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开发者大会的余热尚未散去,产能瓶颈的突破又为公司注入了强心剂,整个星火科技正处在一种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的态势中。然而,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林烨却在一次高层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看似与当前火热的市场开拓节奏有些“背离”的议题——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会议室里,林烨站在演示屏前,屏幕上显示的并非炫酷的产品路线图或激进的市场目标,而是几个略显枯燥的领域名称:脑科学与认知神经、下一代人工智能算法、新型敏感材料、生物相容性界面……
“各位,”林烨的目光扫过在场包括陈薇、周伟、李晶、王皓、吴坤、秦风等所有核心成员,语气沉稳而深远,“我们现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应用技术和工程化上的突破。我们的脑环很好,我们的生态也在快速成长。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五年后,十年后,我们靠什么继续引领潮流?靠什么去应对必然会出现的技术同质化竞争?”
他停顿了一下,让问题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答案,就藏在这些最基础的领域里。”他指向屏幕,“我们现在能精准捕捉脑电信号,但我们对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产生意图的深层机制,了解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人工智能算法能有效解析信号,但它的自适应能力、泛化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星云碳纤’很优秀,但有没有更轻、更坚韧、甚至具备生物活性的材料?我们的设备需要长时间接触皮肤,生物相容性和长期安全性能否做到极致?”
他环视众人,眼神锐利:“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从市场反馈中直接得来,也不会靠简单的工程迭代就能解决。它们需要的是长期、专注、甚至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基础研究投入。这就像盖房子,我们现在的地上建筑很漂亮,但如果地基不够深,不够牢固,一阵大风就可能摇摇欲坠。”
他正式提出动议:星火科技将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利润,设立“星火基石”研究院,不设短期KpI,专注于支持与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相关的长远性、探索性基础研究。主要方式是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资助自由探索课题,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加入。
这个提议,让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安静。这意味着一大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回报周期极长,风险极高。
然而,短暂的沉默后,第一个响应的竟然是平时最为理性、注重投入产出比的陈薇。她微微颔首,开口道:“我完全赞同林总的提议。商业的成功可以让我们跑得快,但基础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我们能跑多远。这不仅是未雨绸缪,更是构建我们长期技术护城河的关键。从财务角度,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战略性的研发储备,是确保公司基业长青的必要投资。”
她的话,为这项决策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和战略基础。
紧接着,周伟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几乎要举双手赞成:“林总,这个决策太有远见了!我们现在的很多算法优化,其实已经触碰到现有理论的边界了。如果能与脑科学前沿实验室深度合作,直接理解神经编码的规律,我们的信号识别效率和准确性绝对能再上一个数量级!这才是真正的源头创新!”
李晶也激动地补充道:“没错!还有新材料!如果能和材料科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出专为生物电信号采集优化的新型界面材料,甚至探索一些柔性可拉伸的导体,那对我们未来设备的小型化、舒适性和信号质量,将是颠覆性的提升!我举双手赞成!”
王皓虽然话不多,但也重重地点了点头:“芯片架构的革新,也需要底层算法和物理材料的突破作为指引。支持。”
吴坤挠了挠头,他虽然对什么神经编码、新型材料听得半懂不懂,但他看周伟、李晶这些技术大牛都如此激动,也明白这事关重大,咧开嘴笑道:“我不太懂这些高深的,但我知道,要把东西做得更好,底子必须打牢!林总,您指哪儿,我们供应链就打哪儿,需要什么设备、什么材料,我们去搞!”
秦风也从市场角度表达了支持:“虽然基础研究不直接面向市场,但它能为我们未来的产品提供无与伦比的差异化故事和品牌高度。这本身就是最强的市场竞争力。”
核心团队的高度一致,让林烨倍感欣慰。他知道,这是一群真正有远见、懂技术的伙伴。
决议迅速通过。“星火基石”计划正式启动。林烨亲自挂帅,担任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周伟和李晶作为技术牵头人,负责与各科研机构的对接和课题遴选。
接下来的日子,林烨和周伟、李晶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内几所顶尖大学的实验室里。他们与神经科学领域的泰斗探讨脑信号的本质,与人工智能专家争论下一代学习算法的可能性,与材料科学家一起在电镜下观察新材料的微观结构。
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有些老教授对与企业合作心存疑虑,担心过于功利;有些研究方向看似天马行空,短期内完全看不到应用前景。但林烨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和尊重,他强调的是“共同探索”,是“为未来播种”,而非急功近利的成果转化。
他的真诚和远见,打动了许多真正的学者。很快,与华国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脑机接口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率先挂牌成立;与临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新一代生物相容性电极材料”的攻关项目也正式启动;与几所高校人工智能学院设立的“星火博士后创新基金”收到了大量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申请。
这些合作,如同将星火的根系,深深扎进了基础科学的沃土之中。虽然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产品,但周伟和李晶团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研发视野被打开了,思考问题的维度更高了,一些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在与基础科学领域的碰撞中,竟然找到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一天深夜,周伟和李晶兴奋地冲进林烨的办公室,连门都忘了敲。 “林总!有思路了!”周伟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平板,“跟神工大(华国科技大学)的张教授讨论后,我们可能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脑电特征提取方法,基于他们最新的神经振荡耦合理论!如果成功,识别准确率有望大幅提升!” 李晶也满脸红光:“还有材料那边!他们实验室一种新型水凝胶,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数据好得惊人!如果能应用到我们的传感器上……”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