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琴音入心,共鸣初显
后羿弓的惊天一射,如同在蛮荒的舞台上投下了一道无声的惊雷。其威慑力不仅击溃了渔叉族的攻势,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悄然扩散。关于“启慧族”受无形神灵庇护,拥有隔空毁物神力的传闻,随着逃散的渔叉族战士和周边其他智慧生物的窥探,如同涟漪般传开。一时间,启慧族部落周边竟出现了罕见的宁静,一些原本蠢蠢欲动的掠食者或邻近部落,都变得谨慎起来,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外部压力的暂时缓解,为启慧族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之机。在静心塔的辅助下,部落的知识传承有条不紊,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他们改进了石器捆绑技术,让工具更加耐用;他们观察野兽踪迹,绘制出更精确的狩猎地图;他们甚至开始尝试用泥土烧制最简单的陶器,用于盛放水和食物。
部落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也自然出现。除了狩猎和采集,出现了专门负责照看“神田”(受神农鼎影响生长的作物)、看守火种、打磨石器、甚至跟随长者学习符号记录的成员。一种原始的、基于能力和贡献的社会结构雏形,正在悄然形成。
然而,王苟华在暗处观察,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隐忧。随着部落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感也开始产生。强壮勇猛的猎人、心灵手巧的工匠、记忆超群的记录者……他们开始形成各自的小圈子,虽然尚未有明显的冲突,但那种早期部落生死与共、浑然一体的凝聚力,似乎有了一丝松动的迹象。崆峒印能约束行为,却难以完全统一人心。
“需要一种力量,”王苟华沉思,“一种能够跨越个体差异,直抵心灵,将分散的人心重新凝聚起来的力量。一种能够激发勇气、抚平焦虑、增强信念的力量。”
他想到了伏羲琴——那件能通过音律施加多种增益效果的神器。真正的仙音妙律或许难以企及,但若能将声音与自身的心之力结合,创造出能够影响情绪、振奋精神的“战歌”或“祈舞”,或许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炼制一把琴,对王苟华来说是全新的挑战。琴身需要共鸣良好的木材,琴弦需要能承载心意波动的材料。他回忆起曾在一种名为“共鸣木”的古树下休憩,风吹过时,其枝叶会发出悦耳如编钟的声响。他也曾采集过一种“月光蛛”吐出的银丝,坚韧无比,且对能量有良好的传导性。
他在洞窟中开始尝试。琴身,他选取了最好的一段共鸣木,用心火细细雕琢,塑成一把简陋却线条流畅的七弦琴胚。雕刻的同时,他将“和谐”、“共鸣”、“振奋”、“宁静”等种种与情绪、精神相关的意念,缓缓注入琴体之中。七根琴弦,则由月光蛛丝精心拧成,每根弦都对应着一种他试图引导的情绪:勇气、专注、愈合、团结……
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让弹奏出的声音真正蕴含心之力。王苟华尝试将丹劲气血与见闻色霸气结合,通过指尖的拨动,将细微的精神波动融入琴弦的震动中,使音波本身就成为一种承载意念的载体。这个过程极其困难,需要对手指力道、气血运转、精神集中做到妙到毫巅的控制。最初,他弹奏出的只是普通乐音,顶多清脆一些。但他没有气馁,日夜练习,感悟着声音与心灵的微妙联系。
渐渐地,当他心神合一地弹奏时,琴音开始发生变化。音波似乎拥有了质感,能如同涟漪般扩散,触及聆听者的心灵。当他专注于“勇气”之弦时,琴音激昂澎湃,令人热血沸腾;当他拨动“宁静”之弦时,琴音悠远绵长,能抚平焦躁不安。
这一夜,圆月当空。启慧族部落举行了一场庆祝狩猎丰收的晚会。篝火熊熊,族人围坐,分享着食物。但王苟华能感觉到,人群中的气氛并不完全融洽,猎手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工匠们则低声交流着技艺,记录者们则在火光照耀下刻画着符号,彼此间存在着一层无形的隔膜。
王苟华知道,时机到了。他携带着这把初步炼成的伏羲琴胚,悄然来到晚会附近一座能俯瞰全场的山崖上。夜风拂过,他盘膝而坐,将琴置于膝上,闭上眼睛,见闻色霸气缓缓展开,感知着下方部落中每一种细微的情绪波动。
然后,他的手指轻轻落在了对应“团结”与“共鸣”的琴弦上。
他没有弹奏复杂的旋律,只是拨动了一串简单、重复却充满力量的音符。这音符如同心跳,如同号角,低沉而坚定。更奇妙的是,王苟华将自身关于“族群”、“传承”、“共同命运”的强烈意念,随着丹劲气血,化作无形的波纹,完美地融入了这简单的琴音之中。
“嗡……”
琴音如同水波,以山崖为中心,缓缓荡开,笼罩了整个部落。
起初,族人们只是好奇地抬头,寻找这陌生而动人的声音来源。但很快,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简单的音符仿佛直接敲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猎手们感到一种超越个人勇武的、属于集体的荣誉感;工匠们体会到自己的创造是整个部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者们则感受到自己笔下的符号正在记录着族群的历史。那种因分工而产生的微妙隔阂,在这奇特的琴音中悄然消融,一种“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强烈共鸣,在每个人心中升起。
缺耳猿人率先站起身,它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它面向琴音传来的方向,发出了悠长而充满敬意的吼声。紧接着,所有族人都站了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手拉着手,围绕着篝火,随着那简单而有力的琴音节奏,跳起了笨拙却充满真诚的舞蹈。歌声、吼声、脚步声与琴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蛮荒大地上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团结赞歌。
王苟华在山崖上,指尖流淌着音律,感受着下方部落中那股重新凝聚、变得空前炽热的集体信念与喜悦之情,心中欣慰。他能感觉到,膝上的伏羲琴胚,正在贪婪地吸收着这澎湃的、由音乐引动的信仰之力,琴身变得更加温润,琴弦隐隐发出微光。
这一夜,琴声持续了很久。当王苟华最终收手,琴音袅袅散去时,部落中的篝火晚会气氛已然完全不同,一种更深层次的凝聚力与归属感,留在了每个族人的心中。
伏羲琴,虽未竟全功,但其调和人心、凝聚信念的非凡效用,已初现端倪。文明的乐章,奏响了第一个和谐的音符。
(第十六章 完,约2150字)
喜欢我在大荒养成人族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在大荒养成人族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