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权的沉默,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短暂的涟漪后,似乎即将重归寂静。安全屋内的焦灼感与日俱增,仿佛能听到时间流逝的滴答声,每一秒都在消耗着团队本就不多的机会窗口。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条线索即将中断时,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老周监控的一个极其隐蔽的、用于接收特定匿名信息的加密信道,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未知源头的压缩文件。文件经过数层复杂的加密,破解后,里面是几张模糊但关键的扫描件——是十几年前城南改造项目中,几份未被楚啸天阵营完全销毁的补充协议草案和部分原始会议纪要的手写笔记影印件。
这些文件清晰地显示,当初郑国权不仅承担了远超其股权比例的前期垫资和拆迁风险,还在口头承诺下,让渡了部分核心区域的优先开发权。而楚啸天正是利用这些模糊地带和后续精心篡改的正式合同,一步步将郑国权踢出局。文件中甚至隐约提到了当时个别官员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虽未直接点名周承斌,但指向性明确。
随文件附带的,只有简短的三个字:“小心查。”
没有署名,来源Ip经过多次跳转,最终消失在境外。但信息的指向和时机,无疑与郑国权有关。他没有勇气直接站出来,却用这种最隐蔽的方式,递出了第一把可能撬动铁幕的凿子。
“这是投石问路。”余年看着老周解析出的文件内容,眼神锐利,“郑国权害怕了,但他不甘心。他把这些‘旧账’交给我们,是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胆量,去碰这个雷。”
“这些东西,虽然不能直接定罪,但足以在舆论上和楚啸天的‘光辉形象’上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苏晴迅速评估着,“尤其是牵扯到已死的周承斌,更能引发公众对楚啸天背后政商网络的无限联想。”
“但风险也极大。”林晓保持着律师的审慎,“这些是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来源不明。如果我们贸然公开,楚啸天的律师团一定会疯狂反扑,指控我们伪造证据、侵犯商业秘密,甚至诽谤。我们很可能证据效力没达到,自己先惹上一身骚。”
是冒险一击,还是继续等待更稳妥的机会?
“我们不能等。”余年做出了决断,“楚啸天正在加速巩固他的铁幕,时间不在我们这边。郑国权递出了刀子,我们就得用,而且要用的巧妙。”
他迅速部署:
“苏晴,你不直接发布文件原文。以这些文件为线索和支撑,结合我们之前掌握的楚啸天操作模式,写一篇深度分析。标题可以叫《‘合作共赢’还是‘精准收割’?——起底东海某些资本巨头的‘合伙人陷阱’》。通篇用‘据信’、‘业内人士透露’、‘文件显示’等措辞,不直接指控,只进行逻辑推演和模式归纳,将城南旧事作为典型案例嵌入其中。目标受众是财经圈和法治圈的专业人士,引发他们内部的讨论和质疑。”
“老周,反向追查文件来源的工作不能停,但要更加隐蔽。同时,利用这些文件提供的信息,深挖当年与郑国权情况类似、可能也被楚啸天‘收割’过的其他早期合作者。一个郑国权害怕,十个、二十个呢?”
“林晓,准备应对楚啸天方面可能的法律反诉,提前准备好相关法律意见和应对策略。”
几乎在苏晴的分析文章开始在小范围专业圈层流传的同时,楚啸天就收到了警报。看着文章中那些熟悉的细节和精准的逻辑推导,他瞬间就明白了来源。
“郑国权……这个养不熟的老狗!”饶是楚啸天城府极深,此刻也忍不住勃然大怒。他没想到,这个被他视为可以随意拿捏的“旧怨”,竟然真的敢在背后捅刀子。
“老板,要不要……”钱勇脸上闪过厉色。
“蠢货!现在动他,不等于告诉所有人是我们干的?”楚啸天厉声呵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现在肯定已经被余年的人盯着了。”
他阴沉着脸,快速思考对策:
1. 矢口否认与反咬一口:立刻通过控制的媒体发布“严正声明”,指责相关文章内容纯属捏造,是“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和无耻栽赃”,并宣称已委托律师收集证据,将追究法律责任。同时,暗示郑国权是因“经营不善、债务缠身”而“受人指使、挟私报复”。
2. 切断关联:立刻彻底切断与郑国权公司的一切业务往来,并动用关系,加快推动其儿子那个项目的审批,用实质利益进行最后一次安抚和封口。
3. 转移焦点:加速其“民营经济发展论坛”的筹备,并放出风声,将有“更高层级”的领导出席,试图用新的、更光鲜的热点,覆盖掉这起“陈年旧账”引发的风波。
楚啸天的应对依旧老辣,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看似坚固的铁幕,因为郑国权这隐蔽的一击,已经发出了一声微不可查、却真实存在的——碎裂声。
琉璃塔上,第一道清晰的裂痕,已然出现。余年团队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将凿子稳稳地嵌入了裂缝之中。接下来,是要用更沉重的锤子,将这裂缝,彻底敲开。而楚啸天,则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来修补和防御。力量的平衡,正在发生微妙的倾斜。
喜欢明暗法则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明暗法则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