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关于秦王府财富被抄没的讨论渐渐平息,朱及第将话题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老铁们,我们刚刚详细聊了末代秦王的结局和他家族的财富。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引导的意味,“秦王的命运,在明末是特例吗?”
弹幕立刻给出了答案:
“网友【格局打开】:当然不是!福王被煮了,蜀王在成都也没好下场,楚王、周王……基本上都是一个剧本,区别只在死法不同!”
“网友【历史规律】:天下朱姓藩王,有一个算一个,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眼里,那都是行走的钱包和经验包!”
朱及第点头认可:“没错,秦王的结局,绝非个案,而是明末所有藩王命运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代表。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大明王朝的初创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这两位最具权势的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
画面切换,出现了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和朱棣“靖难”成功的场景。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朱及第解释道,“他坚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了防止外姓权臣篡位,确保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力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派往各地,‘夹辅王室’,希望利用血脉亲情,构建一道坚实的藩屏。”
“然而,他去世后不久,他亲自制定的这个制度就出了问题。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最终夺了侄子的皇位。”朱及第话锋一转,“朱棣自己是靠当藩王造反成功的,他比谁都清楚藩王手握重兵的威胁有多大!所以他上台后,虽然表面上尊崇《祖训》,但实际上一步步地、彻底地剥夺了藩王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画面中显示出藩王的护卫被裁撤,行动受到严格限制,不得随意离开封地,不得干涉地方政务,甚至兄弟子侄见面都很难。
“网友【屠龙者终成恶龙】:朱棣:当藩王太危险了,你们都别学了!都给我圈起来!”
“网友【因果循环】:朱元璋种因,朱棣加速,后世子孙一起咽下苦果。”
“削除了藩王的权力,朱棣和他的后继者们安心了。但是,另一个他们无法解决,或者说不愿下决心解决的巨大隐患,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朱及第的语气带着一丝荒谬感,“那就是——宗室人口的恶性膨胀!”
天幕上出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图表和不断增殖、密密麻麻的宗室谱系图。
“根据《皇明祖训》,所有宗室都由朝廷财政供养,生下来就有俸禄,而且待遇优厚。亲王每年俸禄万石,往下郡王、镇国将军……层层递减,但架不住人多啊!”朱及第列举着,“明朝初期,宗室才几十人。到了明朝中叶嘉靖年间,涨到了近万人。而到了明朝灭亡前夕,在籍的宗室人口,据估算已经超过了——几十万!”
“网友【指数增长的恐怖】:我的天!这是几何级数增长啊!大明财政就是被这群人吃垮的!”
“网友【社会寄生虫】:他们不能科举,不能经商,不能务农,除了领俸禄和生孩子,啥正经事也不能干,可不就成猪了嘛!”
“于是,一个奇观出现了。”朱及第总结道,“太祖皇帝希望用来保卫江山的‘藩屏’,在成祖皇帝之后,彻底变成了被圈养在各地王府高墙内的‘囚徒’。他们空有尊贵的爵位和庞大的数量,却手无寸铁,对社会毫无贡献,只会消耗天文数字的财富,成为地方财政和百姓的沉重负担。”
“这些朱元璋的后代,真的成了他姓氏谐音里的那种动物——‘猪’。”朱及第的话语尖锐而残酷,“他们被圈养了两百多年,养得膘肥体壮。当农民起义的洪水冲破王府的高墙时,这些毫无反抗能力、又怀揣巨富的‘肥猪’,自然成为了最先被宰杀和掠夺的对象。”
“所以,老铁们,”朱及第沉声道,“明朝藩王的集体悲剧,不仅仅是某个皇帝或某个藩王个人的责任,它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存在缺陷,并在后续修正中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制度性悲剧。这个制度由朱元璋开创,经朱棣定型,最终,这几十万被圈养的‘朱’,和他们所依附的王朝一起,成为了这个失败制度的陪葬品。”
奉天殿前,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脸色煞白,身体微微颤抖。他听到了自己制度被后世如此评判,听到了自己的子孙被形容为“猪”。他想反驳,想怒吼,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因为他透过天幕,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那条通往毁灭的道路,而这条路,正是他亲手铺设的起点。
朱棣站在一旁,脸色同样难看。他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抉择,虽然巩固了皇位,却也亲手阉割了宗室的力量,将他们推向了纯粹寄生和最终被清算的命运。
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制度与宿命的寒意,笼罩在所有洪武君臣的心头。
天幕上,代表大顺军的红色箭头,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从西安出发,滚滚东进,横跨黄河,直指山西。
“老铁们,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的目标很明确——北京!”朱及第的声音响起,“但有意思的是,根据很多史料记载,李自成在进军初期,其实并没有一定要取代崇祯皇帝的想法。他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崇祯传递信息,核心诉求是:希望崇祯能承认他的地位,将西北一带封给他大顺国,他愿意像当年元朝和红巾军那样,名义上尊奉大明为正统,甚至愿意出兵帮助朝廷对抗关外的清朝。”
画面中出现了李自成军队发布的安民告示,以及一些试图与明朝谈判的文书痕迹。
“网友【草莓冰淇淋】:啊?还有这种事?那后来怎么又非要打北京了?”
“网友【午后阳光】:估计是路上太顺利,心态飘了吧?”
朱及第解释道:“李自成的想法转变,正是在这势如破竹的进军途中发生的。你们看——”
天幕地图上,代表明朝九边重镇的要塞,在李自成大军面前,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纷纷换上顺军旗号。
“号称大明屏障的九边精锐,到了崇祯十七年,早已不是当年的虎狼之师了。”朱及第语气带着嘲讽,“欠饷、腐败、士气低落,加上朝廷威信扫地,这些边镇将领们看到席卷而来的大顺军,几乎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选择了投降。大同总兵姜镶、宣府总兵王承胤……一个个都开了城门。”
画面尤其给到了山西太原。
“而在山西,坐拥巨富的晋王一系,完美重复了他们在陕西亲戚——秦王家族的命运。”朱及第说道,“晋王府积累了同样惊人的财富,也同样在城破后被大顺军抄没一空,成为了李自成军饷的又一大补充。这一路走来,几乎兵不血刃,还不断有巨额的‘意外之财’进账,李自成和他的核心集团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急剧膨胀。”
“网友【发呆中】:换我我也飘啊!这哪是打仗,这是武装游行加接收财产啊!”
“网友【今晚吃啥】:所以说,崇祯是真没钱养兵,还是钱都养了藩王和贪官了?”
当李自成的大军终于抵达北京城下时,画面给到了这座宏伟却显得异常安静的帝都。
“曾经,这座城池抵挡过蒙古瓦剌部的也先,也挡住过清军皇太极的兵锋。”朱及第抛出了问题,“可为什么,当李自成来到时,它似乎失去了所有的防御能力?”
弹幕立刻展开了激烈讨论:
“网友【风一样的男子】:这还不简单?京营早就烂透了好吗!都是些老爷兵,吃空饷的比真人还多,能打仗的早就抽调到各地送光了!”
“网友【橙子味汽水】:以前能守住,是因为能及时从各地调勤王军!现在呢?九边都投了,内地精锐在松锦和孙传庭手里败光了,就剩个山海关的吴三桂,还隔着那么远,来得及吗?”
“网友【历史爱好者】:我提一个关键因素——鼠疫!明末北方大鼠疫,北京是重灾区,人口大量死亡,军队里也爆发疫情,连守城的士兵都凑不齐了!”
“网友【随便看看】:感觉是综合原因吧。没钱没兵没外援,还闹瘟疫,神仙也守不住啊!”
“网友【不想上班】:崇祯的人心也散了吧?大臣们都在准备迎新主子了,谁还真心给他卖命守城?”
朱及第看着弹幕,总结道:“老铁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北京防御的崩溃,是军事、财政、瘟疫、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京营空虚,勤王无援,鼠疫肆虐,再加上朝廷上下离心离德,这座看似坚固的帝都,在李自成眼中,已然成为了一座熟透的、只待采摘的果实。到了此刻,他最初‘裂土封王’的想法早已被‘改朝换代’的雄心所取代。大明王朝的最终时刻,进入了倒计时。”
奉天殿前,朱元璋已经无力愤怒,只剩下麻木的绝望。他看着自己亲手确立的国都,在后世子孙手中变得如此不堪一击,看着那“闯”字大旗在城外猎猎作响,仿佛已经听到了宫城陷落的巨响。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