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粤语诗境中的家国寓言与身份认同探赜
文\/阿咪
一、药名与诗意的双重隐喻:文化根脉的召唤
“当归”作为中药名,自古承载着“应当归来”的象征意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诗人树科以粤语口语“当归啦”开篇,将药膳“当归炖鸡”的滋补功能(“保你唔弱、盈亏”)与国土统一的政治隐喻并置,形成身体疗愈与民族复兴的同构性。这种手法暗合古典诗词中以物寄情的传统,如曹操赠太史慈当归劝降、辛弃疾词中“故人今又寄当归”的归隐之思,使植物药理成为文化根脉的象征,呼唤离散者回归精神原乡。
二、粤语叙事与在地性表达:方言的抵抗与复兴
全诗以粤方言书写,如“唔弱”“马骝”(猴子)“惊青”(胆小)等词汇,构建了岭南文化的话语场域。这种语言选择既是对普通话中心主义的温和抵抗,亦是对区域性情感的直接呈现。诗中“围岛常态当有”“激光电磁波动”等现代军事术语与俚语杂糅,形成冷峻科技感与市井烟火气的张力,折射出粤港澳地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身份焦虑。这与岑参送友赴南海时“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的岭南想象,形成古今对话,凸显方言诗歌在重塑地方认同中的能动性。
三、时空交叠的意象拼贴:从历史创伤到未来愿景
诗人通过意象的蒙太奇式组合,打破线性历史叙事。“海峡中线本冇”以粤语否定词“冇”(没有)解构政治边界的神圣性,呼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天下观;而“卫星风光街景”则将高科技监控工具转化为诗意凝视,暗示数字时代下国土的无缝连接。这种时空处理与李商隐“身骑征马逐惊蓬”的漂泊感形成反差,展现当代诗人对统一的自信期待。末句“唔定添日瞓醒:统一啦!”以梦醒时的恍惚语气,将宏大政治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经验,仿若余秀华《初冬的傍晚》中“将当归扔进落叶”的反叛姿态,以微观情感消解宏观叙事的沉重。
四、律动与重复的修辞策略:仪式感中的集体呼唤
全诗七次重复“当归!”一词,既模拟民间招魂仪式的咒语节奏,又仿效《诗经》重章叠句的咏叹传统。这种重复在语义饱和中制造集体催眠效应,使个人呼唤升华为民族共识。而“啊哈啊”等感叹词插入,打破严肃语境,注入粤语特有的诙谐质感,与辛弃疾《定风波·静夜思》中“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的药名词戏异曲同工,体现岭南文化以柔克刚的智慧。
五、身份书写的政治诗学:从“马骝”到“华夏仔女”
诗中对台湾同胞的称谓从“马骝”(暗喻跳梁小丑)转化为“思归同胞”,最终定格为“华夏仔女”,完成身份从对立到融合的修辞过渡。这种命名策略呼应了现实主义戏剧《当归》中三代人对“归与不归”的抉择困境,但更进一步:通过“身份证登录”的行政仪式与“血脉”的生物性联结,将国家认同锚定于具身经验。此处,当归已非仅限地理回归,更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如《一株当归》中高原老兵“咬紧门牙”的坚守,揭示身份认同的本质是精神层面的归根。
结语:树科的《当归》以药为喻、以言为桥,在粤语诗学的独特韵律中,将个人呢喃转化为时代强音。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创新,更在于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诗性解决方案——当机械复制时代的“卫星街景”与古老“当归”在诗句中相遇,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根脉与未来的和解。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