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坐下,抬手召来服务生,声音没什么起伏:“一杯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等服务生走远,他才转头看向林曦,没有任何寒暄,连眼神都没带一丝温度,直接切入主题。
“你写的故事很动人,”他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听不出半分褒贬,“但‘动人’打动不了我的钱包。林小姐,我是投资人,不是慈善家。我需要知道三件事:第一,你这个《浮灯》项目,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凭什么能在一堆影视作品里冒头?第二,市场回报预期——别跟我说‘口碑好就有回报’,我要的是具体的受众画像、宣发路径,哪怕是小成本的打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停顿了一下,镜片后的目光骤然锐利,像手术刀一样剖开所有情绪伪装:“你如何证明,你口中的‘创意窃取’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失败者为自己找的借口,是臆测?”
三个问题,精准、冰冷,没有一丝余地,彻底剥离了文章里的共情与委屈,直指商业的本质——对他而言,这不是“一个创作者的反击”,只是一个需要评估风险与收益的项目。
林曦的心跳漏了一拍,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早料到他会这样问。她深吸一口气,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两叠纸:一叠是她这几天熬夜查资料、做的《浮灯》市场分析,里面标好了目标受众是“25-35岁,关注现实题材、厌恶资本操控的文艺爱好者”,甚至写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剧本幕后’片段,以‘真实故事改编’引发讨论”的低成本宣发思路;另一叠是她打印出来的《浮灯》原始构思文档,首页用红笔圈出了文档创建时间——比《星火纪元》首次曝光的时间,早了整整八个月。
“沈总,您看。”她把资料推过去,声音平稳,没有丝毫情绪化的控诉,只是条理清晰地陈述,“这是我去年十一月写下的核心构思,里面明确提到了‘以传统灯彩为线索,讲述创作者对抗资本窃取’的主线;而《星火纪元》今年七月才发布概念海报,但其‘沉浸式观演’的核心框架,与我构思里‘灯彩营造幻境’的设定高度重合,甚至连主角职业、反派动机,都有多处雷同。”
她顿了顿,直视着沈哲的目光,没有退缩:“我知道,这些在法律上很难界定为‘抄袭’,他们可以用‘灵感撞车’‘致敬传统’来搪塞。我无法提供您要的、法律意义上的铁证。”
“但真相就在这里。”她指着那份原始文档,语气里多了几分坚定,“我能提供的,是对这个故事无人能及的理解——每一个情节背后的情绪,每一句台词藏着的深意,只有我最清楚;还有,我能提供将它完美呈现的决心——为了改好剧本,我搬离出租屋躲到城郊,面对跟踪和威胁也没放弃。这份理解,这份决心,就是《浮灯》最大的竞争力,也是任何被资本操控的项目,都无法复制的东西。”
沈哲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她。他拿起那叠资料,一页一页地翻着,手指偶尔在关键处停顿,偶尔抬眼,提出一两个极其尖锐的问题:“如果上映后,他们用资本力量打压排片,你怎么办?”“你的宣发思路太理想化,万一没人关注,怎么破局?”
林曦都一一作答,从“主打网络平台上线,避开院线竞争”说到“联合独立影评人发声,引发‘反资本’的舆论共鸣”。全程,沈哲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嘴角没弯过,眉头没皱过,镜片后的眼睛深不见底,让人完全猜不透他心里是认可,是质疑,还是早已下了拒绝的决心。咖啡馆里的音乐还在流淌,可林曦的后背,已经悄悄沁出了一层薄汗。
喜欢星光织梦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星光织梦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