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小时后,一份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初期战术特点及局限性分析》的报告,摆在了哈里森准将的案头。
陈晓在这份报告中,展现了他作为顶级分析师的“专业素养”。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第一次战役中的具体战例。
他客观描述了志愿军的战术优点:
——“擅长利用夜间和复杂地形(山地、丛林)进行渗透、迂回和分割包围。”
——“步兵战术素养高,单兵意志顽强,能承受巨大伤亡并保持进攻势头。”
——“后勤补给需求相对简化,对交通线依赖低于现代化军队,具备一定程度的就地补给能力。”
——“指挥层级灵活,连、营级指挥官拥有较大战场自主权。”
这些描述,与前线美军遭遇的“幽灵般的攻击”和“悍不畏死的冲锋”完全吻合,让报告的“真实性”无可挑剔。
然而,报告的重点和精华,在于陈晓对志愿军“弱点”的“深刻剖析”。他用了大量篇幅,言之凿凿地指出:
“一、后勤保障是其阿喀琉斯之踵。基于其国家贫弱的工业基础和有限的战略运输能力,其入朝部队的重武器(如火炮、坦克)数量极少,弹药、食品、药品尤其是冬装储备,绝对无法支撑长期、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其士兵携带的基数量弹药和口粮,仅能维持短促突击。一旦战斗超过预期时间,其攻势必然衰竭。”
“二、装备代差难以逾越。其步兵轻武器五花八门,缺乏统一制式,严重依赖缴获。几乎没有像样的防空和反坦克能力。在我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面前,其血肉之躯和轻武器构成的防线,在开阔地带不堪一击。”
“三、通信指挥体系落后。主要依靠野战电话和通讯员,无线电装备稀缺且落后。大规模迂回包抄战术,在与我军拥有全天候空中侦察和高效无线电通信的现代化军队对抗时,极易因通讯不畅、协同失灵而自行崩溃,甚至被我军反包围。”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陈晓“诚恳”地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虽初战告捷,凭借战术奇袭和顽强意志取得一定战果,但其胜利基础极其脆弱。其后勤瓶颈和装备劣势,决定了其不具备在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军进行长期阵地战、消耗战的能力。”
“因此,我建议:联合国军应发挥我军机动性和火力优势,避免与其在复杂山地过多纠缠,可采取“磁性战术”。在正面战线节节抵抗、消耗其锐气和物资的同时,利用强大预备队和两栖登陆能力,在其漫长的、防御薄弱的侧后登陆,切断其本就脆弱的补给线,迫其回援,从而在运动中利用火力优势予以歼灭。”
“关键在于:加快进攻节奏,不给其喘息和补充之机。利用其‘礼拜攻势’(指其弹药储备通常只能维持约一周的猛烈进攻)的规律,在其攻势衰竭时,果断投入预备队发起迅猛反击,必能击溃甚至歼灭其突出部队。”
通篇报告,看起来像是一份为美军量身定做的、对付志愿军的完美“攻略”。它精准地指出了志愿军此时客观存在的短板,并将其“可能”的风险,描述成了“必然”的、足以致命的缺陷。
哈里森仔细阅读了报告,脸上露出了如获至宝的表情。“精彩!陈顾问,你的分析一针见血!尤其是关于其后勤短板和‘礼拜攻势’的判断,与我们情报部门的一些零星观察完全吻合!”
这份报告被迅速加密发送至东京和华盛顿。
在东京,正处于仁川登陆胜利光环下、对初期受挫恼羞成怒的麦克阿瑟,看到这份来自关岛“中国通”的分析报告,更是信心爆棚。报告完美地印证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中国人只是凭借偷袭和人多暂时得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加快进攻节奏?”“不给其喘息之机?”“利用火力优势在运动中歼灭?”这些建议简直说到了麦克阿瑟的心坎里。他更加坚定地认为,必须尽快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结束战争”的总攻势,将中国人赶回鸭绿江对岸!
“看吧,连他们自己人都承认,他们支撑不了多久!”麦克阿瑟挥舞着报告副本,在司令部里对他的将领们说,“我们要用钢铁和火焰,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人清醒清醒!”
在华盛顿,尽管有少数谨慎的声音提醒中国军队的数量和意志可能被低估,但在“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的狂热宣传和麦克阿瑟的巨大声望下,陈晓这份“权威”的、指向明确的报告,无疑给主张迅速北进的决策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联合国军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总攻势”。各路部队按照计划,加快向北推进,试图利用装备和火力优势,一举击溃“后勤不济、装备落后”的志愿军。
陈晓在关岛的办公室里,通过情报渠道,密切关注着前线的动向。当他看到美军部队开始以更积极、更冒进的姿态向北涌去时,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内心吐槽:去吧,去吧,开着你们的坦克,沿着那些狭窄的山谷,去迎接我为你们精心准备的“惊喜”吧。真以为“礼拜攻势”就是极限了?你们对“迂回包抄”和“纵深穿插”的力量,一无所知。我这份“攻略”,可是专门为你们的傲慢定制的。
他提供的分析,像是一份精心调配的毒药,表面上是解药(指出弱点),实则加剧了美军的轻敌冒进。他将志愿军因客观条件限制而被迫采用的战术和存在的风险,巧妙地包装成了其无法克服的、必然导致失败的“死穴”。
他知道,志愿军正利用美军这种“确认”的轻敌心理,在冰天雪地中悄然后撤,诱敌深入,张开了一个巨大的口袋。
十一月下旬,联合国军的“总攻势”在东西两线全面展开。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捷报频传,东京和华盛顿一片乐观。
然而,几天后,前线传来的消息开始变得不对劲。
先是西线美军第八集团军报告,之前如影随形的中国军队“消失”了,仿佛融入了山林。紧接着,东线传来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冒进的陆战一师和部分陆军部队,在长津湖地区等险要地域,突然陷入了数量远超预期的、装备着更多迫击炮和轻机枪的中国军队主力的重重包围!攻击来自四面八方,后勤线被切断,战斗异常惨烈!
第一次战役的挫折还可以解释为遭遇战和奇袭,但这次,是在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攻势、自以为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一头撞进了对方预设的歼灭圈!
关岛基地的乐观气氛瞬间凝固。
哈里森冲进陈晓的办公室,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描述长津湖地区美军陷入苦战、急需空中支援的紧急电文,脸色铁青。
“陈顾问!”哈里森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惊和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报告里不是说,他们缺乏重武器,后勤无法支撑,不具备长期作战能力吗?为什么他们能在长津湖投入如此多的兵力,打出如此凶猛的围歼战?!”
陈晓看着地图上那几个被重点标记、已然陷入重围的地点,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恰到好处的“凝重”与“疑惑”。
“准将先生,”他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自我怀疑”,“或许我们误判了……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后勤韧性,以及……他们指挥官的魄力和士兵的忍耐力。”
他顿了顿,看着哈里森那双充满困惑和寻求答案的眼睛,抛出了准备好的问题:
“或者,我们是否考虑过另一种更可怕的可能性——”
“我们之前所遭遇的,以及我报告中分析的,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全部主力,甚至……可能只是诱饵?”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