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城的晨光带着金属的冷冽,却被一抹东方暖意悄悄中和——巨大的航天模拟器占据了发布会现场的核心,银灰色的舱体上,工程师们特意贴了一层极细的竹篾纹样,在灯光下泛着若隐若现的哑光;模拟器两侧的屏幕,没有播放常规的太空舱内部图,而是循环展示着融合了东方星象的星图——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紫微垣”,旁边用小篆标注着《史记·天官书》里的星官名称,与现代天文坐标重叠,像一场跨越千年的“观星对话”。
台下坐满了中外媒体、航天专家与行业同仁,不少人手里的笔记本上,早已画满了对“东方科幻”的好奇草图。当陆砚辞穿着一身融合了宋代襕衫元素的深灰色工装服走上台时,现场的目光瞬间聚焦——他领口别着一枚微型的太极能量核心模型,是《星尘归途》飞船设计的迷你版,指尖还沾着一点陶土的淡青,那是今早陈曦送来新烧制的陶埙时,不小心蹭到的。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要复刻一部西方科幻,而是要开启一场‘东方宇宙的对话’。”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音响,与模拟器运转的低鸣形成奇妙的共振,他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浩瀚星图缓缓展开,其中一颗被标注为“归墟星”的星球,轮廓竟与《山海经》里记载的“东海之外大壑”隐隐相合,“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星尘归途》的主创阵容——他们不是‘科幻符号’的堆砌,而是‘东方智慧’的载体。”
屏幕上率先跳出黄博的名字,配着他穿着航天员制服的定妆照——制服的肩章处绣着极简的太极纹样,不是醒目的红色,而是低调的银灰,与舱体的竹篾纹呼应。“黄博先生饰演男主角‘东方’,一位带着东方哲学走出地球的航天员。”陆砚辞的目光转向台下的黄博,笑着补充,“他为了这个角色,专门跟着太极师傅练了半年‘云手’,不是为了‘耍帅’,是为了理解‘以柔克刚’的发力逻辑——比如在解决外星文明的能量紊乱时,他不会用‘强力压制’,而是像太极推手一样,找到能量失衡的‘临界点’,用‘疏导’代替‘对抗’。”
接着是李岩的角色介绍,屏幕上的他穿着训练服,正在航天模拟器里练习操作,背景里的操作界面,把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转化为了“能量循环监测模块”。“李岩饰演的年轻航天员,负责记录外星文明的‘生命能量’——我们参考了中医的‘气血理论’,让他用类似‘望闻问切’的方式,感知外星生物的能量流动,比如通过他们皮肤的光泽判断‘能量充盈度’,通过他们的声音频率判断‘能量平衡态’。”陆砚辞解释时,李岩在台下轻轻点头,手里还攥着一本翻旧的《黄帝内经》,书页上画满了与科幻设定对应的批注。
当程砚秋的名字出现时,现场响起一阵轻呼——屏幕上播放着她在云栖村陶窑旁创作的片段,手里拿着一支陶埙,对着麦克风调试音色,身后的竹琴上还放着《星尘归途》的星图乐谱。“程砚秋负责主题曲创作,她会把陶埙的深邃、竹琴的清亮,与电子合成音结合,比如在表现‘宇宙深邃’时,用陶埙的低音模拟‘星尘流动’;在表现‘能量平衡’时,用竹琴的音阶变化模拟‘阴阳相生’。”程砚秋在台下举起手中的陶埙,轻轻吹了一个长音,清越的音色穿过现场的科技音效,竟让冰冷的航天城多了几分自然的温润。
最让现场震撼的,是“科学顾问”的名单——三位中科院院士的名字赫然在列,涵盖了空间科学、天体物理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我们不是‘用科幻包装玄学’,而是让东方哲学与科学严谨性共生。”陆砚辞调出院士团队参与设计的“飞船能量核心示意图”,太极图的阴阳两仪,被精准对应为“正物质能量区”与“反物质能量区”,中间的“S”曲线则是“能量平衡调节通道”,“比如这个核心,院士团队计算出了‘平衡临界点’的具体参数,确保‘阴阳调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通过科学数据验证的设定——当正物质能量超过47%时,调节通道会自动开启,用反物质能量进行中和,这与太极‘过犹不及’的理念完全契合。”
在全场的期待中,陆砚辞终于揭示了《星尘归途》的完整核心设定:“故事的起点,是‘归墟星’的外星文明陷入危机——他们的科技高度发达,却过度开采‘单一能量源’,导致整个星球的‘能量循环系统’崩溃,土地干裂,生物濒临灭绝。当我们的航天员抵达时,对方最初以为人类是‘新的征服者’,准备用最后的武器对抗;但‘东方’没有选择武力,而是带着团队深入他们的部落,观察他们的能量流动规律——发现他们像‘只补不泄’的病人,能量只进不出,最终淤积成疾。”
他特意停顿,强调与西方叙事的区别:“这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东方’没有给他们‘万能解决方案’,而是教会他们‘平衡之道’:比如帮他们建立‘能量循环站’,参考‘桑基鱼塘’的生态模式,让废弃能量转化为可用资源;比如教他们用‘太极呼吸法’调节自身能量,就像我们通过冥想调节身心。最终,两个文明一起找到了解决方案,甚至共同开发出了‘跨文明能量交流装置’——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能量频率’对话,这正是东方‘万物同源’理念的体现。”
发布会通过全球三十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弹幕瞬间被“震撼”“东方科幻终于来了”刷屏。开播仅一小时,全球观看人次就突破一亿,三小时后更是飙升至三亿,不少国外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觉得科幻可以不只是金属和爆炸,还能有这样的温柔与哲思”“想知道‘气血理论’怎么解读外星生物,太有意思了”。
国际媒体的报道迅速跟进——《纽约时报》称“《星尘归途》可能开创‘东方科幻’独立美学流派,其‘共生叙事’打破了西方科幻长期以来的‘征服范式’”;《泰晤士报》则关注“传统文化与硬核科技的融合”,认为“竹篾纹样的航天舱、太极能量核心,让东方文化不再是‘点缀’,而是科幻的‘核心骨架’”。
当天下午,好莱坞某大型制片公司就通过邮件发来合作邀约,提出“共同投资、全球发行”,却附带了一个条件:“希望将‘太极能量’改为‘西方超级能量’,将‘阴阳平衡’改为‘英雄觉醒’,更符合全球观众的观影习惯”。
陆砚辞在后续的媒体采访中,给出了清晰而坚定的回应:“我们欢迎任何基于尊重的合作,但绝不会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作品的‘东方文化核心’。就像《侠影篇》不会把郭靖的‘侠之大者’改成‘个人英雄主义’,《星尘归途》也不会把‘阴阳平衡’改成‘强力征服’——飞船的斗拱结构不能改,那是中式建筑‘共生’理念的体现;能量核心的太极图不能改,那是东方‘平衡’哲学的象征;甚至航天员记录能量的‘气血理论’也不能改,那是我们对‘生命能量’的独特理解。”
他看向台下的团队——王珂正在修改《星尘归途》的小说版,准备把“归墟星”的生态设定与《山海经》的记载结合;陈曦在调试新的竹制音效设备,想为外星场景添加“竹鸣”的元素;李岩则在向航天院士请教“失重状态下的太极动作”——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对“国际市场”的焦虑,只有对“东方故事”的笃定。
夕阳透过航天城的玻璃幕墙,洒在模拟器的竹篾纹样上,把银灰色的舱体染成了暖金色。陆砚辞站在台上,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想起云栖村老槐树下的场景——张师傅编竹篮时说“竹篾要顺着纹理走,才编得牢”,如今做东方科幻,也是一样:顺着文化的根脉走,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这场发布会,不是《星尘归途》的终点,而是东方科幻的“启航”——它带着陶埙的清鸣、竹琴的清亮,带着太极的哲思、榫卯的坚守,要去宇宙里,讲一个属于东方的、关于“平衡与共生”的故事。而陆砚辞和他的团队,正带着这份“真诚”与“笃定”,踏上新的征程,让东方的星光,在更浩瀚的宇宙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