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声里听惊雷
——粤语诗《当归》的声韵政治与家园想象
文\/诗学观察者
在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古朴的声韵和地道的表达,照亮了语言的地方性宇宙。树科的《当归》正是一首这样的诗作,它通过粤语这一古老汉语的活化石,将“当归”这一充满多重意涵的意象,编织进国家统一与身份认同的宏大叙事中,创造出一种既亲切又磅礴的诗歌美学。
一、药名诗学:从本草到家园的隐喻转换
“当归”二字,在汉语中天然携带双重密码——既是中药本草,又是家园召唤。诗人巧妙利用了这一语词的暧昧性,构建起全诗的隐喻大厦。开篇“当归!当归!当归啦\/当归炖鸡\/保你唔弱、盈亏……”以粤语日常生活的亲切口吻,将政治隐喻包裹在食疗文化的温暖之中。这种将宏大叙事日常化的策略,令人想起中国古代“诗可以怨”的温柔敦厚传统,却又带有岭南文化特有的务实与幽默。
在中药药理中,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效,诗人将其引申为对国家“盈亏”的调理,暗示两岸关系需要如中医般辨证施治,循序渐进。这种思维模式迥异于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暴力意象,展现了中国传统“调和”哲学的生命力。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诗中的“保你唔弱”正是这种预防性治理的文学表达。
二、声韵政治:粤语古音与当代话语的碰撞
《当归》全诗采用粤语写作,这一语言选择本身即具有深意。粤语保存了大量中古汉语音韵,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当诗人用这种古老语言吟咏当代政治议题时,创造了一种时间的纵深效果。
“海峡中线本冇\/围岛常态当有\/亮剑高悬点瞓?”三行诗中,“冇”(没有)、“点瞓”(怎睡)等粤语词汇,以其古朴的发音,暗示了台湾问题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性。同时,“亮剑”这一现代军事术语与古语词汇并置,产生了时空碰撞的戏剧效果。这种语言策略,呼应了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对中古诗歌“回忆与重复”机制的论述——通过语言的复古,召唤历史对当下的启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节奏设计。全诗以“当归”的重复出现形成主旋律,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对《诗经》重章叠句传统的现代转化。如同《诗经·采薇》中“曰归曰归”的叹息,树科笔下的“当归”重复,也承载着千年来的乡愁记忆。但诗人又在传统中注入现代性:“激光电磁波动\/卫星风光街景……”将高科技监控意象纳入诗歌,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性共存。
三、视觉治理:从卫星街景到身份认同的技术政治
诗歌第三段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现代政治技术意象:“激光电磁波动\/卫星风光街景……”这组意象揭示了当代国家治理的技术化特征。卫星俯瞰与街景扫描,构成了福柯所谓“全景敞视主义”的当代升级版——一种无处不在的视觉治理。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技术批判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这种视觉监控转化为身份确认的积极过程。“身份证登录\/前呼后拥领取\/华夏仔女血脉……”在这里,身份证不再是否定个性的符号,而是血脉相连的凭证。这种对技术政治的诗学转化,令人想起本雅明对技术“灵光”的讨论——在最机械的复制中,依然可能存在独一无二的仪式价值。
四、幽默解构:粤语俚语对政治严肃性的软化
《当归》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大量运用粤语俚语对政治话语进行幽默化处理。“马骝睇到立案”中,“马骝”(猴子)一词的运用,以岭南特有的幽默感,消解了政治论述常有的僵硬。将“台独”分子比作滑稽的猴子,既表达了批判立场,又避免了剑拔弩张的敌对情绪。
这种幽默策略在结尾达到高潮:“啊哈啊,唔定添日瞓醒:\/统一啦!嘻,冇揗鸡、惊青……”(啊哈啊,不知哪天睡醒:\/统一啦!嘻,没有害怕、惊慌……)通过模拟粤语口语中轻松随意的语气,诗人将统一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描绘成自然醒来的清晨般平常。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学境界。
五、仪式召唤:重复修辞与集体记忆的激活
全诗六次重复“当归”,这种重复结构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特征。根据仪式理论,重复性行为能够创造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诗人通过“当归”的不断重复,构建了一个语言仪式,召唤读者进入共同的文化记忆空间。
这种重复不是单调的堆砌,而是螺旋式的情感升华。从最初的药膳呼唤,到中间的技术治理,再到最后的血脉认证,“当归”的意涵不断丰富,最终在“统一啦”的欢呼中达到高潮。这种结构设计,呼应了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歌功能论,尤其是“可以群”的社会整合功能。
六、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
作为粤语诗歌,《当归》坚定地站在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全诗大量使用只有粤语使用者才能完全理解的词汇和表达,如“揗鸡”(害怕)、“惊青”(惊慌)等。这种彻底的地方性,反而使诗歌获得了某种普遍性——它证明了国家统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于具体方言、具体文化的地方性实践。
这种辩证关系,令人想起俄罗斯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通过地方语言的运用,使熟悉的政治议题获得新的感知。对于非粤语读者而言,诗中那些陌生的词汇反而创造了一种阅读的间离效果,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统一”的含义。
结语:诗歌作为和解的语言
在两岸关系的论述场域中,树科的《当归》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诗学智慧。它既不回避问题的严肃性,又通过地方语言、幽默表达和日常意象,为政治对话注入了温暖的人性温度。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情感的和语言的。
如同诗中那个美好的愿景——“唔定添日瞓醒:统一啦!”——树科用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将国家统一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每个人都能感知的日常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当归》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粤语诗作,更是汉语诗歌介入现实、疗愈社会的典范。它让我们看到,在剑拔弩张的政治对立中,诗歌依然能够成为和解的语言,如当归般调理民族身体的“盈亏”,唤醒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
当归声里,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政治的呼唤,更是文明深处最温柔而坚定的回响。这声回响穿越海峡,穿越时空,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激起共鸣——正如诗中所预言的那一天,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会发现统一如同黎明般自然到来,无需“揗鸡、惊青”,只因它本就是我们血脉中早已注定的归途。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