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位中年编辑霍然站起,声音洪亮:“我来回应第一个问题!此书名曰‘自学丛书’,核心就在‘自学’二字!当年我们编写这套书的初衷,就是面向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群体!只要具备这个基础,便能通过书中的引导,逐步自学掌握高中数理化的核心知识。”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丛书的优势:“这套书的特点非常鲜明:内容深度远超普通高中课本,最大的亮点在于例题极其丰富,解题步骤分解得极为细致!每一单元后都配有大量习题,书末附有详尽答案,即便是复杂难题,也提供了清晰的解答提示。因此,它不仅是复习资料,更是当时市面上最适合用以系统提升数理化水平的自学指南!”
“至于初中程度的考生能否看懂?”他目光炯炯,“读者是最好的评判者!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全国各地书店门口那彻夜排队的汹涌人潮,那近乎疯狂般的抢购热情,难道不正是最有力的证明吗?他们如此渴求此书,前提自然是相信自己能够理解、能够从中获益!”这一番基于事实的雄辩,赢得了在场众人广泛的认同,不少人频频点头。
“好!那第二个问题,我来回答!”又一位编辑应声而起,语气斩钉截铁,“担心会产生误导?我们何曾在这套书的封面或扉页上标注过‘高考指定用书’‘官方复习教材’的字样?过去没有,未来重印也绝不会标!我们出版社此刻重启印刷,首要目的是缓解市场极度紧缺的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迫在眉睫的求知需求!这是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群众对这套丛书展现出如此炽热的渴求,作为它的编审出版者,若我们依然无动于衷,岂不是对群众呼声的漠视?又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他稍作停顿,掷地有声地反问:“归根结底,出版社的核心功能就是知识的桥梁!我们传播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这能错到哪里去?!”
这时,一位年轻编辑也站起身,补充道:“而且咱们这套丛书在过去就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那些曾经通过这套书打下扎实基础的人,如今也在社会各个岗位发光发热。这足以证明,书中知识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咱们把它重印出来,是给当下的考生一个机会,一个像前人一样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话,让不少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那关于时间的问题呢?两个月时间,怎么可能完成重印?”有编辑提出了最为棘手的难题。
负责排版工作的老陈皱着眉头,缓缓说道:“常规流程确实需要半年,但咱们可以打破常规。我和印刷厂那边沟通过,他们愿意全力配合,加派人手,日夜赶工。而且现在排版技术也有了一些改进,虽然不能完全摆脱人工检字,但能提高一些效率。只是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增加,而且质量把控上也会更困难。”
“成本增加不怕,咱们可以想办法筹措资金。质量把控的问题,我们编辑团队可以多辛苦一些,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立刻有编辑接话道。
前两位的激情还没褪去,编辑李建国“腾”地站起来,连椅子都带倒了也顾不上扶,直愣愣地盯着徐福生:“徐总编,第三个问题我来答!时间紧是真的,俩月印完17册是天方夜谭也没错,但咱们不能当‘缩头乌龟’啊!”他越说越激动,手往空中一挥,“咱们不会‘化整为零’吗?能抢出一本是一本!今年的考生赶不上全套,至少能拿到一本救命的《代数》;就算今年来不及,明年、后年还有无数考生要考啊!”
他突然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沉重:“要是咱们现在怂了,往后考生们找不到书,指着鼻子问‘当年出版社为啥不印’,那时候咱们才是真的罪人!”这话像一把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是啊,高考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是关系到几代人命运的大事!
争论到这儿,再没人犹豫了。编辑室里的手一只只举起来,连之前最犹豫的老会计都点头:“算成本也得看良心!这书咱必须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热烈地讨论起如何在两个月内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有人提议从其他项目抽调人力,集中精力攻克这套丛书的重印;有人提出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出版流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还有人说可以发动出版社的家属们帮忙,进行一些简单的校对工作。最终,全场一致拍板:克服一切困难,启动《数理化自学丛书》17册重排印刷“大会战”!
看着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徐福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但此刻,团队的凝聚力和决心让他坚信,他们有可能创造奇迹。
“同志们,既然大家都有这样的决心,那咱们就干!”徐福生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为了这百万考生拼尽全力!从现在起,全社上下一心,克服一切困难,务必在高考前将《数理化自学丛书》送到考生手中!”
那番掷地有声的反问像颗火星子,“啪”地一下点燃了整个会场的情绪!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坚定与兴奋。
在座的编辑们谁没经历过类似的糟心事?家里表哥家的儿子、邻居家的姑娘,哪个不是攥着皱巴巴的粮票,跑遍大半个城就为寻一本像样的复习书?更别提他们这些“书的娘家人”了——自己出版社出的书,竟连编辑都凑不齐一套完整的,上次表姐来求书,他只能红着脸说 “库房早空了”,最后被表姐埋怨“你们搞出版的还缺书?是不是藏着不给”,那滋味,比吞了黄连还苦!
想起这些,不少人眼圈都红了。群众的需求哪是“着急”二字能形容的?那是火烧眉毛、迫在眉睫!
最先鼓掌的是角落里的老编辑老张,他拍得手都红了,掌声像被点燃的鞭炮,“噼里啪啦”迅速蔓延,最后变成震得窗户都嗡嗡响的全场雷动,每个人都在为这番说出心声的话喝彩,更在为自己心里那股憋了太久的劲儿找个出口。
喜欢1977年高考又一春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1977年高考又一春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