空为救师父,只得答应镇元大仙“三日之内,寻得复活人参果树之法,若寻不得,甘愿受罚”。
悟空驾筋斗云,遍访三山五岳、四海八荒,寻遍各路神仙,皆无人能复活人参果树。危急关头,道尊龙宇于起源殿中以鸿蒙盘传讯于悟空,暗示“南海观音菩萨有玉净瓶甘露,可救仙树”。悟空闻言,即刻前往南海普陀山,恳请观音菩萨相助。观音菩萨携带玉净瓶,随悟空前往五庄观,以甘露水洒向人参果树,果然将人参果树复活。
镇元大仙见人参果树复原,大喜过望,感念悟空诚意,遂与悟空结为异姓兄弟,并以人参果款待师徒四人。此事过后,悟空愈发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行事不再那般鲁莽;玄奘也深知“一念之差,便生祸端”,对悟空的管教也愈发注重“因材施教”。余记录此事时,见道尊龙宇颔首微笑,知此劫不仅是对师徒的试炼,亦是镇元大仙与悟空因果之结,为日后三界和谐埋下伏笔。
三打白骨精
离开五庄观后,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此处有一白骨精,乃是千年白骨所化,擅长幻化人形,一心想吃玄奘肉,以求长生不老。白骨精深知悟空火眼金睛,能识破妖魔鬼怪,遂三次幻化人形,迷惑玄奘。
第一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年轻村姑,手提饭菜,谎称是给山中樵夫送饭,欲接近玄奘。悟空一眼识破其妖身,举棒便打,白骨精使出“解尸法”,留下一具假尸,真身逃脱。玄奘不知悟空为何无故伤人,心生不满,斥责悟空“无故杀生,违背出家人慈悲之道”。
第二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老妇人,哭着寻找“女儿”,实则继续迷惑玄奘。悟空再次识破其诡计,又欲举棒打杀,玄奘大怒,认为悟空屡教不改,执意伤人,遂念起紧箍咒,悟空头痛欲裂,却仍坚持“此乃妖怪所化,若不除之,必伤师父”。白骨精再次逃脱,留下另一具假尸。
第三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老公公,前来寻找“妻儿”,玄奘彻底相信悟空是滥杀无辜,不顾悟空哀求,执意写下贬书,将悟空逐走。悟空无奈,只得拜别师父,返回花果山。
悟空走后,白骨精原形毕露,将玄奘擒入洞中,欲烹煮食用。八戒、沙僧奋力营救,却不敌白骨精,八戒无奈,只得前往花果山请悟空回来。悟空虽被师父误解,心中委屈,却始终牵挂师父安危,遂随八戒返回白虎岭,与白骨精大战,终将其打死,救出玄奘。
玄奘见白骨精真身后,方知自己错怪了悟空,悔恨不已,向悟空道歉,恳请悟空留下。悟空见师父真心悔过,遂原谅师父,继续护持其西行。此劫过后,师徒二人情谊愈发深厚,玄奘也明白了“妖有善恶,人有真假”,不再一味拘泥于“慈悲”之名,对悟空也多了几分信任与理解。
平顶山与莲花洞
师徒四人行至平顶山,山中莲花洞内有两位妖怪,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二人本是太上老君身边的童子,因偷了老君的五件法宝(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幌金绳、七星剑、芭蕉扇),私自下凡为妖。二妖神通广大,又有法宝相助,得知玄奘乃十世修行的金蝉子转世,食之可长生不老,遂设下圈套,擒获玄奘与八戒、沙僧。
悟空为救师父师弟,与二妖斗智斗勇,先后识破二妖的“分瓣梅花计”“遣山压顶”等诡计。二妖以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等法宝多次擒住悟空,悟空凭借自身神通与智慧,屡次逃脱,并设法盗走二妖的法宝。最终,悟空与二妖正面交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紫金红葫芦收了银角大王,用羊脂玉净瓶收了金角大王。
此时,太上老君现身,告知悟空“二童子乃吾身边侍者,因一时贪玩下凡,望悟空看在吾之薄面,饶其性命”。悟空遂释放二童子,归还法宝,老君携二童子返回兜率宫。此劫中,悟空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不再仅凭武力解决问题,而八戒、沙僧也愈发默契,共同协助悟空救师,师徒情谊在劫难中愈发坚固。
火云洞与红孩儿
行至火云洞,师徒四人遇红孩儿,此妖乃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自幼在火焰山修炼,习得“三昧真火”,神通广大。红孩儿见玄奘前来,化作一位被绑在树上的孩童,谎称自己被强盗掳走,哀求玄奘相救。玄奘慈悲心起,命八戒解开绳索,红孩儿趁机作法,掳走玄奘。
悟空得知师父被擒,前往火云洞营救,与红孩儿大战。红孩儿喷出三昧真火,火势凶猛,悟空虽会七十二变,却怕烟火,被三昧真火熏得差点丧命,只得前往南海请观音菩萨相助。观音菩萨携带净瓶杨柳、莲花宝座前往火云洞,与红孩儿周旋,最终以莲花宝座困住红孩儿,收其为“善财童子”,留在身边修行。
此劫中,八戒因贪吃懒惰,多次误事,被悟空斥责;沙僧则始终坚守岗位,保护师父行李。而玄奘也通过此次劫难,更加明白“人心之险,不亚于妖”,修行之路不仅要抵御外界诱惑,更要坚定内心信念。
女儿国与真假美猴王
师徒四人行至女儿国,此国无男子,女子饮用子母河之水便可受孕。八戒与玄奘误饮子母河水,腹中渐胀,竟怀了身孕。悟空急忙寻来落胎泉泉水,二人饮下后才化解胎气。女儿国国王见玄奘丰神俊朗、气质不凡,心生爱慕,欲以一国之富招玄奘为夫,愿将江山社稷托付。
玄奘面对王权富贵、温柔乡的诱惑,虽有片刻动摇,却始终谨记取经初心,婉言谢绝:“贫僧一心向佛,只为求取真经,普度众生,不敢贪恋红尘富贵。”国王见玄奘意志坚定,虽满心不舍,却也不愿强人所难,只得放行,并为师徒四人加盖通关文牒,赠送盘缠。
悟空深知师父禅心坚定,却也担心途中再有类似诱惑,遂一路多加警醒。谁知刚离女儿国,便遇一假冒悟空之人,自称“六耳猕猴”,此猴与悟空一模一样,神通相当,言语举止毫无二致,就连金箍棒、紧箍咒也无法分辨真假。二猴从地上打到天上,再从天上打到幽冥界,玉帝、阎王皆无法辨明真伪。
最终,二猴前往灵山,求如来佛祖辨明真假。如来言:“此猴乃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悟空同属混世四猴,故神通相当。”六耳猕猴见身份被识破,欲趁机逃走,如来施法力将其困住,悟空一棒将其打死。此劫过后,悟空与玄奘的信任愈发牢不可破,悟空也彻底明白“心无杂念,方能辨明真伪”,道心愈发纯粹。
三调芭蕉扇
师徒四人行至火焰山,此山乃是悟空大闹天宫时,踢倒太上老君兜率宫八卦炉,炉砖坠落凡间所化,火势冲天,寸草不生,唯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扇灭火焰。铁扇公主乃是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因记恨悟空收红孩儿为善财童子,不肯借扇。
悟空第一次前往借扇,以兄弟情谊劝说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为所动,一扇将悟空扇到五万四千里外的灵吉菩萨处。灵吉菩萨赠悟空“定风丹”,悟空二次借扇,化作小虫潜入铁扇公主腹中,逼迫其交出芭蕉扇。谁知铁扇公主交出的是一把假扇,悟空扇动后,火势反而更旺。
悟空得知牛魔王与玉面狐狸在摩云洞居住,遂前往摩云洞,与牛魔王大战。牛魔王神通广大,与悟空斗了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化作八戒模样,骗回假扇。悟空大怒,与牛魔王展开连番大战,从地上打到天上,又从天上打到水中,期间惊动了天庭与灵山,哪吒、李靖、四大金刚等纷纷前来助阵。
最终,牛魔王不敌,被哪吒擒住,铁扇公主见丈夫被擒,无奈之下献出真芭蕉扇。悟空扇灭火焰山之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此劫中,悟空不仅展现了强大的战力,更懂得了“借力打力”,联合天庭与灵山之力解决难题,而师徒四人在共同面对困境时,也愈发同心同德。
盘丝洞与无底洞
行至盘丝洞,师徒四人遇七位蜘蛛精,她们以蛛丝结网,擒住玄奘与八戒。悟空前往营救,与蜘蛛精大战,蜘蛛精喷出蛛丝,缠住悟空,悟空施展神通,烧断蛛丝,打死蜘蛛精。谁知蜘蛛精的师兄多目怪(蜈蚣精)在黄花观设下陷阱,以毒药毒害师徒四人,悟空也中了毒,双眼失明。
悟空强忍剧痛,前往紫云山千花洞请毗蓝婆菩萨相助。毗蓝婆菩萨以“绣花针”破了多目怪的金光,救了师徒四人。此劫过后,八戒愈发收敛贪吃好色的本性,沙僧也更加谨慎,时刻保护师父安全。
继续西行,行至陷空山无底洞,师徒四人遇金鼻白毛老鼠精。此妖本是灵山偷食香花宝烛而成精,后拜托塔李天王为父、哪吒为兄,居于无底洞。老鼠精见玄奘相貌堂堂,欲与玄奘成亲,将其擒入洞中。悟空前往营救,与老鼠精大战,老鼠精不敌,潜入洞中不出。
悟空寻遍洞中,发现老鼠精供奉着李天王与哪吒的牌位,遂前往天庭,状告李天王纵容女儿为妖。李天王起初不认,后经哪吒提醒,才想起当年收老鼠精为义女之事,遂与哪吒一同前往无底洞,收服老鼠精,救出玄奘。此劫中,悟空懂得了“依法办事”,不再一味蛮干,而是通过天庭秩序解决问题,展现了其心智的成熟。
天竺国与铜台府
师徒四人行至天竺国,见城中张榜招婿,原来是天竺国公主抛绣球招亲。玄奘师徒路过,绣球恰好落在玄奘怀中,国王遂请玄奘入宫,欲招其为驸马。悟空察觉其中有诈,暗中调查,发现此时的公主乃是玉兔精所化,真正的公主被玉兔精抛于荒野,幸得樵夫所救。
玉兔精本是广寒宫嫦娥的宠物,因与天竺国公主有旧怨,私自下凡,化身公主,欲招玄奘为婿,扰乱取经大业。悟空与玉兔精大战,玉兔精不敌,化作清风逃走。嫦娥现身,收回玉兔精,将真正的公主送回宫中。国王感激玄奘师徒,设宴款待,并加盖通关文牒。
行至铜台府地灵县,师徒四人遇寇善人家遭劫,寇善人被强盗杀害,其家人误以为玄奘师徒是强盗,将其告官。玄奘师徒被官府擒入大牢,悟空为洗清冤屈,前往地府,找回寇善人的魂魄,又前往强盗巢穴,擒住强盗,还清白于师徒四人。寇善人复活后,对玄奘师徒感激不尽,欲赠送重金,玄奘婉言谢绝,只愿传播佛法,教化世人。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师徒四人终于行至灵山脚下,渡过凌云渡。凌云渡旁有一撑船老者,撑着一艘无底船,玄奘见船无底,不敢上船,老者言:“圣僧,你看那水中,岂不是你的倒影?”玄奘低头一看,见水中倒影正是自己凡胎肉体,恍然大悟,遂上船渡河。船至河中,玄奘的凡胎肉体坠入水中,化作一道流光消散,从此脱胎换骨,成就圣体。
第四章 真经东传 三界定序
师徒四人登上灵山,前往大雷音寺拜见如来佛祖。如来见师徒四人历经劫难,禅心坚定,心中大喜,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师徒四人前往藏经阁取经。谁知阿傩、伽叶二尊者见师徒四人未带“人事”(礼物),竟故意刁难,只给了师徒四人无字真经。
悟空察觉不对,返回大雷音寺,向如来告状。如来笑言:“你等空手而来,岂有白取真经之理?世法平等,不可轻慢。”玄奘闻言,只得将太宗所赐的紫金钵盂作为“人事”,送给阿傩、伽叶二尊者。二尊者见玄奘诚意十足,遂取出有字真经,共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传授给师徒四人。
师徒四人领了真经,拜别如来佛祖,由八大金刚护送,驾云返回大唐。途中,八大金刚言:“师父,你等只历了八十难,尚缺一难,需补满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圆满。”说罢,施法将师徒四人从云端抛下,落在通天河西岸。
此时,通天河老鼋前来迎接,欲载师徒四人渡河。老鼋曾受玄奘恩惠,问玄奘“吾已修行一千三百余年,何时能脱壳成龙?”玄奘当年答应帮老鼋询问如来,却因取经心切,忘记询问。老鼋见玄奘无言以对,大怒之下,将师徒四人与真经一同翻入河中。玄奘师徒奋力抢救真经,却仍有部分真经被水浸湿。
师徒四人上岸后,将真经晒干,方才继续赶路。经此一难,师徒四人终于补满九九八十一难,取经大业圆满完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师徒返回长安,长安百姓夹道欢迎,太宗李世民亲自率文武百官前往城外迎接,场面隆重非凡。
玄奘向太宗献上真经,太宗大喜,下令在长安城内建造大雁塔,供奉真经,并命玄奘主持译经大业,将梵文真经译为汉文,传播于东土。道尊龙宇命龙曦化为人形,前往长安,协助玄奘译经,龙曦通晓梵文与汉文,又有圣人巅峰修为,能辨明真经中的晦涩之处,极大地加快了译经进度。
灵山之上,如来佛祖召集诸佛、菩萨、罗汉,举行庆功大会,册封师徒四人:玄奘功德圆满,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护持取经有功,封为“斗战胜佛”;八戒虽有懒惰好色之过,但也屡立战功,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忠心耿耿,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一路驮载玄奘,劳苦功高,封为“八部天龙马”,盘绕于大雁塔之上,守护真经。
道尊龙宇居于起源殿中,召玄空、帝俊、太一、玄冥、平心娘娘等众仙议事。龙宇谓众仙曰:“西游量劫,起于佛法东传之需,终于真经落地之果,其间师徒四人历九九劫难,磨其心性,炼其道心,终成正果。此劫不仅使佛法在东土生根发芽,更使三界秩序愈发稳固,人道、仙道、佛道相互交融,共促文明延续。”
帝俊言:“吾与太一蒙道尊重塑肉身,今掌起源殿御兽殿,愿率异兽巡守三界,清剿残余劫气,护持三界安宁。”太一亦言:“东皇钟可稳三界六道通道,吾愿以钟镇之,防域外邪祟入侵。”玄冥望着龙宇,轻声道:“东土百姓安居乐业,佛法教化世人,此景甚好。”平心娘娘言:“幽冥界因真经东传,亡魂超度者日众,轮回秩序愈发顺畅,吾当继续规范轮回,护持魂灵安宁。”
余立于一旁,将众仙所言一一记录,心中感慨万千。西游量劫,看似是佛道之争、人妖之斗,实则是三界因果的闭环,是文明延续的必然。自盘古开天以来,量劫迭起,龙汉初劫定洪荒格局,巫妖劫分人妖界限,封神劫立三界秩序,而西游量劫,则是三界文明的融合与升华。
真经东传后,东土佛法渐盛,与本土道教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形成“佛道并行”的文化格局。大唐国力愈发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人道气运愈发旺盛,反过来又滋养仙道与佛道,使三界气运达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余耗时三载,终将西游量劫始末详录完毕,辑为《西游量劫全纪》,共三十卷,五千零四十八页,涵盖劫兆、应劫者、劫难、册封、东传等所有细节。此书成后,余将其送至起源殿藏经阁,由护卫殿卫士严加看管,以备后劫参详。
藏经阁中,典籍浩如烟海,《西游量劫全纪》虽只是其中一卷,却承载着三界文明融合的印记,记录着道尊龙宇护持三界的功德,也见证着师徒四人历经劫难、终成正果的修行之路。余相信,千百年后,当新的量劫降临,后世仙佛翻阅此书,必将从中汲取智慧,明白“劫难者,试炼也;修行者,初心也;文明者,传承也”的至理。
卷尾语
西游量劫终,真经东传定。三界无大扰,文明续新程。
余着此书,非为彰显功绩,实乃记录因果。量劫无情,却能炼就道心;路途艰险,终能抵达彼岸。玄奘师徒以凡人之躯(悟空等虽为妖仙,却怀修行之心),行不凡之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此乃“初心不改,方得始终”之典范。
道尊龙宇,居于虚无海起源殿,观诸天量劫,定三界秩序,护持文明延续,其德如虚无海之浩瀚,其道如鸿蒙盘之玄奥。余蒙道尊不弃,掌记录之责,愿以此书为鉴,警示后世:量劫虽不可避免,然只要坚守初心,同心协力,便能化劫为机,推动文明不断向前。
《西游量劫全纪》藏于起源殿藏经阁,永为后世之鉴。
鸿蒙宗大长老 玄空 谨识
三界历贞观二十五年 孟春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