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的会议室里,一场风格迥异的会议正在进行。与往常讨论技术路线、市场策略或供应链问题的紧张务实不同,今天的氛围更偏向于长远和务虚。林烨、陈薇、周伟、李晶,以及hR总监李静和刚刚从高校招聘前线回来的秦风等人围坐一堂。
桌上摆着的不是产品原型或财务报表,而是几份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框架协议草案,以及一份详尽的“星火未来学者”奖学金计划书。
“技术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可以不断升级,但最核心的竞争力,永远是人才。”林烨开场定调,手指轻轻点着那份合作协议,“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脑机接口的底层原理、神经信号的编解码机制、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这些不是单靠我们一家公司砸钱就能快速突破的,需要学术界长期、耐心的积累。”
他看向周伟和李晶:“我们之所以能快速推出指环,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某些前瞻性的思路。”他巧妙地避开了“超维记忆库”的存在,“但吃老本总有尽头。我们必须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突破,播下种子。高校,就是最肥沃的土壤。”
陈薇接过话头,从战略层面补充:“与临深大学、华国科大这些顶尖学府建立联合实验室,不仅仅是资助研究,更是构建一个‘产-学-研’的闭环。我们可以将产业界遇到的实际难题和需求,转化为前沿的学术课题;高校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以最快地通过我们的平台进行验证和转化;更重要的是,”她强调道,“这能让我们在最源头锁定最具潜力的未来人才。”
李静展示着奖学金计划:“‘星火未来学者’计划,面向全国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优先进入星火实习的机会,以及由公司技术大牛(比如周总、李博士)担任导师。我们要让最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知道星火,向往星火,最终选择星火。”
周伟推了推眼镜,显得有些感慨:“回母校讲课……挺好的。希望能帮到那些对技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别像我们当年那样,走了不少弯路。”他对于能回馈母校并吸引人才感到期待,但又有点技术宅对于公开演讲的天然腼腆。
李晶则更直接,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纯粹热情:“我更期待和高校里那些‘怪才’教授们交流。他们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商业价值,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碰撞。”
战略方向一致通过,各项计划迅速推进。
几天后,临深大学报告厅。
能容纳三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走廊和后排都站满了学生。黑压压的人群,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求知的好奇。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杰出校友、星火科技技术总监周伟先生回校讲座”。
周伟站在后台,透过幕布的缝隙看着外面的人群,手心有些出汗,不停地默念着演讲稿。虽然他早已是星火的技术核心,经历过无数大场面,但站在母校的讲台上,面对着一群如同当年自己一样年轻而渴望的眼睛,他依然感到紧张和责任重大。
林烨也悄悄来到了现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他想亲眼看看这场“播种”的效果。
讲座开始。周伟一开始还有些拘谨,语速偏快。但当ppt翻到技术细节部分,讲到“玄武”芯片设计中如何平衡功耗与性能、讲到神经信号滤波算法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时,他立刻进入了状态,眼神发光,语气变得自信而从容。
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所有深奥的技术细节,但他们能感受到周伟话语中对技术的热爱、对难题的执着,以及那种将科幻变为现实的成就感。尤其是当周伟展示星火指环的最新应用和“星火oS”的宏伟蓝图时,台下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互动环节,学生们的问题异常踊跃: “学长,星火招聘最看重什么?需要提前学哪些技术?” “周总监,您觉得脑机接口的未来,是替代手机还是创造全新的终端?” “学长,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我的专业在星火有机会吗?”
周伟一一耐心解答,他以师兄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鼓励大家打好基础,勇于尝试。他的真诚和务实,赢得了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周伟立刻被热情的学生们团团围住,索要签名、咨询问题、递交简历……他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异常开心。他看到了许多优秀的苗子,甚至当场就让助理记下了几个特别有想法学生的联系方式。
同样的场景,几天后也在华国科技大学上演。李晶的讲座风格与周伟迥然不同,她更加犀利、聚焦前沿,充满了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欲,同样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两场讲座之后,“星火未来学者”奖学金的申请邮箱被简历塞爆。星火科技在顶尖高校学子中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联合实验室的协议也正式签署。星火投入了首期数千万的资金,用于支持几个经过严格评审的脑机接口基础研究项目。周伟和李晶作为企业方技术负责人,定期与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开会讨论,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带入实验室,也将实验室的最新进展带回公司。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更是一种双向的滋养。
例如,临深大学一位研究神经编码的老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意外地启发了李晶团队解决了一个困扰许久的信号干扰问题。华国科大一个博士生关于新型柔性电极材料的论文,也让王皓看到了下一代传感器设计的全新可能性。
这些合作,像是一条条细小的溪流,悄然汇入星火技术的江河,为其带来源头活水。
一个周末的下午,林烨推掉了所有工作安排。
他没有去办公室,也没有待在家里。他让司机把他送到了临深市的科技馆。今天这里有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未来科技”科普展。
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像一个普通的观众一样买票入场。展馆里到处都是跑来跑去、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以及耐心讲解的家长。
他在一个模拟神经信号控制机械臂的展台前停下了脚步。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男孩,正戴着简化版的体验头盔,全神贯注地试图用“意念”让机械臂抓起一个积木,小脸憋得通红。
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小男孩有些气馁。 旁边的志愿者小姐姐鼓励他:“别着急,集中注意力,想象你要抓起它。”
林烨蹲下身,微笑着说:“小朋友,试试不要那么用力‘想’,放松一点,就像平时伸手拿东西一样自然。”
小男孩看了他一眼,似懂非懂,但依言放松了下来,再次尝试。这一次,机械臂颤抖着,竟然真的缓缓移动,成功夹起了那块积木!
“哇!我成功了!”小男孩兴奋地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看着孩子纯真的笑容和眼中闪烁的光芒,林烨的心中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填满。比看到财务报告上的巨额利润更满足,比看到产品销量破百万更欣慰。
这就是播种的意义。
不仅仅是在高校里储备未来的人才,更是在这些更年幼的心灵里,埋下对科学好奇、对创造渴望的种子。他们中的某一个,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就会成长为推动星火,甚至推动整个世界向前一步的关键人物。
他在科技馆里待了很久,看着孩子们在各种科技展品前流连忘返,听着他们天真却充满想象力的提问。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