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室内的景象,比门外感受到的更加具有冲击力。逼仄的空间里排列着几张抢救床,监护仪的滴答声、呼吸机的规律送气声、医护人员简短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空气里混合着消毒液、血液和一丝汗水的味道。一位满身尘土、疑似车祸伤的病人正在被多人协作进行体格检查;另一张床上,一位老人正戴着面罩吸氧,脸色绀紫。
护士长将陆宇带到一位正在电脑前快速敲击医嘱的男医生身后。“魏医生,新来轮转的陆医生,交给你了。”
被称作魏医生的男人抬起头。他约莫四十岁,寸头,皮肤黝黑,眼神锐利得像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干练和疲惫。他扫了陆宇一眼,目光在他胸卡上停留半秒,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随即又低下头继续处理医嘱,语速极快地说:“规矩就一条,在这里,时间就是命。多看,多学,少废话,手脚麻利点。有不懂的,抢着问,别自己瞎琢磨。”
“是,魏老师。”陆宇立刻应道,感受到了这位带教老师截然不同的风格。
魏医生似乎是个行动派,话不多,但指令清晰。他刚处理完医嘱,那边护士就喊:“魏医生,2床病人血氧又下来了!”
“走,去看看。”魏医生站起身,大步流星,陆宇赶紧跟上。
2床正是那位面色绀紫的老人。魏医生快速查看了监护数据,听了听肺部,眉头紧锁:“急性左心衰,肺部啰音多了。准备呋塞米20mg静推,硝酸甘油泵入上调速度……”他一边下达医嘱,一边示意陆宇,“你去给家属沟通一下,告知病危,签字。”
陆宇心头一紧,但知道这是急诊科的常态。他找到焦急万分的家属,尽量用清晰、冷静的语言解释了老人病情的严重性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完成了病危通知书的签署。回到抢救室,魏医生已经开始处理下一个病人——一个高热惊厥的儿童。
整个上午,陆宇就像一颗被抽打的陀螺,跟着魏医生在几个危重病人之间高速旋转。他帮忙拉心电图、协助体格检查、记录生命体征、与不同家属进行初步沟通……他努力调动起全部的知识储备和见习时学到的急诊流程,勉强跟上了节奏,但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中午,趁着短暂的喘息机会,陆宇和几个急诊科的年轻医生、护士一起在休息室扒拉盒饭。大家都很疲惫,话不多。陆宇想起心事,犹豫了一下,向旁边一位看起来比较好说话的年轻护士打听道:“请问,咱们医院急诊科,是不是有位姓王的老师?大概……四五年前在这里工作?”
那护士想了想,摇摇头:“我来的晚,没听说过。你问问张姐,她是老人了。”她指了指旁边一位正在闭目养神的中年护士。
陆宇凑过去,客气地重复了问题。
张姐睁开眼睛,看了看陆宇,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随即叹了口气:“你说的是王建成王医生吧?”
“对,就是他!”陆宇连忙点头,“大二暑假,我在这里社会实践,就是他带的我。他……现在还在医院吗?”
张姐压低了声音:“早就不在急诊科了。大概三年前吧,他值班,抢救一个心脏骤停的病人,没救过来。其实那种情况,成功率本来就不高。但家属不理解,闹得很凶,天天来科室堵门,骂得很难听,还差点动了手……医务科调解了很多次,最后赔了点钱,家属才勉强罢休。但王医生……心寒了。”
陆宇的心沉了下去。他隐约记得王老师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但对学生很负责。
张姐继续低声道:“那之后,王医生就申请调离急诊科了,去了……好像是医院的病案室。人也变得有些沉默寡言。那伙家属,虽然明面上不闹了,但隔三差五还会打电话到医务科或者以前的科室骚扰,说医院包庇,说王医生是庸医……唉,好好的一个医生……”
病案室?那个几乎与临床一线隔绝,终日与陈旧档案打交道的清冷科室?陆宇几乎无法将记忆中那个在抢救室里一丝不苟的王老师,与病案室联系起来。一种莫名的悲凉感攫住了他。他亲身经历过被家属质疑、对簿公堂的压力,更能体会王老师当时所承受的,是何等巨大的委屈和打击。
“谢谢张姐。”陆宇低声道谢,心情变得有些沉重。他没想到,一次寻常的打听,竟牵出了一段如此令人唏嘘的往事。这让他对急诊科这个“战场”的残酷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里不仅考验你的医术,更考验你的神经和心理承受能力。成功未必有掌声,但失败,很可能意味着万劫不复。
下午,魏医生似乎有意考验他,将一个因“急性腹痛”就诊的年轻患者交给他独立接诊。陆宇深吸一口气,努力排除王医生故事带来的干扰,按照规范的流程问诊、查体。
“哪里痛?怎么个痛法?……”他一边询问,一边在脑中快速进行着鉴别诊断:阑尾炎?胃肠炎?胰腺炎?还是……
当他按压到患者右下腹时,对方发出了明显的痛呼,并有反跳痛。
“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陆宇向魏医生汇报了自己的判断和依据。
魏医生亲自过来复核了一下,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可以,开检查单,腹部b超,血常规,请普外科会诊。”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病例,但独立完成初步诊断并得到带教老师的认可,让陆宇在急诊科高强度压力下,终于找到了一丝脚踏实地的感觉。
下班时,陆宇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身心俱疲。走出急诊科的大门,傍晚的空气带着一丝清凉,但他脑海中却反复回响着张姐的话,以及王建成老师可能此刻正独自坐在病案室角落里的落寞身影。
急诊科的第一天,让他见识了生命的脆弱与急救的争分夺秒,也让他触碰到了这袭白大褂背后,所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沉重。他知道,未来的半年,将是对他医术、体力、心智乃至灵魂的全方位考验。而王老师的故事,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时刻映照着他所选择的这条道路,可能通往的某个幽暗角落。
喜欢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