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着雪扑在脸上,李骁站在城楼上,手扶箭垛,目光扫过北方雪原。天色灰暗,云层压得很低,远处一片苍茫。他已经站了两个时辰,腿有些发麻,但没有动。
身后传来脚步声,一名传令兵快步上来:“将军,西北方向发现火光,像是移动的火炬队列。”
李骁转头看了他一眼:“多远?”
“十里左右,正往这边来。”
他点点头,眉头稍稍松开。这个方向是通往后方补给线的唯一通路。如果真是援军,那他们赶在雪崩封山前穿过了断崖道。
“点烽火,三堆。”他下令,“调五十工兵随我出城接应。”
传令兵领命而去。片刻后,烽台燃起三柱浓烟,在风中歪斜着向上飘散。这是约定的信号:确认友军接近。
李骁翻身上马,披风裹紧肩甲,带着一队人马出了西门。雪还在下,地上积了近半尺厚,马蹄踩上去发出沉闷的响声。队伍行出五里,前方突然出现几处黑影。有人影在雪地里忙碌,骡马嘶鸣,一辆粮车侧翻在沟边。
他策马上前。一名将领正蹲在地上检查车轴,听见马蹄声抬头望来。那人满脸冰霜,眉毛和胡须都结了白茬,见到李骁只是抱拳,声音沙哑:“赵承安,奉家主令,押运物资至边关。”
李骁翻身下马:“东西都在?”
“粮三千石、箭十万支、药品百箱,外加冬衣八千套。途中遇雪崩,损了一辆车,其余无失。”
李骁走过去掀开最近的一辆货箱,抓出一把米粒放在掌心细看。米粒饱满,泛着淡淡油光,确实是洛阳新碾的秋稻。他又抽出一支箭,箭杆笔直,羽尾用的是雁翎,扣弦处刻着细字——“李氏不负边魂”。
他把箭插回箱中,对赵承安说:“留下五十人清理道路,车队立刻进城。”
赵承安应了一声,挥手招呼押运队继续前行。李骁亲自带路,护送车队缓缓驶入城门。守军见状纷纷从岗哨跑出来张望,有人认出了那些印有家族徽记的木箱,低声议论起来。
入夜后,校场燃起数堆篝火。李骁下令全军集结。士兵们列队而立,身上还带着寒气。他站在高台上,身后堆满了打开的箱子。
“今天,我们等到了。”他说,“不是朝廷的施舍,不是地方官的敷衍,是我们李家从千里之外送来的命脉。”
他亲手打开一袋粮食,举起来让所有人看见:“这是家里种的米,每一粒都带着亲人的手温。”
又拉开兵器箱,抽出一柄斩马刀:“这把刀,工匠花了七天打磨,刀背上刻着名字。他知道,有人会用它保家卫国。”
台下一片寂静。有个老兵低头看着自己冻裂的手,忽然红了眼眶。
“每人加发三日口粮,两套冬衣。”李骁继续说,“医官现在就开始发放防冻药膏,各队按编制领取。”
话音落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跳起来挥舞手臂,有人跪在地上捧起一把雪狠狠砸向天空。一个年轻士兵抱着新发的棉衣愣在原地,嘴唇抖了几下,终于喊出一句:“我还活着!他们还记得我!”
李骁没有笑。他看着这些面孔,有的黝黑粗糙,有的稚嫩未脱,但他们的眼睛此刻都亮着。
回到军帐时,赵承安已经摊开了地图。油灯下,他指着几处山谷位置:“东西两侧谷口狭窄,适合埋伏。这批带来的五百具强弓射程远,破甲能力强,配重箭能穿透蛮族轻骑的皮甲。”
李骁蹲下身,手指沿着防线划过:“正面城墙由主力驻守,但侧翼一直空虚。如果敌军分兵绕袭,我们很难兼顾。”
“那就先下手。”赵承安说,“把精锐藏进山谷,等他们进入射程再动手。这批弓箭足够支撑一轮齐射,杀伤力不比连弩差。”
李骁点头:“抽两千人,今夜就位。另外,滚木雷石要提前运到城头,每段垛口配两名投手。药品不能只留在医营,分散到各队医助手里,受伤立刻治,别等拖成重伤。”
赵承安记录下来,低声问:“家主还有别的交代吗?”
李骁沉默片刻:“他说过一句话——‘前线吃什么,家里就吃什么。前线穿什么,家里也穿什么。’这不是命令,是态度。”
赵承安合上册子:“我知道了。”
两人一直商议到天明。外面雪停了,风也小了许多。李骁走出军帐,抬头看去,东方天际泛出一丝青白。
他登上城楼,望向远方。雪原平静如常,但那种压迫感越来越近。他知道,真正的进攻不会等太久。
城内各营已经开始调动。士兵们更换装备,检查武器,搬运物资。工匠在城头加固支架,几名医助抱着药箱奔走于各队之间。昨夜还弥漫在军中的疲惫与怀疑,已经被一种新的气息取代。
李骁摸了摸腰间的刀柄。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清醒。
这时,一名哨兵忽然喊道:“将军!北面有动静!”
他抬眼看去,远处雪线上出现几个黑点,正在缓慢移动。不是大军,像是探子。
“传令下去。”李骁开口,“各部按新布防就位,弓手换重箭,医助持药待命。”
哨兵飞奔而去。
李骁站在城楼上,双手撑在箭垛边缘。他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白雾,很快被风吹散。
远处,那几个黑点停下,停留片刻,转身向北撤去。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