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喧嚣渐渐沉淀,如同砚中化开的浓墨,最终在时光的宣纸上留下深邃的印记。
论政台的刀光剑影、始皇裁决的金口玉言、赤松子的警世赠言、以及儒家分化的暗流涌动……这一切,都如同巨大的磨盘,反复碾磨着张苍的心神与理念。
他没有急于返回东土三郡,而是暂时留在了咸阳,一方面主持《大秦典要》编纂的初期框架制定,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这短暂的宁静,来消化此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收获。
暂居的官邸书房内,灯火常明。
张苍摒弃了仆从,独自坐在案前。
案上摊开的并非律法条文或编纂草案,而是一卷空白的竹简。
他手中握着笔,却久久未曾落下,目光沉静,仿佛穿透了眼前的虚空,在与无形的存在对话。
脑海中,过往的画面与声音纷至沓来。
淳于越那固执而悲怆的“复古”呐喊,代表着一种对逝去秩序的顽固坚守,其情可悯,其理却悖于时代洪流。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因时制宜”的必要性。
叔孙通那圆滑而务实的“礼法并行”之论,试图在夹缝中为儒家寻找生存空间,其智可鉴,却也提醒他,思想的融合绝非易事,必然伴随着算计与博弈。
李斯那深沉难测的目光,无声地诉说着权力场中的冰冷法则。
这位法家前辈的复杂心绪,让张苍深刻意识到,推行新道,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明枪,更需警惕来自“同道”的暗箭。
而赤松子那“人心何以规?”的终极诘问,以及后来“法至密则无民”的赠言,则如同两把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更高境界的大门。
他不再仅仅将“法”视为冷冰冰的规则集合,而是开始思考其与人性、与天地自然规律的深层关联。
律法需要刚性,以定分止争;但执行律法的人,需要智慧,需要懂得“柔弱”的变通,需要在秩序的骨架中,为鲜活的生命力留下呼吸的缝隙。
“法为干,德为辅,工为基,礼为饰,势为用……”他轻声吟诵着自己提出的纲领,每一个字此刻都仿佛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沉重的分量。
这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赢得辩论而提出的理论框架,而是一个需要他用毕生心血去实践、去完善、去平衡的宏大体系。
就在这种反复的思索、内省与融合中,他感到自己与冥冥中某种浩瀚存在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紧密了。
那便是“国运”。
以往,他更多地将国运视为一种可以引动、可以借用的力量,是“法域”威能的源泉,是斩向神怪的利刃。
如同在陈县,他借助国运法域,判定河伯非法,言出法随。
但此刻,他隐约触摸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当他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试图为帝国勾勒长治久安的蓝图时,当他感受到肩上承载着始皇的期望、三郡百姓的福祉、乃至未来无数秦人的命运时,一股沉甸甸的、如同大地般厚重,又如星河般浩瀚的力量,似乎正缓慢地、坚定地向他汇聚。
这力量,不仅仅是力量。
它其中,仿佛蕴含着亿兆生民的呼吸,蕴含着田野中禾苗生长的渴望,蕴含着工匠手中锤凿敲击的节奏,蕴含着士卒保家卫国的决心,也蕴含着无数人对安定、富足、公正的朴素期望。
这力量,是期望,是责任!
它不再是外在于他的工具,而渐渐与他自身的理念、意志、乃至灵魂产生了共鸣。
他每完善一分自己的思想,每坚定一分推行“大秦之道”的决心,与这国运的联系便加深一分。
他不再是单纯的借用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国运流转的一个节点,一个重要的推动者。
“原来……国运并非死物,亦非帝王私器……”
张苍若有所悟,心中震撼,“它生于民,聚于朝,行于法,最终……亦当反哺于民。承载它,便是承载了这天下苍生的重量。”
明悟此点,他感觉自己的精神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变得更加凝练、通透。
脑海中那些原本还有些泾渭分明的理念——法的刚性、德的柔韧、工的务实、礼的秩序、势的引领——开始以一种更加圆融的方式交融在一起,不再彼此冲突,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在这种精神状态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他周身那无形的“法域”,悄然发生了蜕变。
以往,他的法域更多是借助国运力量形成的一种威压领域,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规则强制性。
而此刻,他心念微动,法域自然展开,笼罩着整个书房。
范围并未扩大多少,但领域内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之前的法域,如同冰冷的铁壁,进入者会感到束缚与压抑。
而现在,这法域之中,除了那不容置疑的规则秩序之力,竟隐隐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生机”与“包容”。
它依然坚定地维护着“法”的底线,但对于领域内那些无伤大雅的、属于“人情”范围的细微波动,似乎不再那么绝对排斥。
就像赤松子所言,留下了一丝“柔弱”变通的余地。
这并非力量的减弱,而是控制力与境界的提升!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他感觉到,自己对于国运的调动更加如意,对于“法”的理解更加深邃,甚至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人心的博弈,都有了更强的应对底气。
他的“法域”境界,因思想的完善与对国运本质的更深理解,而悄然提升了一个层次。
张苍缓缓放下手中的笔,看着面前依旧空白的竹简,嘴角却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论政台的胜利,是思想的奠基。
而此刻的感悟与突破,则是他将这思想真正化为自身力量、化为可行道路的关键一步。
前路依旧漫长,挑战依旧众多。但他知道,自己的“道”,已然更加坚实。
他提起笔,终于在那空白的竹简上,落下了第一个字。
那不是律条,不是策论,而是一个浓墨重彩、蕴含着无限可能与责任的——
“民”。
喜欢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