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孤身阻敌经年,实乃经天纬地之才。
我军正需阁下这般栋梁。
如今天下鼎沸,能定乾坤者非我主莫属。
先生若肯出山,于公于私皆大有裨益。
他太了解这个过分清醒的谋士了。
正因才智卓绝又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才会如此进退维谷。
虽怀不世之才,却始终忌惮遭人猜忌。
而今军中谋臣,正是用人之际。
贾诩面对这种局面,很可能心生戒备,选择隐匿身份,或者继续装傻充愣。
正因如此,他今天专程来消除贾诩的顾虑。别看他们现在兵力强盛,但随着地盘扩张,人才短缺的问题会愈发严重。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就能分派到各地驻守。让荀彧和程昱坐镇后方,戏志才镇守南阳,才敢放心出征。历史上正是这样的安排救了曹操一命,在吕布偷袭时,靠着最后三座县城力挽狂澜。
如今他们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荆州、豫州、扬州,这么长的防线,没有几个靠谱的顶尖人才根本守不住!所以遇到贾诩这样的人才,当然要留下来!
不仅要留下,还得让他心甘情愿地效力。以贾诩谨慎的性格,说不定又要蛰伏十几年才肯出山,这绝对不行!
说来也巧,他原本最欣赏的谋士就是贾诩和郭嘉。郭嘉胜在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而贾诩则是真正的大智慧。
加上贾诩为人实在,从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这样的智者才值得深交。既然错过了郭嘉,贾诩这个朋友一定要交。
正思量间,贾诩听完这番话却心生诧异。他出仕以来,向来都是主动藏拙避免遭人猜忌,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非但毫无戒备之意,言辞反倒格外诚恳。
思及此处,贾诩苦笑道:大人当真不忌惮在下?若旁人不知也就罢了,大人既知我过往所为,难道不觉得可耻吗?
秦鸣摇头道:乱世求生,何罪之有?况且先生不是在弥补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
先生既有悔过之心,如今既已脱身,何不放手一搏?若总是畏首畏尾,就算活到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恐怕也难以心安!
这...呵呵...贾诩闻言轻笑起来。
七六八章
贾诩听罢,轻抚长须笑道:
青春年华当真令人欣羡!
老朽这把年纪,聆听大人高论,竟有拨云见日之感。
好一个行迹论则寒门无孝子,论心世上难觅完人
大人教诲,贾诩铭记。
秦鸣摆手笑道:
贾公言重了。晚辈向来敬老尊贤,若蒙不弃,唤我子若便好。
方才那些话,不过是转述前人智慧罢了。
哪里敢当二字?
正说话间,亲兵匆匆来报:
军师,主公有请,说陛下想见您。
秦鸣朝贾诩拱手道:
贾公的心意我领了,待回到荆州,定当登门请教。
言罢转身向御驾行去。
贾诩凝望那道远去的身影,良久轻叹:
秦子若,当世奇才!
看来老朽是避无可避了。
虽这般说着,眉宇间却不见半分勉强。
反倒生出几分畅快——在秦鸣面前,他不必掩饰,也无法掩饰。
这份难得的坦诚,竟让他心生慰藉。
有此人坐镇,孙坚麾下,或许真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想到此处,贾诩唇角微扬。
此番南下,果真是来对了!
一 ** 章
南归途中,孙坚望着蜿蜒的队伍,对刚归来的秦鸣笑道:
子若方才躲在后头做什么勾当?
神神秘秘的。
自武关迎得天子后,大军便向南阳进发。
随行的还有数万流民——在孙坚眼中,这些都是未来的治下之民。
他当即分拨军粮救济,又遣人快马通知南阳预备安置。
这般举动,不仅让流民感激涕零,更令天子侍从们感慨:
比起董卓之流,孙将军才配称为汉室栋梁。
安排妥当后,孙坚志得意满踏上归途。
只是对军师方才的缺席颇为好奇——众人皆围着天子打转,唯独这位心腹谋士悄悄溜到队尾不知所为。
孙坚见状,索性不再多想,径直催马来到秦鸣身侧相询。
见孙坚主动询问,秦鸣含笑答道:
不过是在人群中偶遇一位奇人,便多聊了几句。
奇人?
孙坚闻言双目放光。
能让秦鸣称为的,定然非同寻常!况且以秦鸣的谋士身份,他所看重的必是智谋超群之辈!
何等人物竟能得子若这般推崇?孙坚兴致勃勃地追问道,可否为我引荐?
本就是为引荐而来。秦鸣笑道,只是方才迎接天子,未能得空。不过此人素来不慕虚名,若要相见,还须轻装简从,切莫大张旗鼓。
正合我意!孙坚抚掌而笑,待返回南阳后再作安排。对了子若,方才你说曹操仍是我军劲敌,可否详述?如今曹军谋划受挫,不知接下来会如何动作?
主公总是考我。秦鸣摇头轻笑,以我对郭嘉的了解,短期内曹军应无暇南顾。我军新得荆州,需时日消化这膏腴之地,暂时无力北上。而曹军南北两线作战,粮草吃紧,纵有怨愤亦难起兵报复。
郭嘉善谋大势,此刻必劝曹操继续西进,图谋董卓旧地。
西进?孙坚眉头微蹙,可曹军不是正受阻潼关?先前不得寸进,如今如何破局?
只因守关的能人已南下。秦鸣解释道,先前正是有位高人联合李傕、郭汜等人共抗曹军。如今此人离去,西凉诸将便成散沙。若曹军佯装退兵,其内部必生龃龉。届时杀个回马枪,关中唾手可得。
原来如此!孙坚恍然大悟,忽又觉察异样,急看向秦鸣:子若所说的这位高人,莫非就是方才要引荐的那位?
正是。秦鸣颔首,此番迎奉天子能如此顺利,多赖此人谋划。此刻他也随圣驾南下了。
“莫非这些都是子若你的手笔?”
孙坚闻言,脸色骤变:
“难道你与那位高人早有交情,特意请他阻拦曹军,再引他南下?”
若真如此,秦鸣的布局未免太过深远!简直是步步将曹军压制得动弹不得!
见孙坚误解至此,秦鸣无奈摇头:
“主公多虑了,我军务缠身,岂有余力在千里之外设局?”
“此番皆是机缘巧合!”
“先前我曾言长安局势复杂,正是因董卓麾下能人众多。曹操西进,这些人为了自保,自然会联手抗敌。”
“结果曹操刚入关中,那位不慕名利的高人便出手了!”
“待我军抵达,他见脱困有望,便随军南下。”
“此人年岁长于主公,且智谋超群,怎可能受我指使?”
“哦?”
孙坚听罢,含笑颔首:
“若真如此,倒更令人称奇了!”
“董卓帐下竟藏有这等大才!”
说着目光转向秦鸣,赞许道:
“若非子若明察秋毫,我军险些错失贤士!”
“能以一人之力与曹军周旋至今,必是难得的奇才!”
话音未落,他已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孙坚本就惜才如命,如今凭空得此大才,怎能不心潮澎湃?
他当即催马靠近,扯住秦鸣衣袖道:
“子若,不如别等回南阳了,今夜扎营后便带我去拜访如何?”
见主公这般急切,秦鸣莞尔:
“这有何难?”
“若非恐引人注目,此刻请他来见亦无不可。”
“方才我已与他打过招呼,想必他早有准备。”
孙坚闻言大喜过望:
“子若子若,你总能让某惊喜连连!”
谁能想到秦鸣方才短暂离开片刻,不仅寻得贤才,竟连会面事宜都已安排妥当!
这正是他最欣赏秦鸣之处——无论何事,皆能雷厉风行。旁人耗时费力尚且难成,这位军师出手,顷刻间便能迎刃而解。
念及此,孙坚不由再度感慨。
秦鸣不仅文韬武略冠绝三军,在举荐贤能上更是不遗余力。
且不说早年的赵云,单是后来举荐的江东二张、顾雍、虞翻等人,如今皆成栋梁之才。经其考核的吕岱、吕范、吾粲、严畯等,亦皆为干练之臣。
甘宁、黄忠等猛将皆世间罕见,如今又得高人举荐,且胸怀坦荡!
这岂止是寻得一位军师?
分明是觅得治国良相!
更乃百年难遇的贤相!
思及此,他不禁朗声赞叹:
子若,此人若为相,必成流芳百世之名相!
主公此言恐有欠妥!
秦鸣含笑提醒。孙坚虽在盛赞自己,言语间却不经意透出几分雄心。
此乃人之常情。
野心总随实力渐长而膨胀。
昔年曹操亦曾真心匡扶汉室,待势力壮大,方渐生问鼎之意。
刘备毕生以兴复汉室为志,终见事不可为,亦毅然称帝。
今孙坚辖地广袤,民众逾千万,已成天下最强之势。纵使袁绍一统河北,亦难分轩轾。
值此局面,若无雄心反倒异常。
然孙坚性直,此等言语实不该宣之于口。即便只是感慨,听者有心,恐被曲解为图谋不轨——尤其当今天子尚在!
孙坚凝思片刻,恍然点头:
确是我失言了!
人皆会成长,他亦不例外。
经年磨砺,这点敏锐岂能没有?
秦鸣特意强调二字:
其一警示隔墙有耳;
其二提醒天子在后;
其三暗示时机未至。
现下不可,未必将来不可。
与秦鸣相处日久,对这些弦外之音他已心领神会。
话锋一转,他复又笑道:
方才不是在议曹操之事?你说其必全力西进,又言暂不足虑,莫非日后需加防范?
正是!
秦鸣抚掌而笑。
孙坚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先生可还记得汜水关前,我曾分析董卓迁都的必然性?
如今的曹操,唯有选择我当初规划的那条路线!
听到汜水关三字,孙坚神色顿时凝重起来。讨伐董卓的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是这位谋士精准预言了天下格局的演变,更提出了董卓迁都后的战略蓝图。虽然董卓未能实现,但他始终铭记于心。
先生的意思是,曹操会西取关中,兼并西凉,再图益州?
正是!谋士轻抚长须:眼下我军无力北上,曹操定会趁此良机,实施我当年的战略。
曹操绝非董卓可比,他若决意执行,远比董卓更有胜算!
喜欢三国:汜水关奇谋,三国第一谋士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汜水关奇谋,三国第一谋士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