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位于医院一楼,拥有独立且宽敞的入口,巨大的红色“急诊”标识日夜不息。这里仿佛是医院跳动不息的心脏,也是连接生命与死亡最直接、最激烈的隘口。尚未踏入,便能感受到一种与其他科室截然不同的、混杂着紧迫、焦虑与未知的气场。
带教老师是位姓高的主治医师,约莫三十五岁,身材精干,眼神如鹰隼般锐利,动作简洁有力,仿佛每一分能量都经过精确计算。他没有多余的寒暄,见到陆宇和最后一批轮转急诊的同学,开门见山:“欢迎来到急诊。在这里,忘记你们在其他科室慢慢问病史、细细查体的节奏。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分拣’和‘稳定’——用最快速度判断谁最危险,然后保住他们的命!时间,在这里是以秒计算的。”
晨间交接班更像是一次军情简报。夜班医生语速极快地汇报着留观病人的情况:心肌梗死的、脑出血的、复合伤术后监测的……高医生凝神听着,不时插问关键指标。交班结束,他手一挥:“好了,战场清理完毕,现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话音刚落,分诊台的铃声急促响起,平车滑轮与地面摩擦发出尖锐的声音,伴随着家属带着哭腔的呼喊:“医生!救命!我爸他胸口痛!”
第一个病人就这么毫无预兆地冲入了视野。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性,面色死灰,大汗淋漓,左手死死攥着胸前的衣襟。高医生一个箭步上前,一边指挥护士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查心电图,一边快速询问:“大爷,胸口怎么个痛法?像石头压着吗?放射到后背或左手吗?”
监护仪上,心率飞快,血压偏低。
“高度怀疑急性心梗!”高医生看了一眼刚出来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立刻下达指令,“吸氧,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抽血急查心肌酶、凝血功能,准备溶栓!联系心内科急会诊!”
整个抢救室瞬间围绕这一个病人高速运转起来。医嘱声、护士复述声、仪器报警声、家属的啜泣声交织成一片。陆宇被安排记录生命体征和用药时间,他手心里的笔几乎要被捏出汗来,眼睛紧盯着监护屏幕上的数字变化,感受着那种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
这边尚未完全稳定,分诊台又送来一个车祸外伤的年轻人。额部裂伤,鲜血糊了半张脸,抱着左臂痛苦呻吟。高医生快速检查了他的瞳孔、颈部、胸腹,排除严重复合伤后,指示陆宇:“你去处理这个,清创缝合,拍左臂x光片。”
陆宇心头一紧,这是他第一次独立面对外伤病人。他深吸一口气,回忆着在普外科学习的无菌原则和缝合技巧。清洗伤口,消毒,铺巾,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拿起持针器。伤者因疼痛和恐惧微微颤抖,陆宇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放松,很快就好,只是表皮缝合。”
针尖穿透皮肤,带着缝线穿过,打结,剪断……动作虽不如上级医生娴熟,但一步步倒也稳妥。当他完成缝合,贴上最后一块敷料时,竟有种完成了一场重要考试般的虚脱感。x光片结果回来:左尺骨青枝骨折。他再次请示高医生后,为患者进行了石膏固定。
急诊科的工作如同应对一场永不停歇的洪流。腹痛待查的、高热惊厥的儿童、药物过敏全身皮疹的、醉酒意识不清的……病种五花八门,病情千奇百怪。高医生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在几个抢救单元和诊室间快速穿梭,下达指令,做出初步诊断和分流决策。
“急诊医生必须是个‘全才’,”高医生在一次短暂的喘息间隙对陆宇说,“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的急症你都得懂个大概。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警觉性’,能从病人纷乱的描述和体征中,迅速捕捉到那些可能指向致命疾病的‘红旗征象’。”
傍晚时分,一个看似普通的病例给了陆宇深刻教训。一位年轻女性因“眩晕、呕吐”来诊,自认为是颈椎病或肠胃炎。接诊的住院医初步检查后也倾向于前者。但高医生路过时,瞥了一眼病人,突然停下脚步。
“你嘴唇和指甲的颜色有点暗,”高医生皱眉,上前仔细听诊了她的心肺,尤其在心前区停留了很久,“做个心电图,急查动脉血气。”
结果令人心惊:心电图提示广泛导联St段改变,血气分析显示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最终诊断是暴发性心肌炎,一种起病隐匿却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病人被立即转入IcU。
“记住这个病例,”高医生语气沉重地对所有见习生说,“在急诊,永远不要被‘看似普通’的表象迷惑。魔鬼藏在细节里,你的怀疑精神,可能就是病人最后的机会。”
当陆宇拖着仿佛灌了铅的双腿结束第一天急诊轮转时,夜色已深。他坐在更衣室里,久久没有动弹。白天的画面如同快进的电影在他脑中回放:心梗患者的濒死喘息,外伤少年的鲜血,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转危为安前的惊险……急诊科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将医学的残酷、不确定性与巨大压力,一股脑地砸向他。
他回想起高医生的话:“在这里,你没有时间犹豫,没有机会后悔。每一次判断,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关系到生命的走向。这种压力,是急诊医生的常态,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重量。”
陆宇换下白大褂,看着镜中那个眼神中带着疲惫,却又似乎比清晨时多了一丝坚毅的自己。急诊科这片“时间的战场”,在短短一天内,淬炼了他的神经,锤炼了他的判断,也让他对“医生”这两个字所承载的即时责任,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临床见习的最后一站,注定将成为他医学生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知道,从这里走出去,他将不再是一个仅仅在书本和模拟中学习的医学生,而是一个真正触摸过医学前线脉搏、准备迎接未来任何风雨的准医生。攀登的路,在此处,仿佛抵达了一个新的平台,视野陡然开阔,而前方,是更加连绵不绝、需要他用整个职业生涯去翻越的巍峨群山。
喜欢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