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贞观十三年春。
朱雀大街上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雾,朱雀门内已响起整齐的马蹄声。禁军甲士列阵肃立,银甲在微光中泛着冷冽光泽,将通往太极宫的御道护得严严实实。百姓们自发聚在街道两侧,踮足翘首,脸上带着敬畏与好奇——昨日宫中传出消息,今日太宗皇帝将亲赴弘福寺,颁下关乎天下的旨意。
弘福寺坐落于长安城南,是武德年间为高祖祈福所建,殿宇恢宏,香火虽盛,却远不及玄都观、楼观台等道门圣地那般煊赫。此时寺前广场上,僧众们身着整齐的缁衣,手持念珠,肃立以待。为首的正是弘福寺住持玄奘法师,他刚从五行山迎回孙悟空不久,虽眉宇间尚带西行筹备的风尘,却难掩法相庄严。僧袍袖口的褶皱里,还藏着玄空暗赠的那枚护魂符,符身温润,隐隐透着起源殿独有的鸿蒙清气。
辰时三刻,太宗皇帝的銮驾缓缓驶入广场。明黄色的车舆由六匹骏马拉曳,车檐上垂挂的珍珠串随着车行轻轻晃动,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李世民身着赭黄龙袍,腰束玉带,面容刚毅,眼神深邃,刚一现身便引得百姓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玄奘率僧众上前,双手合十行礼:“贫僧玄奘,率弘福寺众僧,恭迎陛下圣驾。”
李世民抬手示意平身,声音洪亮如钟:“法师免礼。朕今日前来,非为祈福,乃是为天下苍生计,颁下兴佛之旨。”
话音落下,广场上一片寂静,连风吹过殿角风铃的声音都清晰可闻。百姓们面面相觑,道门在大唐本就有着特殊地位,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之后,武德年间便尊道抑佛,如今太宗突然要兴佛,怎能不让人震惊?
李世民环视众人,目光扫过跪拜的百姓,扫过肃立的僧众,最终落在玄奘身上:“昔日泾河龙案,朕梦中受鬼魂惊扰,夜不能寐。幸得法师点化,方知世间需佛法渡化亡魂,需真经教化民心。自魏晋以来,佛法东传,虽有译经之举,却多有残缺,歧义丛生,百姓难窥佛法真谛。今法师愿赴西天求取真经,朕心甚慰,特颁旨:”
身旁的内侍总管高力士上前一步,展开明黄色的圣旨,以尖细却清晰的嗓音宣读:
“一、天下各州府,择风水宝地,修建寺庙,凡建寺者,免征徭役三年,赐良田百亩,以供僧众衣食。长安城内,扩建弘福寺,另择朱雀大街东侧建大慈恩寺,专司译经之事,拨国库银十万两,以作建寺之资。”
“二、诏告天下,征召精通梵文、汉文之士,入弘福寺译经馆,辅佐玄奘法师译经。凡应召者,赐九品官阶,食朝廷俸禄,译经有功者,破格提拔。”
“三、允许僧众自由传教,各州府不得阻挠。百姓出家为僧尼者,免征赋税,寺庙财产,受朝廷保护,不得私自侵占。”
“四、敕封玄奘法师为‘三藏法师’,总领天下译经之事,节制各州府寺庙,享一品俸禄,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圣旨宣读完毕,高力士将其递到玄奘手中。玄奘双手接过,躬身谢恩:“贫僧谢陛下隆恩,定不负圣望,求取真经,译传东土,渡化万民。”
李世民扶起玄奘,语气恳切:“法师乃有道高僧,朕信你能成此大业。佛法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朕治国之道相合。朕愿以佛法辅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长治久安。”
此时,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位老道,身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正是楼观台的观主李道宗。他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陛下,李唐皇室尊老子为圣祖,道门乃国教,今陛下骤然兴佛,恐动摇国本,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闻言,神色不变:“道长此言差矣。朕尊道,亦兴佛,并非厚此薄彼。道法自然,佛法慈悲,皆是教化民心之法。天下百姓,或信道,或信佛,皆可自由选择,何必强分高下?朕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门户之争。”
李道宗还想再言,却见玄奘上前一步,对着他双手合十:“道长,佛法与世无争,贫僧译经传教,只为渡化众生,绝不会与道门相争。日后道门与佛门,当相互扶持,共护大唐江山,教化天下百姓。”
玄奘话音刚落,天空中突然飘来一朵祥云,祥云之上,隐约可见一道纤细的身影,正是龙曦。她化为人形,身着素雅的白裙,手中握着那柄融合了混沌魔龙残魂的三尖二刃枪,枪身隐有龙气流转。龙曦对着太极宫方向遥遥一礼,随即散去祥云——她奉龙宇之命,前来暗中护持兴佛之事,见太宗态度坚决,玄奘应对得体,便放心退回了起源殿方向。
李道宗见此异象,心知佛法兴东土乃是天意,不敢再劝阻,只得躬身退下。
百姓们见太宗态度坚决,又有祥云异象,纷纷欢呼起来:“陛下圣明!”
仪式结束后,太宗与玄奘一同步入弘福寺大殿。殿内香烟缭绕,供奉着三世佛,佛像庄严肃穆。李世民焚香祭拜后,对玄奘道:“法师西行之路艰险,朕已命人打造了通关文牒,加盖玉玺,沿途各州府须全力相助。另外,朕派尉迟敬德率五百禁军护送法师至边境,以防不测。”
玄奘躬身谢恩:“多谢陛下关怀,贫僧定当早日取回真经,不负陛下所托。”
李世民点点头,又道:“译经之事关乎重大,朕已传旨,召天下英才入译经馆。近日有几位高僧前来长安,皆是精通梵文之人,法师可与他们商议译经之事。”
正说着,内侍来报,称天竺高僧波颇蜜多罗、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等人已在殿外求见。玄奘大喜,连忙请他们入殿。
波颇蜜多罗身着天竺僧袍,肤色黝黑,眼神明亮,见到玄奘便双手合十:“久闻玄奘法师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贫僧愿助法师译经,将佛法真谛传于东土。”
僧肇也上前见礼:“弟子僧肇,愿追随法师左右,共襄译经大业。”
玄奘大喜过望,与几位高僧一一见礼,众人在殿内商议起译经之事。李世民见他们意气相投,心中欣慰,又嘱咐了几句,便起驾返回宫中。
太宗颁下兴佛之旨的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长安,又传遍了天下各州府。
长安城内,百姓们奔走相告,许多信佛之人更是喜极而泣。朱雀大街东侧,大慈恩寺的选址之地很快便围满了工匠,十万两国库银及时到位,工匠们日夜赶工,不到半年便打下了地基。弘福寺的扩建工程也如火如荼,殿宇不断增高,香火日益旺盛。
各州府接到圣旨后,不敢怠慢。洛阳城内,官府择定了城外邙山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开始修建白马寺分寺;扬州城,富商们纷纷捐款捐物,助力建寺,希望能沾沾佛法福气;成都府,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建寺工程,不求报酬,只为能早日听闻佛法。
短短一年时间,天下各州府便建起了百余座寺庙,每座寺庙都香火鼎盛,僧众云集。许多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徭役,纷纷出家为僧尼,一时间寺庙人满为患,朝廷不得不出台规定,限制出家人数,只有通过考核、确有慧根之人才能出家。
译经馆的筹备工作也进展顺利。天下英才闻风而动,有精通梵文的学者,有擅长书法的文人,有深谙佛法的高僧,纷纷前往长安应征。译经馆很快便聚集了百余位英才,他们在玄奘的带领下,整理佛经,研究梵文,为译经做好了准备。
龙曦也时常化为人形,前往弘福寺译经馆。她虽不懂梵文,却有着圣人巅峰的修为,对“道”的理解远超常人。有时学者们对佛经中的某些字句争论不休,龙曦只需随口点拨一句,便能让他们茅塞顿开。学者们都以为她是某位隐世高僧的弟子,对她敬重有加。
玄空也受龙宇之命,化名“空玄先生”,加入了译经馆。他身为时空神魔残魂所化,见识广博,又跟随龙宇记录了无数典籍,对佛法与道法的关联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暗中协助玄奘,整理译经体例,校正经文谬误,使得译经工作事半功倍。玄空还将起源殿中的一些译经方法传入译经馆,大大提高了译经效率。
这一日,玄奘正在译经馆中翻译《心经》。他手持梵文原本,逐字逐句地斟酌,身旁的波颇蜜多罗和僧肇在一旁协助。当译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时,玄奘停下了笔,眉头微蹙:“这句话意境深远,梵文原意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何翻译成汉文,才能既准确又易懂?”
波颇蜜多罗道:“‘色’指有形之物,‘空’指无形之理,或许可以直译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僧肇摇头道:“如此翻译,恐百姓难以理解,不如译为‘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理,本是一体’。”
两人争论不休,玄空在一旁轻声道:“法师,佛法讲究‘不二法门’,‘色’与‘空’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显深奥,却能引人深思,若过于直白,反而失了佛法的韵味。”
玄奘闻言,眼前一亮:“空玄先生所言极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简洁明了,又蕴含深意,就这么定了。”
龙曦在一旁看着,心中暗道:“哥哥说佛法东传是三界平衡之关键,如今看来,果然如此。这些经文译出后,定能教化民心,让天下更加安宁。”
与此同时,起源殿中,龙宇正透过鸿蒙盘观看长安的景象。鸿蒙盘上,长安的城郭、寺庙、百姓清晰可见,译经馆中众人忙碌的身影也历历在目。玄冥站在他身旁,看着下方香火鼎盛的寺庙,轻声道:“没想到这东土佛法,竟能如此兴盛。”
龙宇微微一笑:“佛法慈悲,契合人心,兴盛乃是必然。西游量劫,不仅是取经之路,更是佛法东传之路。待真经译出,佛法在东土扎根,三界秩序便会更加稳固。”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译经馆中的玄空和龙曦身上:“玄空办事稳妥,曦儿也能暗中相助,译经之事不会有差。待玄奘取回真经,便是佛法东传的鼎盛之时。”
玄冥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如此,天下百姓便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不再受亡魂之扰。”
龙宇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便是量劫的意义所在。历经劫难,方能迎来安宁。西游劫毕,三界便会进入长久的平和期。”
长安城内,大慈恩寺的建设已近尾声。寺内的大雁塔拔地而起,高达九层,青砖黛瓦,气势恢宏。塔内预留了藏经阁,专门用来存放即将译出的真经。弘福寺的译经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心经》《金刚经》等几部重要佛经已翻译完毕,墨迹未干的经文被抄写多份,分送到各州府寺庙,供僧众诵读。
百姓们争相前往寺庙听讲经,寺庙内人头攒动,法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佛经教义,劝人向善,许多作恶之人听了佛法后,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社会治安日益好转,偷盗、抢劫等案件大幅减少,天下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各州府的官员们也纷纷上书朝廷,称赞兴佛之策的成效。李世民看着奏章,心中欣慰不已,更加坚定了支持佛法东传的决心。他下诏,将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诞日)定为法定假日,百姓们可以放假庆祝,寺庙可以举行盛大的法会。
佛诞日当天,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前往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寺庙烧香拜佛。寺庙内举行了浴佛仪式,僧众们用香汤浇灌佛像,寓意洗去烦恼,净化心灵。李世民也亲自前往大慈恩寺参加法会,与百姓一同祈福。
仪式结束后,玄奘向太宗献上了刚译完的《金刚经》。李世民接过经文,仔细翻阅,只见经文字迹工整,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心中大喜,对玄奘道:“法师译经有功,朕赏法师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玄奘推辞道:“陛下,贫僧译经非为名利,只求佛法能传于东土,教化万民。这些赏赐,还请陛下转赐给译经馆的众学者和天下寺庙,以助佛法兴盛。”
李世民闻言,对玄奘更加敬重:“法师高风亮节,朕佩服不已。既然法师推辞,朕便依你所言。”
东土佛法的兴盛,也引起了灵山的关注。灵山大雷音寺中,如来佛祖(多宝)坐在莲台之上,看着手中的佛光镜,镜中显示着东土寺庙林立、百姓信佛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玄奘法师不负所托,太宗皇帝大力支持,佛法东传的大业,已初见成效。”
燃灯古佛在一旁道:“佛祖,这一切多亏了道尊龙宇暗中护持。若不是他派玄空、龙曦相助,译经之事不会如此顺利。”
如来点点头:“道尊乃一切起源,洞察三界因果。西游量劫能顺利推进,多亏了他的指点。待玄奘取回真经,佛法在东土扎根,我佛教便能与道门、天庭三足鼎立,共护三界安宁。”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三年。这三年间,天下寺庙数量已增至三百余座,译经馆翻译出的佛经已有百余部,佛法在东土深入人心。百姓们信佛、礼佛,社会风气日益淳朴,大唐国力也日益强盛,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
玄奘西行的筹备工作也已全部就绪。他挑选了三位弟子随行,又备好了行囊、马匹和通关文牒。出发前夕,太宗皇帝亲自为他送行,赐他紫金钵、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并嘱咐道:“法师此去,路途遥远,艰险重重,朕盼你早日取回真经,归来与朕共赏大唐盛景。”
玄奘躬身行礼:“贫僧定当不负陛下厚望,早日归来。”
玄空暗中将一枚玉简交给玄奘:“法师,此玉简中记录了西行路上的一些险地和异兽,若遇危难,可捏碎玉简,自会有人相助。”
龙曦也前来送行,将一瓶丹药递给玄奘:“这是‘护经丹’,能避邪驱妖,护持法师平安。哥哥让我转告你,西行路上,虽有劫难,却也是修行之路,望法师坚守本心,终能成功。”
玄奘接过玉简和丹药,心中感激不已:“多谢空玄先生,多谢姑娘。贫僧铭记在心。”
次日清晨,玄奘带着三位弟子,骑着白马,手持通关文牒,踏上了西行之路。长安百姓自发前来送行,街道两侧人山人海,众人挥舞着手臂,高呼:“法师一路顺风!”
玄奘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繁华的长安,望了一眼高耸的大慈恩寺,心中默念:“长安,待我取回真经,定让佛法在东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起源殿中,龙宇透过鸿蒙盘看着玄奘西行的身影,轻声道:“西游量劫,正式开始了。”
玄冥站在他身旁,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不知这西行路上,会有多少劫难?”
龙宇微微一笑:“九九八十一难,方能成正果。待劫难过后,佛法东传,三界便会迎来真正的平和。”
鸿蒙盘上,玄奘的身影渐行渐远,朝着西域方向而去。而东土大地上,寺庙的钟声依旧悠扬,译经馆的灯光依旧明亮,佛法的种子已深深扎根,正在茁壮成长,等待着真经归来,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大唐兴佛,不仅开启了西游量劫的序幕,更开启了三界文明新的篇章。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