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之志,不可轻言
《战国策》里记着个故事:秦昭王心里头那点野心像发了芽的草,想把周王室那块肥肉吞了,就拉着谋士范雎问:“寡人想拿下周,你看这事儿靠谱不?” 范雎捻着胡子摇头:“不可。要我说,拿周这事儿,看着光鲜,实则占不住啥实在好处,反倒会让天下人都指着脊梁骨骂大王残暴。”
这话说透了一个理:一件事要是还没个七八分准谱,就早早把肚子里的心思抖搂出来,只会招来些没用的绊子。就像你揣着块刚出炉的热红薯,生怕别人不知道,非要举过头顶显摆,结果不是被人抢了去,就是烫得自己手忙脚乱,最后落得一场空。
你没发现吗?生活里真正干成大事的人,动手前往往像块闷头石头,扔在路边都没人多看一眼。去年我认识个开饭馆的朋友,门店从 3 家悄没声地扩到 30 家,连隔壁馆子的老板都还以为他 “也就混口饭吃,撑不死饿不着”。后来他跟我喝着二锅头说,扩张前那两年,他连亲弟弟都没透过半句要选址开店的话。“这话要是敢说出去,房东第二天就得把租金涨三成,后厨师傅们立马吵着要分股份,七大姑八大姨更是能把门槛踏破,拉着要入伙搞加盟…… 全是扯不清的麻烦,能把人烦死。”
人性这东西,就是见不得身边人突然冒尖,更怕那些没影的事儿打破自己的安稳。你要是早早把心里的志向摊在太阳底下晒,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那些七嘴八舌的 “好心建议” 就会变成一圈圈涟漪,最后把你的小船晃得东倒西歪。村里的王老五年轻时想搞大棚蔬菜,憋着没跟人说,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半夜还在棚里琢磨温度。有人问他瞎折腾啥,他就说 “种点自家吃的”。等他的反季黄瓜上市,比别人多卖三倍价钱,那些当初劝他 “别瞎折腾,老老实实地种玉米” 的,才闭了嘴,背地里却偷偷学着搭棚子。
二、生财之道,不可公议
总有人爱到处问:“现在投点啥能挣钱?” 可说实话,人家要是真知道能挣钱的道儿,凭啥巴巴地告诉你?这话听着糙,却像寒冬里的冰碴子,能戳醒人。
上世纪 90 年代,深圳第一批倒腾房子的人是咋发家的?一伙人凑在一起,眼睛瞪得像铜铃,压低了嗓门商量,偷偷摸摸凑钱买下整栋楼,对外却说是 “租来当仓库放货物”。等周边的路修好了,学校医院建起来,他们把房子挂牌一卖,价钱翻了三倍,这时候外头人才回过神来,拍着大腿骂自己傻,可啥都晚了。
他们要是当初四处嚷嚷 “这地方的房子要涨价,赶紧买”,结果会咋样?开发商肯定坐地起价,政策说不定也得收紧,还有一堆人闻着味儿跑来抢生意,甚至耍些下三滥的手段…… 那点能赚的钱,早就被分光了,轮不到他们吃肉,顶多喝口别人剩下的汤,还是凉的。
搞投资的底层道理就一条: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才能赚到钱。这就像山里的猎人,发现了一片有野味的林子,绝不会到处宣扬,只会偷偷摸摸带着弓箭去,不然第二天就会被别人占了地盘。你发现个机会,恨不得发朋友圈掰开揉碎了分析,今天说 “这个行业有前景”,明天讲 “那个项目能赚钱”,本质上是给对手递刀子,还是磨得锃亮的那种,人家反手就能把你捅了。
更吓人的是,多数人分不清 “瞎聊” 和 “拿主意”。心里刚有点模糊的想法,像雾里看花似的,就拉着张三李四 “参谋参谋”,张三说东,李四说西,最后稀里糊涂听了别人的,亏了钱又抱怨:“都怪那谁谁给我瞎出主意!” 这又何苦呢?就像你要去河里摸鱼,自己都没看清水有多深,就听别人说 “那里有大鱼”,结果扑通跳下去,要么被石头磕破头,要么摸到条泥鳅,还怪别人骗你。
镇上的李掌柜以前就犯过这错,他发现卖散装白酒能挣钱,因为村里老人多,都爱喝两口便宜的。他心里藏不住事,跟街坊邻居说了,结果没俩月,街上开了三家酒铺,卖的价钱比他还低,他的生意一下就淡了,后悔得直拍大腿:“嘴贱!真是嘴贱!” 后来他再发现啥挣钱的道儿,打死也不说,闷头干,反倒赚得踏实。
三、家事纷争,不可外扬
老辈人有句话:“床头吵架床尾和,外人插嘴变长戈。” 意思是小两口再怎么闹别扭,关起门来能解决,可要是让外人掺和进来,那点小事就会变成扎人的长戈,伤了和气。去年有对夫妻闹别扭,女的心里委屈,把丈夫 “不说话”“不管孩子”“工资不上交” 的事儿全捅到小区群里,本想求几句安慰,让大家评评理。结果呢?丈夫被单位同事调侃 “怕老婆”“渣男”,抬不起头;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指指点点,说 “你爸不要你妈了”;她自己也被人背后叫 “怨妇”“搅家精”。最后婚没离成,一家子灰溜溜搬到另一座城市,连老家的亲戚都不敢见了。
家里的事儿为啥不能往外说?因为外人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看戏,说的都是轻巧话,不用承担半点后果。你抱怨婆婆偏心,给小姑子买金镯子,没给你买,闺蜜就劝你 “必须硬气,跟她吵,不能受气”;你吐槽丈夫懒,下班回家就躺沙发,兄弟就怂恿 “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换个勤快的”。听着解气,其实全是点火的柴,说不定哪天就烧起来,把家都烧没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 “家里的秘密” 会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得到处都是。今天你跟邻居说丈夫 “应酬多,三天两头不回家”,明天就传成 “他在外头养了小的”;你跟同事说婆婆 “做饭咸,我不爱吃”,后天就成了 “她故意刁难儿媳妇,想把她赶走”。话经人嘴里传几道,早就变了味,像好好的白菜被泡了污水,没法吃了。
家这地方,本是讲情的,不是论理的公堂。老两口拌嘴,可能就是因为谁多吃了块肉;小夫妻吵架,或许只是忘了买对方爱吃的菜。关起门来,男的递杯热茶,女的撒个娇,说句 “我错了”,啥矛盾都没了。可要是让外人掺和进来,就会被上纲上线,“他不疼你就是不爱你”“她不孝顺就是没良心”,最后小事变大事,大事变仇事。
“这也得藏着,那也得掖着,活得多累啊?” 其实恰恰相反。沉默不是把自己关起来,像闷在罐子里似的喘不过气,是把那些没用的噪音筛掉,像筛沙子似的,留下干净的、有用的。你看山间的溪流,吵吵嚷嚷的都是浅滩,水浅石头多,一踩就响,翻不起大浪;那些深潭呢,安安静静的,底下却藏着大鱼,憋着劲儿生长。
你的目标在 “闷声” 琢磨的过程中,自然会把那些看热闹的人筛出去,他们见你没啥动静,觉得没意思,就走了;留下的,才是真正愿意陪你走山路的人,知道你在干啥,不催不闹,等你需要的时候搭把手。
所以啊,下次再有啥想干的事,不妨学学老茶客:沸水倒进茶壶,把盖子盖严了,不声不响地等着。等那股子茶香飘出来,浓得化不开,不用你喊,自然有人闻着味儿过来,这才是真懂茶的。那些闻不着味儿的,本就不是一路人,丢了也不可惜。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人性的那些事儿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